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化修养论文:圣经对英美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孙萍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公共课部讲师
(一)英美文学作品很多题材源于《圣经》
英美中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以《圣经》为题材来进行创作的,《圣经》为这些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很多著名作家都是直接将《圣经》中的素材拿来创作出无数的经典作品。如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一部史诗《失乐园》就是以《圣经》中的《创世记》为素材创作出来的。弥尔顿的童年就是在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圣经》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素材。在《失乐园》这部著作中,弥尔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加入自己的思想,他把基督教里的善与恶彻底反过来,塑造出与传统故事完全不同的撒旦的形象以及一个残暴的上帝的形象。弥尔顿把自己追求自由的思想赋予撒旦身上,将其塑造成一个勇于反抗权势的英雄。而把上帝描写成一个暴君形象,从作品中撒旦的身上能够体现出其对权威的质疑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尽管弥尔顿对撒旦反对权势的勇敢给予了肯定,但他容不得撒旦对上帝的权威产生质疑。上帝在作者心中是有绝对的权力的,所以后来他又创作出《复乐园》。
同样取材于《圣经》中的《创世记》的还有英国伟大诗人拜伦的《该隐》。这个作品是根据《创世记》第四章的故事创作的。这个故事本是描述亚当的两个儿子该隐和亚伯之间的故事。该隐是靠种地为生,而亚伯则是以牧羊为生,他们分别以谷物和羔羊为祭品献给上帝,但上帝对亚伯的供品欣然接受,对该隐的供品心生不满。该隐正是因为这个心生嫉妒把亚伯杀死。从这以后,在英国,该隐就成了杀害自己同胞兄弟的犯人的象征。但拜伦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把《圣经》中的善恶颠倒过来,把上帝塑造成独裁的暴君形象,而把该隐塑造成敢于同权势作斗争的勇士形象。作者通过作品体现了自己反对封建专制的叛逆精神。
(二)英美文学作品标题及人物名称直接引于《圣经》
很多英美作品的标题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名称都是直接从《圣经》中援引出来的。例如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这个题目就是摘自旧约中的《传道书》中第一章中的一句话。《传道书》中的很多章节都提到人生就像梦幻和泡影一样,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而若无,实而若虚。海明威把圣经中所描述的原话作为自己作品的引言来用。用这个来表达同样的一个意思:尽管人生是在忙碌中度过,但到最后仍然是没有作为,仍然处于一个虚无缥缈的状态之下,回首自己过去的经历,这种滋味也并不好受。海明威认为当时的西方世界是冷漠的,人是没有地位的,在残酷生活面前人们无法改变命运。《太阳照常升起》这部作品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作品的开头和结尾,开头描述杰克与情人坐出租车离开,司机却不见踪影,结尾又描述两人坐出租车兜风,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都体现出漫无目的性。
直接拿《圣经》里的内容作为题目的并不只有以上一个例子,还有很多,之所以这样定题目,是想利用《圣经》来为自己的作品增添气氛。如威廉•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这部作品描述的是一个具有雄心壮志,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最后却适得其反,落得失意潦倒结果的人的故事。通过对作品中主人公的描述,说明致使现代文明瓦解的本质原因就是人的堕落以及人们用恨替代爱。作品以《圣经》中旧约中的“押沙龙”作为题目,具有深远的寓意。《圣经》中也是通过对“押沙龙”的经历的描述,讲述了一个关于父子和同胞兄弟姐妹互相残杀的故事。福克纳作品的寓意同圣经描述的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引用《圣经》来很好地诠释作品,表达作品的寓意。
(三)《圣经》影响英美文学作品中寓意的表达
《圣经》故事里对人物以及事物的描述寓意深刻,而英美的文学作品中也把这种寓意融汇到自己的作品中,用这种方式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凸显人物的性格。如勃朗特著名作品《简•爱》就用到圣经中的隐喻手法来表达寓意。在这部作品的结尾,简•爱在很远处听到罗切斯特痛苦地呼唤她的声音便迅速赶到那里。一向高傲的罗切斯特这次因为一场大火失去了很多东西:庄园、自己的左手和眼睛。这次他没有了高傲,只有忏悔。当然他的忏悔使自己的乐园失而复得,只是这次的乐园没有了过去的魅力,只留下残垣断壁,让人顿生凄凉。但在他的眼里仍然是自己的乐园。在这样外貌简陋的地方,住着的是一个获得重生的罗切斯特。在作品的最后所描述的大火,就像是耶稣给予主人公的一次洗礼。旧约的《士师记》中所描述的参孙,力量超群、聪明勇敢,尽管被人陷害,但仍凭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报仇。他之所以有大力气是源于他的头发,他的头发被谁掌控,命运就被谁掌握。在《简•爱》的最后,简•爱为主人公梳理凌乱的头发,正是借鉴了圣经中的寓意,这样使得整个作品的结尾显得更为寓意深刻。
《圣经》中的博爱精神对英美文学作品有深远影响
基督文化已成为西方文化的坚实根基。基督教所推崇的精神是一种博爱精神。它强调人们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宽容、和睦相处。耶稣认为这里的博爱不仅仅是爱自己的亲人,也包括爱你的敌人。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因为受到这种精神的影响而创作出的关于爱和美之间的故事。这部作品通过蒙太古与凯普莱特这两个家族间的恩怨以及两家儿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展开描写,体现出本来的美好生活却由于仇恨而被破坏掉,然而结局却又流露出“和谐”的景象。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和精神。将圣经中所倡导的精神融入其中,主张用爱去化解罪恶。作品中所描述的两个人物罗密欧和朱丽叶,虽然最后都成为殉道者,但他们通过两人之间的爱情化解了这两个家族之间的一切仇恨。
英国作家约翰•班扬在自己的作品《天路历程》中,描述的主人公是一个忠实的基督教徒,作者通过对他的描述来充分表达自己对上帝至高的崇敬之情。这个教徒对上帝可谓是敬佩得“五体投地”,他对上帝的旨意严格遵守,不会有半点差池。他的忠诚最后也换来了回报,经历过一番苦难和一系列的考验之后,他最终还是被天使接受,进入自己向往已久的天国圣城。西方文学作品深受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精神的影响,除上述例子之外,美国霍桑的《红字》、英国斯宾塞的作品《仙后》等,无不渗透着博爱的精神。这些精神深层次地、全面地渗透到英美文学作品中。同时这些作品也通过对故事的描写将这种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结语
《圣经》里的经典古训,是对现在人类行为的一种伟大规范,为人类的一生指明方向,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圣经》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的影响是前世所未有的。它的存在使得人类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培养德性,我们的道德发展以及很多的文学创作都是源于《圣经》。事实上,它作为一本圣书,除了给人类带来这些影响外,本身还拥有极高的艺术吸引力以及较高的审美价值,正因为此,它也成为了英美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它对英美文学的影响是我们无法估量的,现实中的英美文学作品无不融汇着《圣经》的各个方面。《圣经》作为一本圣书和文学巨著,其内容之丰富、表现手法之多变、辞藻之华丽,既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化的伟大成就,又为古今的文人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创作材料,并留给了这些作家尽情驰骋、尽情想象的艺术空间。因此,《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深远,通过对它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学习英美的文学作品,从而发现其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