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幼儿教育资源管理论文4篇范文

幼儿教育资源管理论文4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幼儿教育资源管理论文4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幼儿教育资源管理论文4篇

第一篇:幼儿教育本土资源的开发

一、信息交互,盘活家长教育资源

幼儿来自不同家庭,其家庭教育因家长具有不同的职业背景、知识专业、个性特长而呈现不同的优势,形成各种独到的育儿经验。我们通过家园信息交互,盘活家长教育资源,使这些优势和经验通过协调整合达成共享。具体办法是:各班通过家园交流手册、班级QQ群、班级博客等方式,一方面将每月活动主题向家长通报,以求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请家长介绍自己所长和在亲子互动中的经验,通过整理汇集,形成家长教育资源库。在此基础上,选择那些具有普适性且受幼儿喜爱的教育资源分别实施。实施中与家长共同设计活动方案,请他们进园参与活动过程。例如,为让幼儿了解独具攀枝花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苴却砚(苴却砚是中国名砚之一,被世人称为“砚中珍品”“砚中瑰宝”“砚中奇品”),我们请从事苴却砚加工的家长结合视频给幼儿讲解有关苴却砚制作的过程,并带孩子们参观苴却砚制作现场。我们还请从事旅游业的家长以故事、画册、视频及实地旅游讲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米易望月楼、龙潭溶洞、红格温泉,以及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兵南征,渡金沙江的五月渡泸遗址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请家长指导孩子们开展“小小导游”的游戏。我们还利用家长资源,和孩子一起走进田间地头,采摘瓜果,帮助孩子们了解植物生长过程,认识各种瓜果。

二、就地取材,挖掘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是幼儿熟悉的场所,它带给幼儿不同的信息和感受,能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成长经历,发展社会意识和社会情感。我园地处攀枝花市炳草岗,它是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阳春3月,我们利用周边社区资源,开展了“我家和我家附近”的系列主题活动,比如:带领孩子参观社区内“金色攀枝花”博物馆,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一个个展区,用自己的眼睛感受攀枝花自建市后4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孩子们看到一幅幅熟悉的场景图片时,他们会欢呼雀跃;当看到攀枝花未来建设的蓝图时,他们会发出一声声惊叹。攀枝花素有“桥梁博物馆”的美称,就在孩子们家的附近有横跨金沙江的单塔斜拉加T型钢构筑成的新型桥梁———炳草岗大桥,有全国最大跨径的钢板箱型拱桥———渡口大桥和钢桁拱桥———密地大桥。丰富多样的社区资源,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空间,密切了幼儿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幼儿以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周围的生活,轻松愉快地了解社会,增长见识。

三、师生互动,捕捉生成性资源

幼儿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会在游戏性活动自然再现。我们在师生互动中敏锐地发现其价值,并成功地捕捉信息,将其转化为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比如:在《我家附近的春天》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在寻找春天后无不得意地说:“我和爸爸、妈妈到米易参加了“三花节”,找到了春天,我看见了桃花、梨花、油菜花。”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个信息,收集了米易“三花节”的宣传报道和画片,生成了“到米易看三花”的系列主题活动,诸如“春游米易”、“说说三花节”、“画三花美景”,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亲近大自然,感受生活美,发展创造力。再如:在大班“大山下的城市”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在观察攀枝花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图片时,嘴上念起了在电视中看到的广告词:“让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大家行动起来,创建美丽的家。”教师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兴趣点,生成了“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主题,引导孩子们谈论如何爱护环境,并组织孩子们动手净化、美化身边的环境,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动静结合,优化环境资源

首先,我们根据园内建筑的布局,设计了“可爱的家乡”静态的文化墙。踏入幼儿园的大门,映入眼帘的不仅有充满童心童趣的卡通绘画,还有攀枝花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的风光图片,包括攀枝花的桥梁和标志性建筑。孩子们面对具有视觉美感并所熟悉的事物,既丰富了有关本土的认知经验,又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组织幼儿手脑并用,动手参与美化环境。例如:在“攀枝花的春天”主题活动中,在教师和家长的带领、指导下,孩子们观察春天,描绘春天的各种变化,将绘画作品贴在主题墙上。孩子们很乐意展示自己的作品,更乐意将画面内容讲述给同伴和成人听。这样的活动不但能让幼儿体验成功,增强自信,而且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更好地关注其发展过程中的需要。第二,优化功能性活动环境。我园各班设置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区域,开设了自然角、计算区、社会区、运动区、美工区、语言区等,在各区域中教师尝试运用不同类型的本土材料开展活动。例如:计算区有用于识数的桂圆核,训练幼儿分类能力的染色坚果,竹制的计算器;美工区有蔬果制作的娃娃头、可爱的小动物、各式交通工具模型;运动区有葫芦做成的哑铃和竹子做成的高跷、水枪;社会区有用乡土材料制作的织布机模型和厨房用具。内涵丰富的区域活动空间,成为幼儿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新天地。

