美章网 资料文库 广西本土音乐教育的探究范文

广西本土音乐教育的探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广西本土音乐教育的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广西本土音乐教育的探究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柯达伊“民族音乐教育”的观点提出了民族音乐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文化是国家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且非常宝贵的资源。民族音乐具有自身的特色,许多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经过千锤百炼雕琢而成的,正如广西壮族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虽然并非尽善尽美,并非华丽婉转,但是音乐中却是凝聚了人民的才智,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地完善和修正,因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而这些音乐文化如何通过本土音乐教育得到传承和发展便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一、广西本土主要的音乐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居住着壮、瑶、苗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都有着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6、2007年我国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其中广西便有28个项目列入其中。位于我国华南西部的广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地区,那里有着浓郁的广西民族风情、民族节日习俗众多,其中歌咏习俗最为众多。有众所周知的壮族的“三月三”,有彩带飞舞的瑶族“盘王节”,有乐鼓喧天的仫佬族“走坡”和载歌载舞的京族“唱哈节”等大型节日活动。广西的民歌更是在全国都有着影响力的,广西的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包含了人们的辛勤劳作,与幸福的快乐生活,题材也十分有趣。在广西的很多地区有请客的“敬酒歌”、有结婚的“哭嫁歌”“上轿歌”、打渔时有“渔歌”、放牧时还会唱起“牧歌”、在牡丹花开的时候人们唱起了“花歌”、荔枝开出果实的时候还有“甜歌”等等。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都表现了人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广西拥有着我国人口第二大民族壮族,同时壮族也是中国人口中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广西境内主要分布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广西的传统音乐文化形式主要有民歌、歌舞音乐、民间乐器等。广西传统音乐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广西的民歌是最主要的表达形式,舞蹈则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器乐更是多种多样。广西的音乐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地方无不洋溢着民族文化的智慧,音乐的流动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广西的本土民歌绚丽多彩广西一直以来都是文化与艺术并存的地区,壮族则是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的民间音乐是主要是以反映生活劳作和对于生活美好向往的情感而作。但是民歌的大体传承手段是以口口相传为主要方式,因此许多的作品并没有能流传下来。壮族的民歌不仅形式多样,体裁众多且韵律非常独特。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等。壮族民歌就形式分,还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有时长达300多行。长篇叙事诗比较著名的有:《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生活歌则有《对歌》等。《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它也是较为流行的一首歌曲,在广西本土甚至是全国都有着知名度,特别是在《刘三姐》的电影放映后,《对歌》逐渐由一首歌发展成了一种歌唱形式,只要是通过抒情的男女对唱,四句一组,相互问答的方式来叙述所要表达的内容。对歌的节奏比较自由,音调比较悠长。在壮族地区,最主要的传统音乐还有山歌调,歌词有赋、比、兴,曲调有欢、西、加、比、论五种。据粗略统计,各地不同调子加起来达1000种以上。这些山歌调虽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近几年一首《山歌好比春江水》唱响了各地,虽然并不是传统山歌的歌唱形式,但是其旋律与歌词相结合,却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二)广西的本土舞蹈历史悠久广西是一个热情的地区,在壮族的歌舞中便能感受到人们浓浓的热情。人们把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热情融入到了舞蹈当中,即使是舞蹈情节具有悲伤元素也不会抹去人们对于幸福的渴望。广西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最初起源于对狩猎的模仿,它与巫师的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最早记录是在花山壁画中壮族先民对于蛙神的颂歌。因其动作粗狂,两臂展开弯肘上举且两腿蹲成弓步而被称为蛙形舞蹈。广西歌舞发展至今以鼓舞和踏歌最为出名。鼓舞有铜鼓舞、蜂鼓舞和扁担舞等;踏歌有春牛舞、采茶舞、捞虾舞等。其中以扁担舞、春牛舞和采茶舞流传最为广泛。扁担舞主要是表现插秧、收割、打谷等劳动过程,同时在舞蹈中依然保留用竹筒的敲击声作伴奏的古朴风韵。采茶舞是一种男女群舞,男队手执霸王鞭,女队手执花灯花灯或彩扇载歌载舞,内容主要描写农民的四季生活。春牛舞是壮族人民的风俗歌舞,以牛作为送寒迎春、劝人春耕和勤劳丰收的象征。音乐多以民歌为主,内容多为赞美耕牛、祈求丰收。在近年来广西舞蹈的不断发展下,广西的舞蹈发展的较为顺利,特别是在广西艺术学院的教学为基础培养之下,广西出现了很多好的舞蹈作品,有:《孔雀舞》《漓江三月》《抛绣球》《壮族大歌》等。《壮族大歌》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顽强拼搏的壮族人民,在绝望之中,仍坚强地追寻太阳,展现了坚韧的品格和对生活的热情。

(三)广西的本土器乐各具特色广西地区的乐器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广西许多乐器都是经历过历史磨痕的,发展了许多年,制作简单,携带简便,且易于演奏。主要分为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吹奏乐器有葫芦董等,拉弦乐器有马古胡和土胡等,弹拨乐器有独弦琴等,打击乐器有铜鼓蜂鼓等。马骨胡是壮族乐器,用马骨作琴筒,蛇皮作面,蚬木作琴杆,黄角作弦轴,金属线作弦。马骨胡音色高昂、清脆,穿透力强。是壮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独弦琴是京族乐器。以劈成两半的竹筒或3片木片做成方形长匣作为琴身,长约80厘米。演奏时用右手按着小圆木,左手以小竹片弹拨弦线,能奏出4个音和装饰音、颤音,音色幽婉动听。铜鼓是壮族同时也是南方一些其他少数民族常用的打击乐器。铜鼓由面、胸、腰、足、耳五部分组成;鼓身铜铸,成倒立的圆筒形,是击奏的体鸣乐器。铜鼓音色粗犷,音量较大;鼓的背面有调音铲痕,不同的鼓也有不同的音高。演奏时,左手执掌拍击球形一端的鼓面,声音清脆而响亮;右手拍击喇叭形一端的鼓面,声音深沉而浑厚。著作《广东新语》说:“粤之俗,凡遇嘉礼,必用鼓以节乐”。诗句中所描写的便是人们在节庆时节敲击铜鼓以伴舞、伴歌的习俗。

