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否定了以国民音乐教育“表演”为核心的做法,将其改变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再次强调“以审美为核心”,并增加了对其的陈述。笔者认为核心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教法的改变,教法改变了学生的发展也就大有改变了。本文以音乐的功能为线索,提出反对“审美”核心的音乐教育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
审美是人们审视事物好与坏、美与丑的心理活动,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净化人的心灵。”1自古以来美妙的音乐就会被广泛的民众追捧、传唱、传奏。古琴曲《高山》《流水》的细腻、轻巧,《梅花三弄》的多姿、坚韧;古筝曲《渔舟唱晚》的碧波荡漾,《浏阳河》的婉转、清新;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悲伤、不屈,《战马奔腾》的雄壮、激烈……如此多耳熟能详的音乐都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流行起来的音乐。古琴的高雅、古筝的清脆、二胡的悲伤等等,这些乐器所演奏的音乐都被附上了自身特点的“灵魂”所以由这些形式演奏出来的音乐更为深刻、完美的体现了音乐所想表达的意境。音乐的美不仅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但音乐内容的审美与其他艺术形式内容的审美是有区别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可能是作曲家赋予的,也许是演奏者赋予的,但更多情况下是由欣赏者根据自己的感受赋予的。由于每个欣赏者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标准、生活阅历、知识结构、艺术修养和审美经验的不同。必然造成对音乐赋予内容理解的不同。这种内容来源的多渠道性和内容的不确定性造成了音乐内容审美的多样性。因此。对音乐作品内容的审美经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音乐的教育功能
音乐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创作者通过作品对现实透出的情感、情绪以及伦理道德方面的观点,如果这种观点被听者所接受,就能影响和教育人们。同审美功能一样也不同于其他形式,因为音乐的教育功能是以音响为表现手段,让聆听者有所感悟,由音乐联想到意境或是由歌词联想到教育语言,作用于人的心灵,给人以多方面的影响与熏陶,促进人的进步与发展。诗、礼、乐三者就是儒家一直所认为的,教化民众的基础也可以说是载体与手段,一定要恰当利用。《论语,秦伯》里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诗礼乐”育人的重要性展现在书中,更广泛的传播出去。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著作《苟子•乐论》和《礼记•乐记》,都详细研讨了音乐的道德培养功能,反复说明“人不能无乐”的道理,要求建立在心灵秩序上的乐与建立在社会秩序上的礼互相配合。孔子严肃地断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高尚的音乐对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引导、对人道德的培养,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校歌之类具有定义、分别人物地位、身份的歌曲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让处在不同位置的人认清自己的身份、做好该做的事情。
三、音乐的认识功能
认识功能就比较特殊了,人们通过艺术可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认识历史和现实,同时也可以从中认识艺术创作者的观点、倾向和情感。音乐是非语义性和非造型性的艺术,它只能通过音的运动,以象征、模拟、暗示、抽象概括等方法间接地显现现实,所以它的认识功能在某种层面上比其他艺术形式所体现的认识功能要弱,但是也并不代表没有此功能,因为这样音乐的认识功能可以通过音乐风格、乐器、歌词等等因素来认识事物。音乐既可以移风易俗,每个时期的音乐也就从某些程度上反应了时期的特点;而乐器也是有时期的特点;歌词更是直白的表现了歌曲反应的内容以供方便的发挥音乐的认识功能。所以音乐的认识功能或许没有其它形式的那么直白但是也还是有其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还能体现出比其它形式更为确凿的认识功能。
