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现代主义技术与艺术统一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创立了“美学”,出现了美术与实用美术的争论。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实用性与美离析,技术与美各自获得了自由的发展空间。技术在科学的影响下形成——现代科技;产品艺术则发展成为——现代设计。
1手工业时期——技术与艺术的双重超越
在工业大生产前的手工生产的状态下,艺术作为手工生产的元素与技术一起构成产品的生产价值。由于手工劳动个体加工的特性,手工业产品不仅具有原始的实用意义,还包含其自身特有的文化价值。手工业产品因为其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独一无二的产品属性有了自己的生命和属于个体的意义。当我们脚蹬一双老北京布鞋或是手握一只宜兴紫砂壶的时候不难理解着一点。手工产品的艺术审美特征成为手工业产品的灵魂存在。在手工业生产中,设计师、制造者同为一人,我们常称之为“工匠”。工匠同时掌控着技术与艺术两项产品的基本元素,并在斡旋于二者以寻求发展。当然,在这其中必有“妥协”、有“强调”,但技术与艺术始终不曾脱离一个人的整体思考。手工产品因完全脱胎于人,其特有的气质特别能与人亲近。美学大师奥克塔维奥•帕斯在他的《美与实用性》中说到“手工业品之所以吸引我们,并不仅仅是因为其自身的实用性,它和我们的感官是同谋我们喜欢手工业品,这得感谢它对实用性崇拜和艺术宗教的双重超越。”由此看来,手工产品满载着社会意义成为了生产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晶。手工产品生产方式成为展现技术、艺术与优质产品的完美模式,达到了实用性与美相结合。
2工业生产时期——技术与传统艺术审美分离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50年代的工业革命后,“完美模式”中各项因素大为改变。在工业生产下,技术形态由个体劳动变为机械化的批量生产。随之产品的个体意义丧失。工业生产带来的高额利益引发工业崇拜,人们对技术的兴趣高涨,随之产品的审美加工便愈来愈粗糙。经济利益成为评价产品的唯一标准,无人关心产品的样式。产品形象的设计者与生产者分离。控制产品生产的工匠失去了从前个人风格和技巧展现的余地。新材料进入生产领域,生产环境发生巨大改变。新的生产技术迅速改变了生活中的传统行为习惯,应该有新的意识形态与此相和。但是,在18世纪的欧洲,艺术呈贵族化趋势的,艺术家单纯为精神生活的高尚而存在,脱离了现实生活。而具有了新身份、新任务的技术师傅(工匠们)不再思考产品的艺术形态问题。在这一情况下,产品形态一度陷入尴尬的境地。
2.1“艺术”的妥协——“功能第一”随着英国博览会的开幕,现代工业生产条件下应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这一问题成为众设计师的思考热点。面对艺术与技术在工业生产的情况下出现的矛盾,经过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运动的思索和尝试,以实现功能为核心目的,以适应工业批量生产的新的审美形式出现了。很快我们便得到了许多大同小异的答案:“形式追随功能”、“功能第一,形式第二”、“装饰即罪恶”等等。它们给我们的现代工业生产生活带来了“秩序”和“效益”,于是这些现代主义设计论断成为大家追寻的信条,也成为现代主义设计的准则。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提出的首要主张就是“功能第一,形式第二”。这个观点在当时很好的解决了工业生产与艺术的关系,得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认可。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功能第一”的原则造就了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当现代主义风格成为全球的主流,人们又赞叹到“技术与艺术得到了新统一”。在笔者看来,与其说现代主义设计做到了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不如说是它带来了新的审美规则。当然这实现的过程极具强制性和乌托邦的理想色彩。
2.2简明的现代主义审美风格新的规则带来了新的审美逸趣。结构主义、机械主义美学勾画了现代主义的经典画面。简洁、明快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成为时代的新风潮。功能主义中材料符合功能的理性思考、形式符合功能的利益追求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社会中审美价值取向。功能主义原则以坚定、明了的姿态抵抗着折中主义和历史主义,其除繁就简的形式造就了符合时代的形式。与此同时,简约的现代产品形态也具有了新的涵义。工业产品因排斥一切“无意义”的装饰而成为表现其自身功能的符号或者手段。这反过来又要求设计要做到明确的功能表达和有秩序的规划。极简主义、“住宅机器”等概念是对功能主义原则的发展深化。它通过形式和结构的简化来反映技术至上的时代精神。
