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听读作品,培养学生语感的敏锐性

1.培养学生的敏锐性预测期待。以教学荀子《劝学》为例。在播放名家配乐朗诵的《劝学》供学生听读前,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思考题,要求学生对其答案进行合理的预测:(1)这篇古代论说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进行怎样的逐层论证?(3)作者在论证中心论点时,会采用哪些论据?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4)如果要求你写一篇与《劝学》同样话题的文章,你将怎样命题?将采用什么样的论据围绕中心论点逐层论证?将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面对上述问题,学生即便启动所有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也因为尚未“披文入境”而难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在此情势之下,学生自然非常迫切地希望立即听读或者自读课文,在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并自发地印证自己在“披文入境”前后对上述问题思考的思路、结论等是否一致。学生的这种思维活动,就是我们要培养的语感敏锐性预测期待。

2.培养学生语感敏锐性自觉力。以教学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为例。新课导入后,一边引导学生直接听读或者快速自读课文,一边引导学生尽量用课文中的语言准确说出下列几个问题的答案:(1)课文中的“江南”指我国何处?(2)江南的风景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总体印象?(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突出江南总特点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4)作者通过描绘哪几幅唯美图画来表现自己对江南冬景的无比热爱与眷恋?事实证明,学生在探寻上述问题答案的时候,必定会在于无声处自发地产生强烈的语感敏锐性自觉力。

二、激发想象,培养学生语感的丰富性

1.通过引导学生“入文”“入境”的途径培养学生“形象再现”和“语言情感感受”能力。经典作品的语言是静止的甚至是抽象的。解读时,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入文”“入境”的途径,将其静止的抽象的言语化为动态具体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等,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深度领悟和全面把握,体验和感受其语言的丰富性,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作品的感染和熏陶。以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1)文章写了哪些景物?(2)文章写了哪几位女子?她们各具怎样的情态?(3)作者月下流连于荷塘,是为了排遣怎样的心境?

2.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培养语感。还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文章中描写的意境来体验其语言的高妙。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文中虚写的采莲女,引导学生对其展开下列几个方面的联想与想象:(1)采莲女具有怎样的外貌、情态、动作、语言、歌声、情感?(2)由文中描写的采莲女,你会联想到中国古典诗词中哪些描写采莲女的诗词歌赋?(3)与朱自清对采莲女的描写相比较,你更喜欢哪篇诗词歌赋中对采莲女的描写?理由是什么?(4)朱自清在此虚写采莲女,其心境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事实证明,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采莲女人物形象进行上述一系列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对这篇散文丰富的内蕴有了比较全面的把握,其丰富的语感也在此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培养起来了。

三、通过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语感的实用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听、说、读是写的前提和基础,写是听、说、读的最好反馈。形式多样、持之以恒、认真缜密的写作能够帮助学生整合通过听、说、读、背、比较等途径所获得的短时记忆或者语言材料,久而久之便可以形成完整周密的、条理清晰的、结构完整的、语言优美的写作思维,从而促成学生优美丰富的文学语言语感的具体表现和逐渐成熟,促使学生将通过听说读背获得的文学语言由内在潜能转化为外在表现,有效推动和促进学生文学语言语感的全面发展。以教学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例。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听、读、说的有效训练后,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探寻下列几个读写训练结合的链接点,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1)请找出文中描写的几组对比性人物形象,比如刘邦与项羽、范增与张良、项庄与樊哙、曹无伤与项伯等,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历史人物形象的?其中刻画得最精彩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形象?(2)请在课外收集整理刘邦、项羽、张良、樊哙、范增等历史人物的资料,并联系课文中对上述人物的精彩描写,从中选择一位你最敬重的历史人物,为之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传记。要求既要尊重历史原貌,又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3)请将这篇课文中的高潮部分“鸿门宴”改写成一幕独幕话剧。要求用最精简、最具有概括力的台词体现刘邦、项羽、樊哙、范增、项伯、张良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事实证明,通过开展上述随堂写作训练,可以将学生的语感培养训练落到实处。

四、小结

总之,语感是构成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核心因素,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的灵魂。因为“听、读”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将习得的优美丰富的文学语言向学生文化心理结构内化的过程,而“说、写”教学过程的本质则是学生文化心理结构在言语层面上的具体外化过程。由此可见,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优美丰富的语感的过程,是学生在将文学作品言语内化转为言语外化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文学鉴赏品位的过程。

作者:时祝洪单位:江苏省昆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