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化异同下的英美文学鉴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王哓玲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是反映个人对客观事物及特性的总体评价。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会使人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比如,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一个贬义词,因为在中国,个人主义是一种自私的利己主义,是不值得提倡的。中国人更崇尚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有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价值意识,这也源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在西方,“个人主义”却是一个褒义词,有着相反的意思,它强调个人主义的重要性,有个人价值的体现和奋斗拼搏的意思。价值观的差异也导致了同样一个词语,如果按原义翻译过来,势必会造成同字不同义,甚至意思完全相反,对于文化的交流就存在沟通与理解的障碍。所以在翻译中,应该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念,将西方文学语言文化中所表达的引申意翻译出来,才能更贴切地表现出原文的意思和思想内涵。
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体现在包括精神、物质、行为等诸多文化方面,它是语言与文化沟通的重要渠道,思维方式的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存在于文化的各个领域,并具有深远的影响。比如,中国人强调辩证的思维方式,比如“中庸之道”、“理论联系实际”等。在西方文化中更注重逻辑思维,他们经常对事物本身进行研究与分析。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认为万事都有可取之处,而西方人则更强调自己的观点。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也存在很多不同。西方的逻辑思维作用下,使西方民族的语言中以主谓语为主要层次结构,而汉语句子却以动词为核心,强调整体的完整与协调。
古希腊和罗马是西方文学历史发展的发源地,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进步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古老而悠久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已经深深地渗透到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中,所以,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离不开文学、哲学、信仰等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英美文学与古希腊罗马神话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想要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涵,就要对西方的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许多人物及故事都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那些美丽的传说与故事,不仅展示了西方的传统历史文化,更能让我们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与作者的思想寓意。许多英美文学作家,比如莎士比亚、马克•吐温、拜伦等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中都采用了大量古希腊和罗马的语言和故事,从而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可见,古希腊和罗马神话在文学作品中所占的分量之重,对其影响之深。译者只有对西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才能深刻领会作品中的故事内容与文化内涵,了解作者的思想与表达的意义,从而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与原作品内容相贴近,传递出作品所表达的文化信息与审美价值。所以,了解西文历史文化中的古希腊与罗马神话故事,是深入了解英美文学作品内涵的重要方式。
比如“Valentine’sDay”,译成中文是“情人节”,虽然是很简单的句子,但如果不理解与之相关的故事,就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来源。“Valentine”是一位叫瓦伦丁的罗马教徒,在他蒙冤入狱后,由于他为人坦诚,打动了典狱长的女儿,两人相爱了。但是最终在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下被处死,在临死前,瓦伦丁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无罪,同时表达了对她纯洁的爱。后来,世人为了纪念瓦伦丁为正义与爱情而牺牲的壮举,将他临刑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以此祝福所有相爱的人都能终成眷属。所以只有了解了西方文化中的历史故事,才会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好地诠释原文的意思,达到较高的审美意境。
(二)英美文学与《圣经》
《圣经》是融合了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读物,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内涵,是西方国家人们的道德范本。《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渗透到了文学的各个角落。许多优秀的英美文作品中都引用了《圣经》中的典故与语言,使文学作品带着浓浓的民族特色与阅读价值。比如,“伊甸园”、“失乐园”、“诺亚方舟”,这些词汇都来自《圣经》。《圣经》中还有许多经典的句子,比如,“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在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都纷纷被引用,有的文学作品甚至引用了整段的典故和文字,可见,《圣经》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之广泛。《圣经》的文化深远而悠久,具有极其浓重的民族和宗教色彩,译者只有深入了解《圣经》,才能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达到更高的契合度,从而更真实地再现原著的魅力。
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策略
英美文学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有其自身的民族特点。如果由于对文化理解得不够深入与透彻而无法找到相应的译语,只是简单地备注或者略过不作翻译,都会造成翻译后译文的呆板,无法还原原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这样也就背离了翻译的初衷,读者也因此无法阅读到更多优秀的作品,无法体会文学作品所带来的审美情趣,那些极富民族特色的语言也无法得到真实的再现与延伸。在英美文学的翻译中,包括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这两种策略也被看成是直译与意译的区别与延伸。
但二者不是完全对立的,任何完全采用直译或意译的文学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随着文学发展的需要,文学作品的直译与意译之间相互渗透与融合,同时结合西方文化的历史背景,实现翻译的最优化,从而达到真实地展现西方国家与民族的语言文化特点,使作者的创作思想与读者的阅读审美之间更贴近。所以直译与意译同是为了翻译而服务,彼此互为补充、互相融合,共同丰富了文学作品的翻译。比如,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奥赛罗》,在翻译中,朱生豪采用了意译的方式,不仅将原著所表达的意境之美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运用了汉语中特有的诗词特点,将英美文学作品的内容翻译与读者的阅读审美结合起来,使读者更充分深刻地理解了西方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经典译本。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不同民族与国家文化的交流渠道,在翻译过程中必定会涉及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所以,翻译的过程是对语言与文化了解的过程,是一种综合的文化活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掌握语言的特点,更要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如果不能究其背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就无法真正地掌握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的形式方法,无法翻译出真实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处于这样的文化特点影响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加强文化修养,才能促进中西文化更好地发展与融合。由于翻译受不同文化影响极大,所以译者受这种文化影响,始终难以将译文完全还原,这也是存在于不同领域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