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儿童阅读眼动研究统计分析范文

儿童阅读眼动研究统计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儿童阅读眼动研究统计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儿童阅读眼动研究统计分析

阅读眼动研究文献分布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阅读眼动研究的发展脉络。统计结果(表1)发现,我国“三大教育”领域阅读眼动研究文献在时间分布方面有以下特点:第一,数量少。在CNKI的“三大教育”学科领域,以“眼动”+“阅读”为主题词检索,仅获得有效文献28篇,与相同领域主题词是“阅读”的28219条文献记录相比较,其总量非常少。其中,检索结果,1986年前有效文献为0篇。1986年以来,年平均有效文献仅有1.1篇。文献篇目最多的年份是2009年,只有6篇。2011年次之,有5篇。第二,出现晚。“三大教育”领域阅读眼动研究第一篇文献资料出现年份为1986年。而中文阅读眼动研究可以追溯到1925年,国外对阅读的眼动研究则始于1879年[2]。第三,增长趋势明显。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国内“三大教育”领域对阅读眼动研究比较稀少,而2000至2009年十年间出现了19篇有效文献,2010至2011年,两年时间就出现了7篇有效文献。相对而言,近十年的文献数量呈上升的态势。“文献来源”既可以作为主要阵地,用来展示阅读眼动研究的成果,便于同行对研究成果进行搜集,也可折射阅读眼动研究是否进入“三大教育”前沿,成为一线教师熟悉的科研方法。统计结果表明:在28篇阅读眼动研究有效文献中,公开发表的论文有12篇,分别发表在11种公开期刊上,除《天津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2篇外,其他期刊均只收录有1篇,这10个刊物按刊出阅读眼动研究文献时间先后为《心理科学》、《教育教学论坛》、《教育科学研究》、《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心理发展与教育》、《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心理学探新》及《心理科学通讯》。其中,进入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类2000–2011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仅有1篇,刊于2001年07月的《教育科学研究》①。除去以上文献,另外16篇源于博士、硕士论文库及会议的文献,分别为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12篇以及会议文献1篇②。其中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2篇。其他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4篇,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篇,河南大学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西南大学硕士论文和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各有1篇。从统计的数据看,华东师范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近年来对儿童阅读眼动研究比较关注。

对儿童阅读眼动研究论文的作者所在单位进行统计分析,其目的一方面是为同行间的交流与学习提供一个参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展现儿童阅读眼动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力量分布情况,反映研究人员构成方面的特点或局限。统计结果发现:第一,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是小学或中学约占7.14%(见表3),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是高校的(见表4)约占92.86%。第二,国内儿童阅读眼动研究的主要力量来自天津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及东北师范大学,他们共公开发表研究文献19篇,占检索到的28篇文献总量的67.85%。对“文献主旨”进行分析目的在于考察研究我国“三大教育”领域阅读眼动研究的重点和范围。在对文献题目和关键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摘要和全文,对文献的主要内容和文献主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28篇文献共有关键词120个,其中有107个关键词仅出现1次。出现2次以上的关键词13个,“眼动”出现23次。(2)阅读眼动研究的内容有三类:一为阅读眼动基础研究,其中包括儿童阅读眼动的特征或发展研究、阅读眼动障碍研究;二为阅读应用的研究,包括阅读眼动教学(策略或实效)研究、阅读情境研究(独立和陪读)、阅读媒介(图文)研究;三为阅读眼动研究文献述评(评介)。其中应用研究的文献占57.20%。(3)缺乏对儿童阅读认知心理理论层面探索的研究,缺乏对阅读教学界热点话题诸如“语感”和“文感”的相关研究。

研究方法影响着研究的路线和结果。据统计,28篇有效文献多数使用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其中,“文献法”使用率最高,达92.90%。“眼动测量法”使用率次之,达60.70%。另外,有39.30%主题词含有“眼动”的文献,研究中并没有进行眼动实验,只是引用他人的眼动研究结果。根据表6,“眼动测量法”研究使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使用者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院所。第二,阅读眼动实验材料选择上,绘本和汉语的语篇阅读眼动研究相对丰富。汉语(文字)材料的语言单位涉及词、句和篇,英语(文字)有字母、句和篇。检索中没有找到有关汉字和英语单词认读眼动研究报告。第三,有不同体裁作品的阅读眼动研究报告。例如“科技文”阅读眼动研究。第四,眼动实验被试以小学生为主,其年龄、受教育情况与阅读眼动关系的研究相对受重视。第五,部分实验属于基础研究,即对阅读眼动事实的发现和验证;部分属于应用研究,即服务于阅读教学和训练。没有发现解释汉语阅读认知心理的理论研究。第六,不同高校在实验材料和被试的选择上存在一些差异,其中,华东师范大学较关注学前儿童绘本的阅读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相对关注小学教材排版效果的研究。综上统计和分析,在学前、初等、中等教育学科领域,我国阅读眼动研究表现了以下特点:第一,儿童阅读眼动研究起步比较迟,研究成果比较有限。第二,文献主要源于学术性强、面向高校的期刊,及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至今,仅1篇相关文献出现在“三大教育”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与“三大教育”一线教师存在隔阂。第三,研究力量主体是高校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极少研究者来自中小学教师队伍。第四,本次检索到的阅读眼动研究触及阅读眼动基础研究、阅读应用的眼动研究和阅读研究文献述评(评介)。阅读认知过程的探索缺乏,阅读教学热点话题未关注,理论上缺乏创新。第五,“眼动记录法”在“三大教育”阅读研究中的使用不普遍,能掌握这种研究方法的学者集中在高校。另外,从被试和实验材料选择的角度看,“三大教育”阅读眼动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广度,但总体而言,不够丰富,系统性欠缺。

综上可见,我国阅读眼动研究存在着以下值得反思和重视的三个问题。一是研究成果不被阅读教学界所了解。本次研究检索到的文献仅有一篇源于进入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类2000–2011年版中文核心期刊。反映出阅读眼动研究未能对一线阅读教学起到引领或参考的作用。二是系统性研究比较缺乏。尽管“天津师范大学是国内眼动研究的发源地,位于国内眼动研究最前沿,引领着国内眼动研究的发展方向”[3],但天津师范大学仅对阅读者和阅读材料题材类型阅读眼动特征进行了系列的研究。类似地,华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只对绘本阅读、小学教材插图进行一系列的探讨。这种现象反映出该类研究的系统性不足。正如闫国利、白学军曾指出:“尽管目前我国学者对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虽然已涵盖了字词、句子、语篇和不同文体等方面,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但由于我们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且研究者感兴趣的领域不同,导致研究比较零碎,不够系统。”[4]三是缺乏对语文教育热点话题的关注。例如,到目前为止阅读眼动研究还未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到的“语感”及近年来备受重视的“文感”具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形成以后如何影响阅读认知过程等与心理学关系非常密切的问题纳入研究对象。

眼动测量法能有效地反映阅读认知加工过程“怎么样”,从而为某些阅读现象“为什么”和阅读训练可以或应该“如何”设计提供佐证,是研究阅读认知过程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眼动研究者关注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科领域的阅读,从而为我国的语文教学带来更多的启迪和真正的革新。(本文作者:吕小君单位: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