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职高语文教学的思辨性阅读教学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我国,语文既是母语学科,又是工具学科,语文是开展其他学科教育的基础,有效提高学生阅读思辨能力,对学生学习各个学科都有促进作用。对于职高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它具有一定难度,而采用思辨性教学方式,能够培育学生思辨技能,使学生系统、深入的掌握阅读规律,进而逐渐深入提高理解能力。基于此,本文对职高语文教学中的思辨性阅读教学进行详细研究,希望给广大教师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思辨性阅读
引言
抽象是阅读教学的最大特点,职高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具有较大难度,教师对学生思维不能做到全方位引导与完全掌控,这就使得一定局限性存在阅读教学中。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入,然而,改革综合成效与成果并不高。学校倡导将新的思想、方法、概念引进来,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无法发挥出方法与概念的应有价值和作用。思辨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需要其具备的水准比较高,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应用思辨性教学。
一、开展思辩性阅读的重要意义
(一)符合素质教育理念要求
现阶段,思维能力及语文素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与核心,但是,应用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然而,语文素养的形成又离不开语文阅读,这就需要教师给与学生自由的思想空间,这也体现出核心素养,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探究,这是思辩性阅读所要求和提倡的,让学生将批判与肯定学会,从主体视角出发展开阅读,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二)具体化阅读内容
应试背景下,分数被人们放在第一位,这就导致学生为了得到高分,按照固定模式分析及答题,相比之下,思辨性阅读具有较大差异,它实现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目标,因此,它能够具体化阅读内容。据调查和了解,职高学生理解语文阅读具有一定难度,很多学生将其看作为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被动展开阅读,往往达不到良好效果,思辨性阅读被运用之后,学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阅读,开始认识到阅读中精华,从外面开始,逐渐向内慢慢理解它,促进抽象化转变为具体化。
二、思辨性阅读理论依据
(一)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
行为主义是该种理论的雏形,在此基础上继续演变成为认知主义,再继续拓展就形成建构主义,比较适用于我国语文教学情况。在应试教育下的大部分语文都具有形式主义特点,对于阅读的目标,学生并不知晓,相比之下,建构主义有很大不同,它能够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促进认知主义的产生。形式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关键构成之一,这就要求综合利用多种方式促进形式主义转变为认知主义,增加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不断发现、探索和学习。在发散性思维基础上进行的思辨性阅读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加工与剖析内容,促进学生理解力不断提升,让学生以旧知识为根据,注入新的知识,创建出全新的知识体系。
(二)对信息加工理论的分析
从本质上看,语文阅读是对信息进行的加工过程,从微观角度看,它是在对信息点进行汲取,从宏观角度看,它是对本质的认识和掌握,从而将系统性信息体系构建出来,全面掌握阅读内容的精髓,与创作人产生共鸣,对创作人的内心世界有所感悟。因此,职高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也是对信息理论进行深入加工的过程。
三、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具体运用
(一)制定思辨性阅读目标
教师需要认识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任何文章都具有唯一性,教师讲授每篇文章时,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思辨内容,使其更好的进行探究和思考,这些都需要在不干预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简单来说,思辨性阅读教学中的目标不是转移,而是生成,换言之,就是在阅读中促进学生自己阅读方式和阅读思维的生成,对自己的阅读进行不断塑造,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教师将自己的视角和阅读思维转移给学生。以《祝福》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深入浅出是思辨性阅读教学任务和目的,对于该作品的背景及作者信息,教师需要先进行简单阐述,然后让学生去进行自由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进行强行灌输,可以根据学生理解的程度及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引导。由此看来,在开展思辨性阅读时,没有固定的模式,重点与核心是引导及开发。教师想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要系统的剖析学生的思辨结论,与此同时,还需要将引导作用发挥出来,应用思辨性阅读方式,适当的给与学生评述和认可。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展开,教学任务同样是为学生设定,对于学生的地位和价值,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想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不灌输学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经验和旧知识进行阅读理解,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和习惯去自由阅读,自己设问并思索,同时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和探究,在反复的批判、肯定中,学习到文章的精华。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应该将自身的观点与认知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要以引入话题为前提,将教学内容确定为对学生观点和认知的分析、研究。以《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思辨性阅读的主体性原则进行遵守,在引出话题以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思路,初步分析文章,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应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学生会对演讲词中融入的作者感情进行理解,从而掌握演讲词的特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以后遇到类似阅读都能够应对自如。
(三)差异化指导
对学生思维进行培育是思辨性阅读的目标与核心,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学生间必然存在差异,对此教师需要正确认识,教师必须理解学生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并且还要给与其充分肯定和认可,学生的理解具有较大差异,教师需要正确面试对这种差异,与此同时,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将素质教学的关键与中心凸显出来。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应用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拥有充足的话语权,这样学生能够借助旧知识深入理解相关内容,进而将自己的见解表述出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发挥辅助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思索,并且对比自己与其他人想法中的差异,让学生正确对待这种差异,对精华部分进行学习和吸收。这个过程比较重要,学生可以互相分享对文本的不同观点,同时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利于对思维进行活跃,进而完成思辨阅读教学的任务。比如以《老人与海》这篇文章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肯定老人的精神之后,会调动很多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让学生描述老人的形象,与此同时,进一步分析海明威的内心世界,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认为老人不屈服于命运,具有勇气、毅力和智慧。这也反映出文章作者海明威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不断抗争的精神。教师需要充分肯定和认可学生的回答。再如《祝福》这篇文章,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对小说中祥林嫂的这个人物形象特征进行分析,并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对造成这个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深入分析,最终认识到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然后再进一步对文章作者鲁迅先生所表达的强烈的爱憎之情进行领悟。学生对文章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仍然需要给予充分的认可和支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迅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四)统一阅读与写作教学
近年来的热点已经变成思辨性作文,语文阅读与作文具有紧密相连的关系,借助阅读学习积累的知识,可以为写作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写作中又可以熟练运用学生的阅读知识,促进知识的实践化,有效运用阅读和写作,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统一阅读和写作,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阅读和作文,统一二者进行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这两大难题,能够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对于教师而言,在备课中需要和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将阅读与作文的共同点找出来,将适合的阅读与作文进行统一,再将课堂教学目标确定出来,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共同点建立起来,最终在教学方法中融入思辨性理念,实现培育思维与能力的目标。以教师综合开展阅读、写作教学活动为例,教师需要首先开展阅读教学,综合利用多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积极寻找喜爱的句子、词语及修辞手法、结构等。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词句,然后进行主动学习。这样在以后的写作中,遇到类似写景作文,学生就可以对荷塘月色中句子进行借鉴,比如其中有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将这些经典词句通过适当的加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可以提升学生作文的质量,与此同时,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思辨性阅读教学应用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系统化认识和掌握阅读内容的中心,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素养,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不断发展。由此看来,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思辨性阅读教学方式进行灵活运用,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特征提供帮助和支持,对学生思辨能力进行强化,全面提升学生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向天成,赵微.审辩式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及其价值意蕴[J].郑州师范教育,2020,9(06):26-31.
[2]邓利.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8):230-231.
[3]赵信年.高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践探讨[J].新一代,2021,25(2):226.
[4]孙睿.基于文献计量的“思辨性阅读”主题教学发展分析[J].读与写,2020,17(30):263-264.
[5]王雁.高中散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8):33-34.
[6]孙红梅.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英语报刊批判性阅读教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28(6):120-123.
[7]田吉升.思辨性阅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21):78.
作者:杨杰 单位:肇东市综合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