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家具艺术特性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不可否认,家具艺术是一种典型的产品设计艺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它的内涵在不断地拓展和延伸。自上世纪末以来,新中式风格的家具在中国市场上与欧式风格家具平分秋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近几年来,新中式家具在世界家具设计舞台上频频亮相,并不断走进西方社会家庭,成为传播中国设计艺术的载体。更有甚者,它受新中式建筑艺术影响而萌芽,而后以一发不可收拾之举席卷家具产品艺术设计领域,如今又大有影响其他设计艺术领域之势。因此,新中式家具已经不是一种单一的产品设计现象,而是一种设计文化现象。对于新中式家具艺术的研究,其意义就在于此。
一、设计实践由单一领域向全设计领域蔓延,概念意义从“延续传统的方式”到“设计意识形态”的变迁
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它们试图延续中国传统建筑的辉煌,并用现代建筑设计语言加以表达。业内人士冠之以“新中式”建筑。这是“新中式”设计的开端。但毋庸讳言的是,在中国设计百废待兴的岁月里,这充其量也只是设计思潮中的一种,加之当时的时代也是中国从传统设计步入现代设计的过渡时期,人们很自然地认为这是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历史过程中“延续传统”的方式,甚至对它的“定义”也只是一种“附和”。谁料想这一发不可收拾,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中国设计进入“多元化”的时代里,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领域也不约而同地相继出现了类似的设计行为,甚至具有演化为涉及到各个设计领域的一场设计运动的趋势。蒋鸿兴、黄倩等主持的“腾冲官房大酒店”和南京“铁匠营”规划设计的设计师们谦虚地“权且”将作品定义为“新中式”风格,其声音也略显单薄。而室内设计领域贝聿铭大师主持的北京香山饭店室内设计,第一次“堂而皇之”地以国际化视野去谈论当代室内设计的问题,其结果是,新中式风格至今已成为中国公共室内空间和住宅室内空间设计风格的主流风格之一。产品设计领域的新中式设计尝试应首先发生在家具设计领域,吴明光先生于2002年创作了作品“明风”,随之该领域掀起了长达近20年的“新中式”风且长盛不衰。视觉传达、数字媒体、服装设计等设计艺术领域的新中式设计尝试也不胜枚举。甚至有人评论,如果展示中国近百年设计史上有别于世界设计潮流的设计创作活动的话,新中式设计应有一席之地。综合这些设计的特点,我们发现: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风格。最基本的理念是基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思想,以中国传统设计意义符号和表现符号为设计的基本构成元素,并通过现代设计语言来加以表达。面对这样广泛且特征鲜明的设计行为,尤其是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再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只是某一种行为或风格的延续。我们认为:它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社会新时期,国力增强和民族意识被唤醒是基本的社会原因。它的主体是试图探寻中国设计界本土意识并逐渐成熟的新一代设计队伍和民族意识逐渐复苏的大众。它的审美取向是中国当代审美文化选择的双重参照系(历时与共时)的结果。它崇尚后现代表现手法,重视语言学和符号的意义。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设计意识形态。
二、“新中式家具”艺术的参照系———“中式家具”艺术
之所以被称为“新中式家具”,就在于它首先是“中式家具”[1]。很明显,“中式家具”是相对于所谓的“西式家具”———西方传统样式(风格)的家具而言的。人们习惯将中国传统家具称之为“中式家具”。严格说来,“中国传统家具艺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时间维度上,它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家具品种类型和相应的家具文化;在空间维度上,它不仅包含我们较为熟悉的宫廷贵族家具,也包含了广袤的乡村大地中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家具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在品系维度上,几乎所有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家用器具类型都可冠之以家具的名义。因此,中国传统家具既不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家具,也不是指某一特定样式(风格)的家具,更不是指某一具体类型家具的“特指”[2]。