二、本土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无论在教育的哪一个阶段,音乐的教育都是不能缺少的。我国在西周时期便形成了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礼乐教育是西周时期“六艺”教育的核心,乐便是音乐。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更是对音乐教育大加赞赏,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之民莫关于礼”,赞同音乐具有艺术性和教育意义。我国的礼乐教育用礼训练着人们的行为和规范,让人们能理性的在社会中生存,而用乐陶冶着人们的情操,让人们在感性的层面上深入地感受自己的内心。我国古代的音乐教育虽然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但是在“维新变法”之前,我国的音乐多半还是具有娱乐性和统治性,教育的地位并不明显。在清朝末年梁启超致力于音乐的改变,希望通过音乐的力量唤醒人们改革的决心,积极宣传学堂乐歌。随后,在沈心工、李叔同等人的努力下,学堂乐歌得到了发展。学堂乐歌对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启蒙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现代的音乐教育也正逐渐走向近代化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广西的本土音乐内容非常地宽泛,所涉及的内容亦是非常的多,在多年的社会发展中,有许多的宝贵音乐文化已然开始流失,在口口相传的民歌中,在风情浓郁的舞蹈里教会我们的应当是如何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保留,并向下传承。本土音乐的发展需要后人的不断传承,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本土音乐的学习便是一个重要内容。学习本土的音乐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自己生长的地区更增加一份了解,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该地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广西的音乐教育正在快速发展,在各个阶段的音乐教育都得到了有序而长足的发展。从幼儿的启蒙学习,到中小学的基础音乐学习,再到高中的音乐欣赏学习,音乐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着学生们的审美情趣,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但是我区学校的大部分学习中,专门有针对性地针对本土的音乐文化学习的课堂内容还是占少数。我区对于加强本土的音乐文化的传承是近十年间才开始开展的,因此在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受到本土的音乐的熏陶便是极少的,有些学生对于本土的民族音乐了解不深。长此以往,本土民族音乐的根基便比较浅,在教学中树立起学习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则需要教师的长久的努力培养,加强学生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鼓励学生去了解本土音乐。所以本土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本土音乐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去寻找音乐。

三、对于本土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

对于广西本土的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是近年来的重要教学内容,我区的本土音乐进行传承途径有许多,这篇论文重点从音乐教育这方面来思考和讨论。学校的音乐教育是推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音乐文化强烈的挤压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我区本土音乐教育,要让学生们重新回归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才能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针对目前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首先要从高等院校入手,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如广西艺术学院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创立了民族艺术研究所,它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又使壮族等广西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在高校教育中开设少数民族音乐课程1.研究型的课程观念融入到音乐教学中研究型课程是一项开放性、自主性、研究性的课程结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多开展一些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如实地采风,深入到壮族聚居的地方作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并且经过接触和学习后能慢慢学会唱或表演一些壮族的民歌,以自己亲身去体验并从中得到学习。2.把现代音乐教育方式融入到民族传统音乐教学中广西本土音乐的发展有独特的传授模式,所以壮族的传统音乐的传承基本以“口传心教,口口相传”把其音乐文化一点一滴传承下去的。而中国现代的高等教育属于全新的学校教育,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普通学校教育都引进了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开放后,专业的音乐教育开始朝多层次、多规则、多形式、开放式的办学方向发展。其实“口传心教”是属于非常开放性和具有创造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学习风格的差异性也有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并以此融入我区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元素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3.加强本土师资的培养和教学资源的丰富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中具有民族知识专业性的教师非常稀缺。近几年,广西高校所招收的教师基本以外省教师为主,而本土的教师则少之甚少;原因之一就是本地教师的教学水平达不到要求且自身的修养不够。为了填补这一方面的漏洞建议各高校能加强师资的培训,有条件院校的可以让教师去更高水平院校去进修学习,以填补自身的缺失,从而更好地为培养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资源方面,学校应具备较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资源,如影音资料、图书资料等,方便学生查询和学习。

(二)将广西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到中小学音乐课堂中1.让广西本土音乐文化融入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壮族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歌舞和器乐作品融入到教学欣赏课程中。比如: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谢了》等歌曲。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探索性等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壮族音乐文化的魅力。2.让广西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到课外活动中可以在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情况下举办一些与广西本土的音乐文化有关的音乐活动,如:艺术节、歌咏比赛等。活动要求学生所表演的节目要和我区的音乐文化有关,可以选择演唱我区本土民歌和我去的表演歌舞等。通过这些课外活动使民族音乐文化走入他们的记忆中。让他们慢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综上所述,广西本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在校学生是最活跃的一群人。在高校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纳入教学计划中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传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积极的探索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向,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并且把我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下去。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柏拉图也指出:“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与国之间的人才竞争,不再仅仅从技能上进行竞争,而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艺术修养则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音乐是可以培养艺术修养的一门课程,能对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内涵产生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广西壮族传统音乐文化是广西壮族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也是音乐界的瑰宝。我区本土的传统音乐文化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书面和乐谱上,各个地域的风格也有所不同,使得音乐文化多样性得以丰富。我们还要探索更多地解决途径才能让这灿烂的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这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份追求与责任。

作者:何婧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