五、移花接木,享用本土文化资源

作为全国艺术教育基地,我园将本土文化艺术资源融入到幼儿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审美体验。例如:我们将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融入早操,让幼儿在做操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攀枝花民歌的特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全国幼儿体操比赛中,孩子在富有本土特色的《美丽的索玛花》的音乐声中的体操表演,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也获得了全国金奖的好成绩。在语言和音乐活动中,我们利用本土的故事《支格阿鲁射日月》、童谣《劳动歌》、歌曲《格萨拉》丰富幼儿审美体验,增强审美情趣。再如,我园利用本土饮食文化特色,开展了“盐边菜”的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幼儿观看盐边菜使用的食材、盐边菜制作、品尝盐边菜等活动,让幼儿感受本土饮食文化的魅力。

六、资源整合,编制园本教材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倡幼儿园教材“必以家园为中心”,要体现乡土特点。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我们正是通过园本教材的编写丰富活动内容。具体操作是,对前期开发和收集到的资源进行规划分类,以攀枝花特产、攀枝花的建筑、攀枝花的旅游、攀枝花的文化等四大核心内容,通过精心选择,系统设计,形成适合我园发展需要的园本教材,并创造性地设计了幼儿感兴趣的主题活动方案97篇。园本教材的编制与使用,极大地丰富和固化了幼儿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身心智能的协调发展。在幼儿教育本土资源的多途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领悟到“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认识到生活中潜存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能够有效地开发教育资源,成功地捕捉教育契机,使教育“走向生活”、“回归自然”。而园本教材的编制,正是为教育走向生活,回归自然搭建起一座美丽的桥梁。

作者:刁玲石蓉单位:攀枝花市实验幼儿园

第二篇:乡土资源在幼儿教育的运用

一、乡土教育资源的价值

(一)加深幼儿对生活环境的认识

乡土资源是蕴藏于生活环境中的活教材,幼儿通过对生活环境中事物的细心、主动观察和趣味探索,以自己的眼光去发现事物,以自己的心灵去感知事物,从而更好地认识生活环境、丰富知识结构。

(二)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

乡土资源有取之不尽的田野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激发幼儿了解自然、感受自然的兴趣和能力。比如在区角投入蝌蚪,既让他们观察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又培育了他们对小动物的爱心。

(三)增强幼儿对乡土文化的感受

充分利用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能让幼儿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比如把一些当地的名胜古迹图片、特色鲜明的民间美术做成主题墙,把当地的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区角游戏,可增强幼儿对乡土文化的感受。

二、乡土教育资源的利用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开发、选择、整合与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是农村幼儿园实现“教育生活化”的重要途径。

(一)家校共同参与乡土资源材料的收集

幼儿家长很熟悉他们的生活环境,对乡土资源了解得很多,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等形式,宣传乡土教育资源的作用,发动家长带领幼儿积极参与到乡土资源材料的收集活动中来。如围绕“认识竹子”这一主题活动,我们很快收集了竹盆栽、竹筒、竹竿、竹篾、竹滤器、竹筛、竹背篓、竹筐、蒲扇、空竹等一系列的竹及竹制品,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材料资源。

(二)有目的、有层次地投放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分有关人文民俗内容的隐性资源和物质材料的显性资源。在显性资源利用中,应有目的地投放材料。例如制作交通工具的玩具,则投放体块特征鲜明的蔬果和竹木插接材料;开展“我把树叶分一分”的分类活动,应投放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树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方法对树叶灵活分类,体验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投放的乡土资源还应考虑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投放资源。例如,在隐性资源的利用中,小班活动可多选择游戏性强的民俗主题,而大班教学,则多选择集知识性与娱乐性一体的内容开展活动。在显性材料资源的投放中,注意适应幼儿动手能力实际,例如在“数一数、捡一捡、装一装”的益智区角活动中,我们首先投放颗粒比较大、易于操作的核桃,待其大部分幼儿能熟练操作后投放颗粒较小的蚕豆、黄豆、绿豆等材料,这样既训练了手指精细动作,也开发了智力。

