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音乐教师中的复调创作实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复调作为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一门,如何与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中的基础性教学相结合,将专业理论向实践技能转化成为一项意义与价值兼备的研究课题。这门最能反映精雕细琢的技术理论同时也是师范院校比较棘手”的课程,本文从教学实践性、趣味性、民族性、写作细节等方面入手阐述了笔者从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摸索改进,希望建立起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对位法创作体系。
关键词:实践性;互动性;趣味性;民族性
复调写作,亦称作对位法创作,是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理论写作课程。同样存在复调课,然而师范院校与音乐学院作曲系复调创作课不同,需要一种更为基础性、即兴性、实用性、多重性的分析与写作技法。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本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职业是当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以前局限于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的单声部教学的历史在慢慢被多声部的音乐教学与实践所丰富;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合唱、器乐比赛蓬勃展开,合唱队、军乐队、民乐队甚至小型管弦乐队的成立与发展,这些活动的普及离不开组织者丰富地驾驭多声部写作和编配的能力。所以,复调技术理论的分析能力与写作初探在高等师范音乐理论教学过程中日渐得到应有的重视。以前,部分学校开设的复调课内容与专业音乐院校所授内容大同小异,主要以纯粹的写作课为主干,专业要求高,实用价值不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在工作中长期与高端的复调技术脱钩,所以所学的内容被遗忘殆尽,因此,基于以上原因,学生在学习期间积极性不高;此外,学生在尝试这些写作内容之前,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等等作曲技术理论基础课并不是以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所要求的“自我创作”为最终标准的,因此,复调学习变得艰深而枯燥,失去了师范学校复调教学的特色与针对性。就培养教师师资方面来说,师范院校复调教学应该具备自己的特色教学,重视普及基础理论,强调实用性与实践性,教学内容更提倡通俗化和大众化,作品的分析与写作并举,并时刻与中小学音乐教材紧密结合。
一、教学写作与互动性实践相结合每年毕业生的实习工作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戏,在相持一两个月的实习过程中,几乎所有音乐教育方向的实习生都参加了各所中小学少年合唱队的排练组织工作。众所周知,合唱就是一个多声部协调分工的过程,因此,对于这些即将参加或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来说,有必要在上学期间渗透一些多声部创作的知识与技能,也就是古老的对位法写作在当代艺术普及性教育实践中交互性的发展与应用。
继和声学之后,复调(对位法)成为与作品分析并驾齐驱的一门重要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它研究的是几个同时或相继旁胡天一邱掇元诃羹一年曲发声的人声或器乐声部对位性地结合在一起的音乐,与梅葛-配馀一整理·破单声部音乐和主调音乐相对。根据我国高师音乐系科的培养目标和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实际,对位法创作力图体现技能写作与概念理论并重的双重原则。在着力于对比式、模仿式声部写作与分析的同时,更注重复调写作在合唱编配及乐队声部安排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使得这门古老而严谨的技术理论写作在基础教育中体现出其非凡的实用价值。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采用了直接使用中小学课本内容进行操作的方式。这里选取了一位05级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声部教学习题作为实例。歌曲取自小学年级音乐课本(人音标准版第一课“春天来了”中的《大树妈妈》,它的旋律清新质朴,在编配时应该遵循双声部的风格统一,不需复杂与花俏,只要保持歌曲的童趣,保持旋律主题本身的“留白”,在写作时不要被过多的填充。这种依据实习课本进行的教学操作是非常实际的,且内容较为简易,可以被绝大多数学生所掌握。
