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卢新华文学艺术追求范文

卢新华文学艺术追求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卢新华文学艺术追求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卢新华文学艺术追求

回看中国新时期的文学发展史,卢新华于1978年,以一篇《伤痕》拉开了我国“伤痕文学”的帷幕。大获成功后,他远赴美国,遍尝酸甜苦辣。2004年,卢新华携带其长篇力作《紫禁女》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由《伤痕》到《紫禁女》,无不体现了卢新华孜孜不倦的文学追求,在简易通俗凄凉美丽的故事下,蕴涵着浓重的现实主义之精神,体现了卢新华对个体和历史文化的深入思考。本文用《伤痕》和《紫禁女》作比较,来探讨卢新华对文学创作孜孜不倦的艺术探求。

《伤痕》描绘了一个感动人的悲剧故事:时候,红卫兵王晓华在当时环境的影响下离家出走且和“坏蛋母亲”划清界限。在农村插队的9年中,历经复杂的阶级斗争。“”被打倒之后,妈妈被平反昭雪。当王晓华急匆匆返回到妈妈身边的时侯,母亲却远离了这个世界。这部小说之所以获得成功,一是迎合了那时批判“”的时代要求,第二是因为这部作品有着很强的悲剧功效,容易激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的爆发,使王晓华宁静生活发生改变,开始是母亲被指责“叛徒”,乃至晓华受到严重的歧视与不公。为了争取“进步”,她和妈妈划清界限,到农村去插队。可是由于母亲的原因,她没能被批准入团。后来为了不妨碍男朋友的未来,她被迫终止了两人的恋情。最后等“”结束的时候,母亲被平反昭雪。当晓华回到家乡时妈妈却已不在人世,给她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痕。小说以晓华的悲惨命运痛诉了“”对人与亲情的迫害和摧残,向人们展示了“”在很多国人心中留下的难以抹去的伤痕。揭露出人性与人的生命被“”毁掉的人间悲剧。《紫禁女》同样也是悲剧性故事:女主人公石玉的妈妈“傻女”在“”中被人强奸而生下了石玉,可怜的石玉不知道其父是谁,她的诞生就是这个悲剧的开始。尽管长大后的石玉有让人羡慕的容颜和学业,可是“阴道阻滞症”这个先天疾病导致她和幸福擦肩而过。石玉被迫远离故土远走他国,希冀运用“异己”的力量打通先天的枷锁。最后,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她的生命之门重新被打开。可是,爱人常道的“生命之根”居然处在婴幼儿的状态。由此,石玉在感官刺激的诱惑下步入纵欲和狂欢之途。后来疯狂又对生活失望的石玉居然意外怀孕了,这时,石玉的生活的希望重新燃起,可是这个混血胎儿却意外流产,终止了石玉在个人迷失的情况下对幸福生活和未来的遐想。《紫禁女》展现了石玉用痛苦与泪水凝结而成的、由“封闭”到“开放”的悲惨一生。不管是《伤痕》还是《紫禁女》,卢新华的小说充盈着悲伤的气息,由对个人生活悲剧的感慨,到对时代悲剧的牢记在心,再到对民族悲剧的深深挖掘,卢新华始终都在走着悲剧写作的文学创作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极具翻身当家做主人的自豪感、激情四射政治情感和梦幻般的理想,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对实际生活的仔细观察与体会,减弱了文学作品针对实际生活之批判精神。尤其是时期的文学作品,其批判思想被压制与降低,如实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倍受冷落,关心生活的文学创作倍受压制和讨伐。“”终结后,重回反映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是文艺界主要任务,“伤痕文学”在某种程度上迎合这个传统。从《伤痕》公开发表开始,中国文学创作就有了新的起点,卢新华用《伤痕》开创了用个人控诉“革”罪过的形式,毫无疑问极具首创意义。以后的“反思和革新文学”都在“伤痕文学”基础之上,都重新回归到原来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传统。