(三)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创设

可通过选择丰富多样的乡土材料,制作出有趣味、有美感的挂饰物和墙面装饰物,用以布置幼儿园的走廊、通道、楼梯和教室入口等。这样,既让幼儿在面对熟悉的材料时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能彰显幼儿园的环境特色。各地乡土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只有在幼儿活动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的价值,才能丰富幼儿生活,增添幼儿乐趣,促进幼儿发展。

作者:罗群王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第三篇:传统节日资源融入幼儿教育

一、利用传统节日资源,创设主题教育活动

以《喜洋洋》音乐为背景,将音乐剪成ABA式,根据音乐的节奏、速度、高低的不同变化,做揉面、包饺子、煮饺子等动作,孩子们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动作创编能力得到了培养。手工活动《印染窗花》、语言活动《年》、社会活动《拜年啦》等也成了《新年》主题活动的组成部分。从孩子的发展轨迹中我体会到新年这个主题已转化为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我们才能确保每一个孩子获得充分和谐地发展。

二、以传统节日文化为内容,创设园本课程

1.不同年龄,不同选材。

幼儿通过课程获得大量有益经验,所以我们在各个节日来临之际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使之成为幼儿易于接受、了解、学习的课程。孩子在小中大3个年龄段的接受能力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选择课程的难易程度,让幼儿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意义。每个传统节日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抛弃传统文化中死记硬背、封建迷信,提炼能促进幼儿发展,易于幼儿理解、接受的文化内容,并通过幼儿乐于接受的游戏、绘画、操作等活动来亲身体验,进而让幼儿掌握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

2.同一内容,不同目标。

幼儿的年龄不同,他所接触的事物也不同,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也不同,有时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所要接触的是同一个教学内容,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样是《认识重阳节》这一活动,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结合他们现有的生活经验和需要,老师在设计活动时,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来开展相应的活动,就可以让幼儿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达到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效果。

三、将传统节日融合创新,生成新课程

传统总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也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也可以适当地融合一些具有新意的元素。在努力挖掘这些节日经典魅力的同时赋予节日新的时代内涵,让节日真正根植于幼儿心中。如针对春节收压岁钱的习俗,可以融合勤俭节约的教育理念,开展《参观银行》、《小小理财师》等活动,使幼儿养成不乱花钱及存钱理财的良好习惯;清明节时可以生成《春游踏青》活动,让幼儿感受大自然中的美丽春色,还可以进行适当的环保教育。在中秋节时可以通过嫦娥奔月这个故事激发幼儿的航天梦,从而引领幼儿了解我们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在学前教育的内容中就应该有必要和足够的反映,只有如此,才能使幼儿从小耳濡目染,浸润并受益于中国独有的文化情怀。在幼儿园课程中引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无论是对于人的个体成长、群体塑造、社会发展,还是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作者:傅静静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幼儿园

第四篇:农村幼儿教育师资稳定性问题

一、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稳定性现状及后果分析

1.师资流动大,队伍建设缓慢。

师资稳定性是幼儿教育完整性的基本保证,也是幼儿教育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教师资源流动性较大的特点,通常师资流动较大的群体分布在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中,因此严重影响着我国西部幼儿教育的发展。其次,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不够完善,核心队伍资源流失以后,不能保证充足、及时地人力资源补充,使得西部幼儿教育出现短期的师资短缺,甚至教育质量低下的现象。

2.师资流动大导致的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是西部地区幼儿教育的典型现状,调查表明我国西部地区幼儿教育中师生比例与全国平均比例相差悬殊,甚至部分偏远农村的幼儿教育完全缺失,致使大多学生的教育历程中失去了幼儿教育的环节,从家庭直接进入小学,其主要原因是当地办学条件艰难,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有限的教师队伍基本分布于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阶段,而且对现有的师资队伍不能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故而流动性较大,使得大多有经验的幼儿教师流向更加发达的地区。

3.师资流动频繁,导致师资队伍综合素养低下,专业背景匮乏。

我国西部地区幼儿教育中,大多机构存在老师身兼数职、一人多用的现象。主要由于具备专业背景的幼儿教师在对口专业的执教期较短“,一人多能”导致幼儿教育质量大打折扣,而且在专业教育素养上相对低下,没有综合教育的理念作为支撑,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教育需求,公平教育视野角度上已经使得该地区的孩子失去了公平的教育起点。然而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普遍偏低,师资队伍没有稳定的资源,大多幼儿教师从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上相对低下,成为影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稳定性因素分析