教学活动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闭门造车”的传授方式不适合现状,尤其是面对中小学师资的教育培养目标。未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学生们不能走单打一的“纯专业”路线,需要“全方位”的专业专长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从整体上把握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结构与风格,多角度、深层次解读教学作品,充分掌握中小学音乐课本在作品多声写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将教材充分地解读、总体脉络划分,“吃透”整个教材结构,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深化,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渗透,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实习与面试期间都能够针对中小学教材达到“有备而来”,而不至于好高骛远,专业技能与实践脱钩。
二、侧重趣味性与民族性“长江学者”著名华裔女作曲家陈怡曾讲到,“复调本身就是创作”。这种创作并非一种原始写作,而是再循环、再利用的过程,使得原有的作品更加丰满、更加富有创造力。这种次创作需要写作人有着天生对音乐灵感的捕捉、对音乐完美的渴望以及对音乐平衡力的驾驭。上述这些写作特质的具备都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练习。同时,教者所面对的是十世纪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俗称8O后、90后,他们构成了当今大学生的主体,这一代人张扬、自信、富于表现力,但另一方面讲,由于过多地、快速地接受新事物,使得他们习惯于接受“快餐文化”,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钻研精神,如何将对位法如此复杂的技术在一种轻松、愉悦,又饶有趣味的氛围中传输给他们,成为目前笔者迫切需要研究解决并付诸于行动的目标之一,也是多年来教学改革尝试后所得的心声。
为了拉近专业技术与实际使用之间的距离,在具备了一定的复调写作技能以后,可以选择一些喜闻乐见的单声部旋律、优秀的合唱作品的主要旋律部分或者是单旋律的民歌小品作为写作的即定主题,由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加以创作,增加其实用性。首先,从通俗歌曲入手,这种年轻人占据主流的题材容易在写作中产生共鸣。现在很多学生通过“扒带子”的方式将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的编配能够准确地辨识出来,这种刻苦精神合理地加以利用,当然得到教学上的奇效。在歌曲的选择上要有目的性,要选择舒缓的、简洁的、适合多声部写作的主题旋律。复调是一门技术性相当强的科目,为了让学生们学起来既明白易懂又轻松有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拥有大胆尝试与探索的魄力与勇气。流行音乐在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取向类型中占有比较大的份量,从事音乐专业的学生也是不例外的。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中蕴含了年轻人所崇尚的时代气息与蓬勃奋发的青春朝气。目前,制作精良的流行音乐中往往编配了优美、流畅的第声部或叠置第三声部的附加旋律,再加上不同凡响的配器(中西乐器的融合,或与电子音乐编配),营造出与旋律,与歌词情绪相符的音响背景。其次,在教学当中,常常发现这些年轻学子虽然从小开始学习钢琴、小提琴、长笛等诸多西洋乐器,但是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民歌主题依然比大小调的“洋化”主题更易进入创作状态,而且对于每一首民歌主题的发展,大家都抱有极大的热忱,充满写作欲望,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因此,走“民族写作路线”不管是从教学角度,还是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精髓都是不无裨益的。民歌主题旋律耳熟能详,非常有利于学生们发挥创作想象力。普及型的复调课虽然更多地面对基础性的知识建构和单纯性声部的写作环节,呈现以面带点的格局,然而忽略必要的写作程序,那也是不可能的,同时要把写作内容更加实际化。写作期间,可以组织大家通过多声部演唱、多种乐器的协奏等形式将写作成果演绎出来,使学生们有实际的音响体验和切身的实践感受。
三、课堂教学中的写作细节.单声部的旋律写作在进行到一对四的纵向点对点的教学进度时,应及时插入单旋律线条的写作教学。因为此后即将进入到一对华彩和对比声部的写作,原来单一、孤立的音点开始向流动的线条发展,旋律的横向流畅化与旋律起伏韵律点的把握就变得至关重要。