对20世纪后20余年的中国文学创作来讲,“寻根文学”在80年代渐趋走向没落,在某种程度上昭示着一个旧有“文学的时代”的终结。从此以后,文学逐渐疏远政治和意识形态,文学创作力求创新和不同,变成中国文学创作的一大风景。文学渐趋变成一种全部个人化的心灵诉说。文学创作的商业和世俗化来势凶猛,文学和现实社会之间的距离也越拉越大。《紫禁女》这种不但满足市场需求又传承了厚实的文化气息和反思意味的文学创作已很少见。从表面来审视这部作品,这就是一个世俗的情感故事,它不能和传统的“宏大故事”同等并论。可是,该作品的绝妙地方就是“以小见大”地展现了一个小的个体在打破自身囚禁的艰辛过程;从更深层面上讲,该作品暗含着对我国近现代史和中华文化的痛心疾首式的思索。

周作人在“五四”期间提出“人的文学”的文学创作观点。他从打破个性束缚的要求为立足点,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根本,对人生很多问题,加以记录的文字,就是人的文学”,指出新文学就是人的文学,应该切实展现人的人性。此种文学观点极大影响了那个时期展现打破个性束缚主题的文学创作,对人的自身价值的关怀变成那个时代文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并逐渐成为我国新文学的精神文化核心。可是,人的价值在“”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人根本没有尊严和说话的权利。人们长时间被压制在社会集体下面,忽视人的价值且达到了相当深的地步。在当时文学之中,伤痕文学首次真实的在人道主义视角来描绘人物,描绘人性被专制和极左路线迫害的人间悲剧,成为新时代中国人道主义的开路者。在小说《伤痕》中注重“人的文学”的思想主要展现在如实揭露“”对人性的迫害上。力图表现这的《伤痕》有着重要的打破传统的意义:一是对人性的发掘。该小说所描绘的王晓华青年时期,恰是青年人认知世界、找到自我、培育个性的重要时期。可是现实让王晓华们和时代一同踏上了不归路。因此王晓华们在彷徨中挣扎,痛苦又悔恨。《伤痕》在文学视角对长时间以来人们遵守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了质疑,走出返回“人”自身的重要一步;二是对情感和恋情题材的涉及。《伤痕》是在“”结束没多久出现的,不仅描绘了母女之间分离、想念、内疚等复杂的内心情感,更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的是,还描绘了王晓华和苏小林之间的恋情。这对强化文学作品里的人道主义精神,回归我国文学的“人学”优良传统极具积极的现实意义。卢新华另一作品《紫禁女》也同样有这种意义。

很多目前畅销的作品注重于展现人的本能与欲望乃至人的思想意识在物欲的刺激下而走向失落。《紫禁女》的好的地方就是用“身体”为钥匙,打开了迈向人性与文化深处的门。人们能看到《紫禁女》暗含的那种情感和人性:一是对人性的观察。《紫禁女》描绘了有丰富内涵的人物角色,比如容漂亮和智慧、理智和贪欲、传统和现代于一体的石玉,乐善好施、自以为是的布鲁斯,与世无争、节俭寡欲的常道。通过这么多人物个性的表现,作者展示出导致这些个性的原因是隐含在历史深处的民族个性;二是对女性的重视。作者在一开始就标注“这是一为中国女子对自己身体的表白”把人们的眼睛吸引到“身体”上面。作者就是运用石玉的身体残缺,展现了不寻常的女性的真实一面,进而展现出对人的生命与自由的思索。

在《伤痕》和《紫禁女》的间隙,卢新华也在进行着文学创作。不过真正能确立他在我国文学界的地位的,也就是这两部小说。三十年的时光流逝,可以使很多东西发生变化,不过对于国家,历史和文化有极强责任感的作家来说,有些东西是改变不了的。人们尽管能看到《伤痕》和《紫禁女》在文学创作方法上有一些缺憾,可是作者长期坚持的文学艺术追求是值得称颂的。我们能够相信,有如此孜孜不倦追求的作家肯定会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