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西方音乐教育的发展史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欧洲音乐教育发展历程
欧洲音乐教育可以分为六个阶段:起源阶段,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阶段,中世纪阶段,文艺复兴时期阶段,古典时期阶段,近现代阶段。最早关于欧洲音乐教育的证据存在于《荷马史诗》,《奥德赛》与《伊利亚特》,这些著作中提到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的教育中就包括音乐教育,这一现象逐渐促成学校的形成。古希腊的音乐教育主要包括音乐教育理论,合唱培训与乐器训练。当时的青年合唱团被认为是现代学校的基本原型。值得一提的是,古希腊的音乐教育非常强调音乐的对人的教化作用。到了中世纪,欧洲出现了教会学校并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当时的音乐教育与基督教紧密相关,学生学习祈祷歌,赞美诗。有些大学还开设了音乐讲座,并出现了切合时代特点与需求的音乐教育的论著.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音乐技巧,而且音乐课程也与人文科学和自然学科联系起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教育的一个亮点。此外,音乐是当时大学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当时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甚至已经把音乐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设立了较为严格的学位授予条件。古典时期的音乐教育延续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特征,由于当时音乐氛围更为浓厚,学生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并参与各种与音乐相关的活动,许多学生,包括一些条件并不优越的都在音乐领域有所建树。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介绍音乐学习的著作,如传统和声乐的开山之作,拉莫的《和声学》等,这些著作对音乐教育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到了近现代,欧洲的音乐教育更加的规范化和体系化,在音乐教育形式,教育理念与策略上都显示出创新性。以德法两国为例,德国在19世纪末开始对音乐课程进行革新,将歌唱作为文科中学生的必修课,重视培养美学意识和对音乐内在情感的体验。19世纪法国的音乐教育设立了明确的目标,第一是为音乐家提供职业性的培训,其次是提高大众对音乐的兴趣。20世纪初,法国为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开设了学会,用于探讨教学经验以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20世纪美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美国的音乐教育史可以概括为一个逐渐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19世纪末期的美国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识谱技能。20世纪初的美国音乐教育经历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推崇“赞赏音乐、热爱音乐,才是音乐教育之魂”的教育理念.从30年代开始,学科中心课程流派提出新的观点,认为知识才是课程设计的核心。二战后,这种观点受到了美国政府的肯定,由于音乐教育并不是学术性课程,所以相对地受到了削弱。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导致其社会内部矛盾激化,政府教育政策主要着眼于解决社会问题,主张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音乐—戏剧中学组织的七种主要类型中的一种。同一时期,美国教育署资助了《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并颁布了两套涵盖小学到中学的音乐教育课程指南。它大大的促进了学校的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生活的融合。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实力,政府提出高质量教育运动。1984年的音乐教育全国会议明确规定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的音乐课程的要求,并且与学生的升学和毕业都产生联系,这表明音乐教育改革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4年,美国颁布《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它是美国第一部在联邦政府参与下所形成的全国性的艺术课程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音乐教育标准是其中一个关键部分.这是美国音乐教育在20世纪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也成为全球的音乐教育的标杆。当今美国音乐课程重在培养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利用音乐教育去激发创新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行探究式和体验式的音乐教育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锻炼学生审美创造的能力。显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国音乐教育的每一个流派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都具备适应历史发展的因素,可以说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因此,音乐艺术课程的革新需要切合时代的需求.
首先,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必须承认的是,每个学生在音乐领域存在能力的差异,但差异等于没有资格。面向全体学生,找到适合个人学习音乐的方式,开展适合全体参与的形式,采取大众接受的方法与手段,把音乐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效地传授给每一个人。同时也要承认学生作为个体人的独立性。对于音乐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学校应创造各种机会以适应不同能力及兴趣的儿童学习音乐,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平台。否则,将有一大批人得不到应有的,更高层面的音乐教育。这与国际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面教育思想”是相违背的.其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课程改革。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对音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音乐教育必须通过不断的变革来适应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需要。课程改革始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因为课程充分体现了学校培养的目标,课程的设置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所以重视课程设置在整个音乐教育系统中的作用,把音乐课程改革置于教育改革的核心地位才是符合教育规律,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
作者:连祺单位:鲁东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