1.薪资福利水平低,生存条件恶劣。

西部农村教育的典型现状是教育经费的缺乏,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因此薪资福利水平成为幼儿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的最大障碍。调查发现,西部农村超过50%的幼儿教师薪资水平在2000元以下,可见教师工资总体偏低,甚至执教多年的高教龄老师也缺乏基本的福利保障,直接后果是这些具有一线经验的教师资源不得不放弃现有岗位,寻求可观薪酬的岗位。其次,某种程度上西部农村地区幼儿教育体系的编制规划忽视了幼儿教师的地位,大多该地区的幼儿教师不具备正式编制,该现象不符合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发展模式,也是造成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流动性较大的直接原因。

2.培训、进修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执教积极性。

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是师资队伍教学素养的高低,包括教学模式、学前视野范围以及对后续教育接轨的铺垫作用等。目前我国西部农村幼儿教师严重缺乏职前技能培训和引导,大多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习惯性模式,存在较浓的个人主观性,某种程度上缺乏幼儿教育的正规理论作为引导,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无论在职前还是任职过程中教育机构对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进修机制不完善,没有将教师的任教技能实践化,而且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长期缺乏培训或者进修机会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对现有岗位的职业憧憬,挫败了年轻教师的积极性,一旦遇到更加合适的机会就会选择离职,导致西部幼儿教育师资流动性较大。

3.职业规划不清晰,缺乏专业化成长平台。

职业规划是每个人走向职业生涯的基本设想和憧憬,良好的职业规划能够启发员工的工作灵感和积极主动性。西部贫困地区在岗幼儿教师的专业背景相对匮乏,尤其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识较为浅薄,自己对未来幼儿教育的职业发展方向比较模糊,使得教龄较短的教师对现有岗位失去依赖感和归属感,因此具有较强的流动趋势,间接危及到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稳定性。此外,学校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年轻教师在岗成长的平台,教育公平视野下对幼儿教师的成长也必须考虑到在岗职工的未来规划个人成长辅助设施建设。

三、提高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1.改善西部农村幼儿教师的福利现状。

我国西部农村幼儿教育机构大多还未纳入国家正规编制,从管理体制和教育理念上都存在缺陷。该现象成为幼儿教师最为关心的因素,因此某种程度上成为西部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的直接原因。传统农村教育的观点认为,教育体系应当具备国家正规编制,这样才能给幼儿教师从个人情感上提供保障,促进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国家对西部幼儿教育的投资力度相对薄弱,尤其对幼儿教师的薪酬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幼儿教师的薪资福利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甚远,甚至不能满足日常家庭生活的需要,因此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不得不放弃西部农村的幼儿教育生涯,导致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稀缺,从根本上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均衡性。可见,改善西部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现状是保证师资稳定的最有效的措施。

2.构建新型培训、进修机制,鼓励教师的积极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趋于多元化模式,幼儿教育也不例外。西部贫困地区构建新型进修机制是提升幼儿教师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保证幼儿教育阶段师资稳定的基石。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显著增强的新形势下,西部贫困地区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对幼儿的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例如,学校可以在每学年不定期地举行在岗幼教技能进修以及相关的实践评估,使得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际培训目标相符合,根据实践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同时在进修机制的建设中,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拓宽教学视野,提升幼儿教师的综合教育意识,无形中增强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积极性,打造从理论到实践的专业化人才,巩固了幼儿教师的师资稳定性。

3.建设现代化激励体系,增强教育公平视野下的竞争意识。

教育公平视野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平衡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中对师资成长的公平性要求是其主要内容。现代教育理念下,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体系的发展必须具备符合人本发展的现代化激励制度,尽可能将幼儿教师的产出成果指标化,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下的KPI绩效考核模式,促进幼儿教师的竞争意识,从根本上提升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自身素养,对该地区师资稳定性起到间接帮助作用。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多变,教育公平视野下对西部幼儿教育师资问题的研究成为热点,现阶段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中由于教师所处的生存环境、薪酬水平以及相关的培训机制等因素,导致幼儿教育中师资稳定性较差,使得幼儿教育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为此改善该地区幼师福利现状、构建新型进修机制以及现代化激励制度是维持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长期稳定的有效措施。

作者:沈雪松单位:云南昭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