四、音乐的娱乐功能
音乐的娱乐功能主要指的是人们通过音乐活动,使自己的身心变得愉快并得到休息和放松。古代歌姬正是人们用音乐来满足自身的娱乐需要,或许并不是平民等阶级可以接触到的,但是王侯将相的宴会必将有歌姬作伴才能使氛围活跃,心情愉悦。而如今的社会面貌更是将音乐的娱乐功能提升到了很高的位置。例如越来越多的人将聚会地点选到KTV,在那里尽情的释放自身在工作,学习中的压力,深情的抒发对爱人、对家人的情感感染周围,感动自己。而电视上的娱乐节目也大都被音乐所覆盖,很多的节目选秀都是音乐不说,每个正式的节目都需要键盘老师加以灵活使用音乐渲染气氛,使节目效果更佳。
五、音乐的其他功能
其他功能就是并不被上述功能全面覆盖又有具体有所用处不加以分类,列入其他功能中。在活动中需要音乐来进行帮助的例子很多,例如劳动的时候需要劳动号子,来让劳动者步调统一,提高干活的效率,降低工作的枯燥。而音乐治疗渐渐的科学化、系统化,也使音乐增添了一个治疗功能。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大,生活速率快不是每个人都有正确的方法去放松自身,从而使得自身精神没法得到合适的休息,科学的音乐治疗对于舒缓紧张的精神以及减少忧虑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还有抒情功能,因为处在不同心情的时候,所听的歌曲也会有所不同,表达不同情感的时候所用的音乐也一定不同。
六、总结
现如今大多数学校已经按照新课标要求实施音乐教学活动。举例而言,对于一个附点节奏、或是切分节奏在如今的教法上已有了很大的改变,原来以“表演”为核心时,教师会将一拍子细分成几份,然后告诉几个音分别在第几拍出现。而“审美”为核心则是将节奏感放出来让学生去聆听,去领悟。这种改变表面上确实让学生减少了了解音乐的压力,不会因为还要理解数学、语文、英语之后还要去理解音乐课,减少了喜欢音乐但是却讨厌音乐课的可能性。但是笔者认为,音乐本来就是抽象的,能把音乐的抽象知识渐渐总结成乐理,能够方便理解的讲述出来,这就是发展规律的体现,审美规律的体现,。20世纪符号学理论曾认为语义符号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能够将人类的文明和思想记录下来,但是语义符号不能够表现人类最细微的情感变化,艺术符号却可以做到,而音乐就是这种艺术符号的典型代表。作为一种艺术符号,音乐在记载和表达的时候遵循的是音响变化发展及音响作为表现手段时具有的自身规律,这种规律正体现了它表达人类情感时的审美模式,所以不应该去忽视所谓“繁琐”的理论基础教学。(审美功能的反对)学生若因为理解音乐等细节方面而产生厌恶音乐课的话,重点应该不在于厌恶去理解,分析音乐,有可能是教师讲的不够生动、讲的不够清楚等等。反而给予学生好的解释,能够让学生有效率的认识音乐,从而为之后的理解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半功倍。
(音乐的教育功能的反对)众所周知,儿童阶段是培养学习基础的最重要的时段所以才会出现“童子功”这一说法,而如果按照“审美”核心,那么这个“童子功”也就是人人都会的罢了,表面看来人人都会很好,但是音乐作为听觉、时间的艺术,以“审美”为核心之后却只让儿童去听也就是浪费了时间,因为这种基础可以忽略不计,就算上课时把一个人放在旁边听,不教他什么,他也会有自己的审美发展,哪怕不和教师所想的贴合,也是理所当然的,本来审美观就不可能是一样,每个人对一首音乐瞬间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这种教育在某些方面是浪费时间!那为何又要执着的在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呢?设想音乐家都是收到“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那么谁去表演,谁去创作?还是说他们的创作已经足够多了?当今的音乐享受已经不需要其他作品来填充?未来的音乐不会有所发展了?KTV的时候唱的全和原唱一样,没有任何不同,这样就得到娱乐了?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事物都是在前进、发展的,若要发展就必须创造,若只是按照审美为核心不止会让发展的阶段受到影响(耽误儿童阶段基础的确立),同样也会影响到发展的习惯(审美为核心的教育让表演的习惯改变为聆听的习惯,假设有了灵感也只是去想听什么歌而不是创作什么歌),所以笔者反对“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宋瑾.《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J].中国音乐学院报.2004年第四期.
[2]马爱红.《“以审美为核心”的当下语境思考》[J].人民音乐.2008年第十二期.
作者:邵笑 单位:扬州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