曾经尝试给学生入门时就介绍旋律写作的要诀,但由于学生脑中对“复调”的概念与内容毫无所知,因此,讲授就变得徒劳无功,学生听得懂的是理论,只会“纸上谈兵”,在进入到声部的写作之前,实践方面只停留在单声部的尝试,而真正进入到多声部写作时,由于知识的遗忘、声部的丰富以及技术原则的加入等等诸多原因,学生又会变得手足无措。因此,旋律写作一定要讲,关键要把握适当的时机,有效地融合到多声部的教学中来,可以采取一边讲技术一边来修饰的方式,将千变万状的旋律写作逐渐渗透到纵向结构中来。《平安夜》的四声部的对位写作是在复调课的后期被安排的一项习作。它旋律简洁明朗,易于联想创作,可以引起大家创作中的共鸣。一开始,笔者只是要求将其写出来,注意声部之间的关系,特色和声的配置,以及横向间的线条走向,其它因素不予考虑。写出之后,经过多次的修饰整理,适时地加入对各声部旋律走向的关注。这首曲子旋律较为平稳,可以在纵向写作时采用模仿与变化模仿的手法进行层次铺垫和声部互补。总体风格不适合采用强烈的对比材料。
声骨架的建构和声的架构在复调学习中是不可以忽略的。和声在写作中的科学建立为横向音点的布局、声部运动的趋向有着理智的“导航”性作用,尤其在三声部对比式写作当中有着更大的指导意义。当然,这种写作方式用在学习复调写作初期是非常理想的,但到了写作成熟时期,就需要抛开这根“拐棍”,养成“和声效果内心建构”的习惯。在上例《平安夜》中,有一些和声结构是有意识的安排,比如,第3小节的第5小节的vii7o/iii,第l1小节的VT/ii等,正是因为这些离调和弦的加入,给予单薄的旋律以丰富奇异的多声效果。事物总有其两面性。在教学中,被和声连接“桎梏”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尤其针对那些年龄偏大的成人学生更是如此。从根本上来说,复调写作更多的是创作成分,需要灵活的应变能力。
通过师生的课堂互动注重学生内心听觉的培养复调课是一个极其细腻而又富于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教学过程。学生在作业完成后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将作业在钢琴上演奏以后,连学生本人都无法接受。“我的想法不是这样的!”许多学生在听后第一时间的反映总是如此。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多写多练之外,最初的阶段需要在钢琴上反复演奏、反复修改自己的练习,逐渐养成脱离乐器的外在音响,依靠内心的“无形乐器”去建立无声的立体声部的交织,力求达N,b中的音响与实际音响相吻合。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长期的听觉磨练与多声部音乐的深入接触。他们的创作犹如璞玉、顽石需要教师的精心雕琢与牵引,提倡一对一的“作业交流”,年轻人的才气是锐利的,作品中“闪光点”比比皆是,不妨拿出来供大家欣赏,分析学生作品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学生之间的写作心得往往比老师所举的若干范例起到更大的感召力。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即兴的创作,把写作的每一个微小的环节讲述给学生,让他们在写作中有所仿效,并能够进一步的发挥与创新。教师“一言堂”的做法在复调课上是行不通的。他需要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讲授当中,需要有更改、有争辩、有异议、有妥协。
四、结语近几年诸多毕业生在经历了找工作的实战后都对笔者有这样的反馈,许多优秀的中小学都进行了复调写作的考核,这是以往毕业生的经历中并不常见的现象。也就是说,随着艺术教育人才的不断增多,以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现在中小学教育师资的应聘门槛正朝着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假如说,我们的学生在实习或走入工作岗位后,都能够具备将课本中的每一首歌曲进行二次创作的能力,那么,可想而知,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实习单位的第一印象和应聘岗位的竞聘力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El前,适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对位法创作体系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然而,近几年由于艺术教育课外普及率的迅猛提高,中小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乐器的掌握程度可谓一举千里,甚至小学毕业时的一部分儿童的器乐水平已达到专业水准,多声部的即兴演奏与创作都能够独立完成。如果在培养音乐师资方面,还是以原进度去教育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以老眼光去看待现在的少年儿童,这是非常不切合实际做法的。创新与改革是必然的,笔者认为不单单是对位法创作的教学体系需要完善与深入,其它的音乐教学门类都应该有所触动。“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应该成为中小学音乐师资培养中遵循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