2.3“美”——“功能美”当“形式追随功能”成了现代设计的审美准则,工业产品“美”被限定再设计必须符合产品本身的材质和目的这个前提下。这个审美法则把艺术框定在了两个选项之中:有用的和没用的。而我们的设计所做的是对既定答案的筛选:符合功能的表现——留下;反之——统统丢掉。如此看来我们所寻找的这种美似乎是存在公式中已有的结果。我们寻找美的过程也只是在求证公式的真实性。“美”的涵义在“形式追随功能”准则下缩小为“功能美”。
2.4“功能主义”的排他性现代主义设计的排他性,首先表现在产品艺术风格上的排他特点。如果现代主义“装饰即罪恶”的假定成立,那么一切有关历史的、有关民族意志的、有意味的东西是不是都要摒弃?!如果我们单单享用“住宅机器”,是不是我们只能沉浸在机械美的享受里?!即使柯布西耶最初只是对理性社会的乌托邦式幻想,但其主张的执行结果确是社会形态走上的机械化发展进程。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以喜剧化的场景实现讽刺了这个功能至上的社会。最终现代主义走向极端,成了摧毁历史、非人性化的代名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设计风潮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而瓦解。现代主义设计以牺牲历史为代价,再与工业生产的协调过程中,最终没能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双重超越。
3多元化的后现代主义
随着现代主义的发展,社会形态也有了新的改变,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设计中的市场经济因素日益凸显。设计作为社会大生产中的一个先行环节,其任务扩展到策划、规划;设计对象的复杂化,使社会阶级、政治环境及生态环境等因素都进入现代设计的思考范围。正如在今天看来,艺术与生态的结合问题,比艺术与技术的结合问题更为重要。1969年美国管理学家、诺贝尔管理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首次提出“设计科学”(设计艺术学)的概念。形成了设计艺术学科——一个与设计艺术发生学、设计艺术现象学、设计艺术心理学、设计艺术生态学、设计艺术行为学、设计艺术美学、设计艺术哲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学、设计艺术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的学科体系。至此,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问题统一在“设计艺术学”这个大学科里进行讨论。
3.1多元审美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于后现代来说,它所处的科技、社会环境没有与现代主义所处的环境发生质的变化。它的设计规则和现代主义也没有明显的决裂——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设计思想并没有被推翻。“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加上了一些别的什么”,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上对工业产品的多元可能性进行尝试。后现代主义急于打破现代主义枯燥的场面,对历史、文化采取了模糊的态度。多元化带来了设计广度和深度的延展,也带来了新风格冒险的可能性。
3.2对多元价值的关注不同于现代主义的专制,后现代主义显得宽容而戏谑。产品的艺术美不再只被认为是商业的审美盈余。设计中充分表达了对人、对自然的关怀。“逻辑”与“秩序”这些字眼在后现代主义思潮里显得力单势薄。刺激与杂交成为后现代设计艺术的主要运用手法。仿生、宇宙展望、未来幻想等题材把从前一切艺术思维桎梏扫除,任设计自由驰骋。当然,与“结果”相比设计“手法”显得微不足道,后现代设计目的只为寻找感官刺激的结果。“虚张声势”、“不可思议”、“出位”都是后现代的得意之作。与后现代所呈现出的形态一样,其社会意识形态也呈多样。由于社会价值取向走向多元,社会道德标准、宗教信仰同时杂居一处,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矛盾冲突。哲学作为世人精神解脱的重要途径,逐渐兴盛。生态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等成为大家的共同关注。
4总结
20世纪初,包豪斯致力于艺术与科技的新统一,打破了旧的传统艺术思维,提出“功能美”的审美原则,使工业批量生产成为了艺术家的创作原地,为现代设计开创了方向。现代主义设计开启了对产品新视觉影像的实验活动,促进了新素材、新技术的运用,引发了传统艺术观念的革新。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后现代主义多元化的思想为当代设计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都没能真正达到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但作为互为影响、互为渗透的生产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面,“艺术”、“技术”、“设计”在它们共同的发展道路上都各自得到了极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