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思考范文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思考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公选课程理念、思路、方法

高师院校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亟待开设,拓宽学生视野,了解人类音乐的多样性,理解音乐在文化中的特殊性,同时了解人类音乐文化、音乐行为的普遍性,很多相距甚远的民族,其音乐表象却表现出惊人相似,这或许与民族历史、民族迁徙有着不解之缘。高师院校重在培养各级教育人才,大类平台的公选课应重视选修课平衡体制,纳入多元文化选修课程,使师范类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中及时填充不同民族、人种、宗教信仰的民族音乐,否则充盈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音乐就只剩流行音乐、摇滚乐和所谓的古典音乐。音乐的“无国界”性造就音乐成为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高师院校的多元文化公选课程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更强的音乐适应性,在21世纪全球一体化信息时代到来之际,全球化交往成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不同民族、信仰、文化的各色人种相互交流、融合、学习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础。师范类院校所培养的园丁人才,必须具备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新时代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这种跨文化理解、包容能力,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提供了最好的方式。

面对来自不同专业、拥有不同音乐基础的各类大学生如何有效的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笔者认为,最简易之法是“从文化角度出发”。我们把要求学生了解和接触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放在“金字塔”的最底端,之后引导学生接触不同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仪式文化等的,最后阐释位于“金字塔”顶端的音乐文化。要求学生了解音乐的概念与行为、音乐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音乐文化的社会变迁等等,而不介入音乐本体分析研究,这将成为公选课与音乐学院专业课的主要区别。在这里,音乐可以与建筑、雕塑、宗教、地理、历史等多学科产生交叉,这些来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恰好可以互为沟通,每次课堂探讨都可总结、综述,弥补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过分追求专业知识、重技术轻视综合素质教育等教育现状,也能够逐渐改变高师院校其他专业大学生对音乐专业即是唱歌、跳舞、弹琴的狭隘偏见。多元文化音乐公选课的教育理念重在赏析、介绍及课堂讨论。音乐只是课堂讲解中的一部分,讲解不同文化区、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音乐时,来自不同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共享其知识结构,共同探讨各民族历史背景、音乐现象、音乐流变及变迁、音乐文化传承及保护等信息。这种课堂,不似传统课堂,教师一味“独角戏”的课堂演说,上课地点可以在草坪、舞蹈厅等便于大家交流、模仿的地方。以环球音乐采风的模式带领学生每周领略某一区域音乐文化,相信将是学生喜爱的一门交叉文化式选修课程。

二、多元音乐文化理念与其他课程的渗入

在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课中,外国民族音乐应开设在中国民族音乐之前,只有在全面了解世界各民族音乐特点的基础上,把中国音乐放在世界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在与各民族音乐的对照之中,才能真正明确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特点和位置。另外,中外民族音乐会有文化交叉,例如:蒙古国主要民族歌唱方式有长调、短调、浩林呼麦,主要特色乐器是马头琴,而这些在中国蒙古族音乐中也会涉及,学生可做课堂探讨“中外蒙古族音乐之联系与区别”。

多元音乐文化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例如:民族音乐素材,一直是作曲家创作灵感来源之一,而如何把音乐要素合并起来并引起听众的共鸣,必须具备熟悉各文化音调作品的能力,包括乐器的制作形制、工艺等等。作曲理论专业学生需具备一对赏析各民族音乐的耳朵,需了解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否则只会把这些音乐视为“异族现象”,无法接纳更无从融入。视唱练耳是一门技术性理论课程。亨利?雷蒙恩、古斯塔夫•卡卢利编写的法国视唱教材至今仍旧被许多音乐院校沿用,这套教材共有十册,其中包括单声部、双声部、三声部甚至四声部的各类视唱作品,很多作品都源自外国民歌,大多来自乌克兰、爱尔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因十二平均律的律制局限,无法采录七平均律或五平均律的民谣音乐,更不可能将微分音程引入传统视唱教材体系。如何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引入多元文化观念?下文以非洲音乐文化为例:教师在节奏训练环节,可采用非洲复节奏思维模式教授。传统节奏训练多为同节拍体系节奏模仿或记忆,而非洲复节奏思维中,大量存在不同节拍,不同节奏性,不同长短的节奏性组合,这种节奏训练的融入,将大大拓宽学生对传统节奏模打、记录的死板模式,也要求教师提升自身音乐修为。另,黑人灵歌、福音歌、传统布鲁斯歌唱也可引入视唱课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黑人二元性音乐表演特征。例如:演唱黑人灵歌的同时手打节奏,而节奏与演唱可能是不同的节拍或长短不一。二战后的黑人民歌,融入了很多欧洲音乐特征,出现很多双声部、多声部的演唱,这些民歌或可引入视唱课堂,让学生在多声部的演唱基础上,尝试加入非洲鼓复节奏(此类复节奏可为单拍子的“卡农式”模仿,亦可为单拍子、复拍子的纵向叠加),二人或底盘人合作产生愉悦、活泼的课堂场景。笔者已经开始此类尝试,收效不错。传统音乐不会一成不变,音乐文化伴随时代而“成长”,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交接是每一历史时期的客观现状,音乐审美必然随之转变。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音乐审美总能抽象化、形式化的代表该地区,该时期的音乐集中表象,因此无论历史、当代或是未来,都应构建多元文化的音乐审美观。高校音乐美学课程必须时代化、多元化,在抢救已经“死去”的原生态音乐审美同时,须包容现代音乐审美的冲击,同时应关注全球各种文化的音乐审美,尤其是原生态音乐,打破“西方美学思想”的模式化。

三、教师培训和教学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涵义的关注

在国内,民族民间音乐课已在学校开设数十年,近年来的中小学音乐课本也逐渐涉入民族音乐题材,许多学生在中学时期就能熟记各地民歌、曲艺、戏曲等民间音乐素材。但,如何教授这些课程,几乎没有给年轻教师任何培训机会。他们只能照本宣科,从网络、媒体搜集各类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攒成教案教授学生。社会认定,教师从小接受的西洋音乐培训已经足够讲授民族音乐了。这种基础教学中的错误理念,足以导致传统音乐的“变质传承”甚至流失。而教师从小树立的“西洋音乐概念”仅仅是欧洲主流音乐形态,教师对世界各民族音乐现象几乎一无所知。比如:日本流传至中国的民谣使用最多的音阶为:mi-fa-la-si-dol-mi即视此都节音阶为日本独有的民谣音阶,却忽略了日本还有三种更有日本“风味儿”的民谣音阶。此类实例还有很多。

为此,笔者极力呼吁各省市教育部门对教师进行多元化教育培训。培训层面涉及高校、中小学乃至幼教师资,将多元文化能力作为教师专业教育要求的音乐资格的标准之一,尤其重视多元文化音乐师范教育的必要性。世界音乐对于音乐教师和其他任何教师都是有用的,无论教学或是研究,都不能将音乐从文化中孤立起来,视为“特有”现象。高校应提供更多机会给那些对多元文化观点感兴趣的教师,通过讨论会、研讨会、暑期课程和研究生班在职培训等等机会,让他们学习外族音乐、学习如何讲授它们。希望每一位高师毕业生都能擅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具备多元文化、多元音乐知识的学识,当然这需要很多工作着手进行,需要一个缓慢的进化过程。

作者:张磊 孙涛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