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低年级艺术教育之美术教育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研究内容
艺术到底给学生提供了什么,告诉了学生什么,学生又能懂得什么,这就是文章的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1.在小学生眼里什么是艺术学生从出生到进入幼儿园学习,再进入小学,需要好几年的时间,经过这几年的学习,学生多多少少会唱歌、涂鸦。绝大多数小学生认为“音乐和美术才可以算是艺术”。可见,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艺术”的含义。
2.艺术课中的美术学科教给了学生什么一门学科应该被分成三个层次教给学生。首先是基础能力,即技能基础,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就是形与色。学生如果能牢牢地把握基础形与基本颜色,进而分析形状的变化组合及颜色的搭配,那么其在以后的学习中就游刃有余;其次是运用能力,再复杂的图形都是由最简单的基础形组合而成的,再复杂的颜色也是由基础色调制而成的,教师在学生已有美术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事物变化的规律,学生自然就能将知识运用得得心应手;最后是创造能力,学生能扎实掌握且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加上教师的循循引导,那么创造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了。
3.学生能不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教是为了运用,学也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才能体现知识的价值。绘画不只是为了画一幅漂亮的作品,美术的应用是广义的。学生可以为自己的摘抄笔记添上美丽的插画,也可以为数学设计出多彩的对称图案,更可以准确地描绘科学的实验草图等。只有把艺术课与其他学科、实际生活、学生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三、结果与分析
1.小学生的艺术能力有没有提高笔者在八年的艺术教学生涯中,每年都不断更新自己编制的教材,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结合时代的发展设计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以基础知识为主,侧重拓展运用能力,激发创造能力。总体来说,每一届学生的艺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具体操作如下:第一,基础能力。培养基础能力的重点是连贯性地教学,从一年级的三原色(红、黄、蓝)和三种基本型(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到二年级的组合色(三间色)和组合形,再到三年级的冷暖色、对比色,教师要给学生打好艺术基础。基础能力培养阶段涉及的艺术种类更是数不胜数,以提高学生的艺术认知及艺术水平,更直接影响其创造能力。例如在纸艺教学中,一年级是撕纸画,二年级是剪纸(对称),三年级是刻纸(单色与复色),之后是四年级的图案剪纸(二方连续图案和适合图案),最后是高年级的立体纸工。这一系列课程是针对学生年龄设计的教材,让学生体验生活中最普通的纸可以创造出许多艺术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艺术。第二,运用能力。“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之一。学而不用,不如不学,现在的小学生生活的经验实在太少了,不是他们不想运用美术知识,而是不知道用到哪里。针对运用能力,笔者安排了一些活动让学生运用他们学到的知识,比如让语文教师布置“摘抄配画”的作业,或者举办一次“手抄报比赛”等。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最佳时机是他们亲朋好友的生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亲友送上亲手做的艺术品,或者给自己的私人物品做一个艺术“记号”等,这些都是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活动。第三,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建立在基础能力之上的,没有好的基础,其结果必然是力不从心。创造能力与运用能力息息相关,创造是为了运用。在教学中,很多人觉得有些学生没有创造能力,其实不然,原因有三:一是家长、教师没有对学生创造出来的物品给予肯定;二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同学的讥笑而缩手缩脚;三是课堂的单调性使学生提不起创造的兴趣。在学生的眼里,家长、教师都是“高山”,教师在学生创造出新的艺术品时,应当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其创造的信心,如果打击或者讥笑,必然会使学生失去自信,更要制止其他学生的讥笑,引导学生欣赏别人的创造。这样在教学中,学生都会有所效仿、有所创造,这就达到了全体教育的目的。
2.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性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孤立地思考问题,容易犯“郑人买履”的毛病。例如,他们认为语文教师只会教语文,偶尔看到语文教师懂得数学或者美术,就会由衷地佩服。然而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把很多事物联系在一起,举一反三,自然懂得其中规律。美术教学必然会涉及其他学科,将其他学科知识与美术相联系,让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知识是教师的责任。例如,将对称图案、二方连续图案、适合纹样等与数学里的对称轴、平移、旋转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容易理解,并使他们感到艺术里有数学,数学里也有艺术,以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建议
第一,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基本的技能就无法表现出自己的所设所想,空口阔谈是不切合实际的。第二,体验生活中的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在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动手能力。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精神。很多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作品千篇一律,这样的学生会成为画匠而不是艺术家。教师对于学生的创意要中肯地评价,及时鼓励,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