但是,和西方传统家具比较,中国历代传统家具在艺术气质上表现出显著的“一脉相承”的特征,如果不做细究,或者相对于那些不精通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人们,要笼统地表述中国传统家具为中式家具也不是全无道理。“中式家具”的典型代表是“明清家具”。出于文献记载的确凿程度、实物佐证信力的大小、知名度的高低,或者就品种类型的齐全、形式的丰富多彩、艺术感染力的强大等因素考虑,“中式家具”的典型代表无疑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以皇室贵族为主要使用对象的家具类型。“中式家具”艺术是“新中式家具”艺术的参照系。“新中式家具”以“中国味”为主题,从品貌到骨子里都映射出“中式家具”的“影子”。而判断是否为“中式”的标准,则是一种大众标准,即大多数人心目中的“中式”。于是,“中式”的概念在这里进行了一次“过滤”———或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家具”,或是当代国人眼中的“中国传统家具”。
三、“新中式家具”的艺术气质———“中”、“和”
观赏“新中式家具”的典型作品,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景象:对称与非对称的、曲直方圆之间的各种冲突在整体中消解,大气恢弘之中的“矫情”演绎,中外的、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各得其所。而这仅仅是外表。蕴藏在这外表之下的,是一种“组织能力”:将多样的、互不相干的、甚至是相反的东西融合在一起,使其“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3];也是一种“应变能力”:这些相同的或不同的、相容的或相克的都从其“原本”中蜕变出来,焕然一个崭新的面貌,“产生了一个具有新质的事物”[4]。说得“哲学”一些,这就是“中”、“和”。而这些又正是“中式家具”艺术的精髓所在:中性对称的形态主体、沉稳雍容的形制和尺度、曲直方圆和谐共生的细节、繁简相宜的装饰……以上仅仅是从视觉及其意境上予以剖析。挖掘更深层的社会、人文理念,“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气质更是呼之欲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中式家具”与中国传统家具在艺术气质上仍然是“一脉相承”。
四、“新中式家具”的艺术表现———后现代的时尚
虽然新中式家具恍然隔世具有中式家具的“形”,但“形”绝不是它所追求的重点,它是由“神”所衍生的、似是而非的“形”,即所谓的“形神兼备”。既然“中、和”的“神”已经被定调了,“形”就是一个可以信手拈来的“元素”而已,至于它是明代的还是清代的,曾经在椅子中出现过还是在柜子上出现过,是传统设计图案还是现代艺术构成形式,这些就都不重要了。新中式家具在形态上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拼贴”。新中式家具所追求的是一种“虚拟”的场景:有时试图将使用者引入对传统的追忆,有时又试图为使用者开辟未来的梦幻世界,虽然围绕着居家生活而展开,但绝不是一种循规蹈矩的日用工具。新中式家具摆脱了传统中式家具“等级、地位”的种种樊篱,也没有现代设计的种种“高雅、脱俗”的做作,只要是“时尚的”、“流行的”、大众百姓喜欢和接受的,或许“庸俗”一点、“草根”一点,也在所不惜。设计师奉行的“有需求才是硬道理”的原则。这种溢于言表的“流行性”使它逐渐风靡。
五、“新中式家具”的艺术精神———继承与创新
虽然新中式家具艺术以中式家具艺术为基础,但绝没有沉迷于其中。在这里,“中国味”被保留着,“中国元素”则灵活地被运用:同化与异化、同构与解构、拼贴与引申、直观与含蓄、具象与抽象。新中式家具在设计服务理念、设计手法、设计技术等方面都摆脱了传统中式家具的地域概念和单纯的民族风格,它是世界的,因而它得到世界性的认可。同时,它也希望从中标定出“中国”意义:它试图反映国人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生活行为与习惯,从而标定出国人物质生活的个性特征;它也试图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趋同”浪潮中标定出当代中国人的审美个性、精神特征。新中式家具永远追求“新”,因而它没有终点。家具是生活用品,生活在延续,生活方式在改变,新中式家具需要不断地适应生活;家具是艺术文化载体,在文化多元化和各种艺术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新中式家具永远只是在探索;家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工业产品,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新中式家具要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的运用永无止境。新中式家具因此而产生,也将因此而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