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个性化阅读教学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笔者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不断地“上下而求索”,逐步摸索出一些开展个性化阅读的方法与对策。对一些语文教学薄弱的学校和语文水平相对偏低的学生来说,它们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个性化阅读的展开是多样性的。因为,学生个体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有的阅读素养高,能较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有的阅读能力一般,只能理解作品的浅层含义;有的阅读能力弱,对作品的基本含义理解都有困难。既然学生是多层次的,当然个性化阅读的教学也应该多样性的。其实,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笔者认为,个性化阅读的展开主要有以下途径。
1.缩小范围,进行局部个性阅读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可以抓住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或段落,也可以抓住作品中某一个着眼点展开个性化阅读。例如,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两次写到杨二嫂偷东西,一次是偷母亲的手套,另一次是偷狗气杀。对此,教参一般都是这样解析的:是反映杨二嫂的自私爱占小便宜。一般的分析往往也到此为止,但笔者没有就此停止,而是继续在课堂上启发:“能否从所偷东西价值的角度来思考杨二嫂偷东西的实质。”有一个同学回答:“因为杨二嫂家里非常贫困,所以才会偷不值钱的手套和狗气杀。”笔者表示赞同并给予鼓励,并进一步启发:“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会这样吗?”学生纷纷表示不会这样,因为她是豆腐西施,很文静。“那么自私贪婪是怎么来的,和贫困有没有关系?”笔者更进一步地问。有学生认为是贫困改变了她的品行,也有学生认为是贫困泯灭了她的良知,更有学生提出,这和贫困没有必然的联系,贫困只是放大了她性格的丑陋阴暗的一面等等。理解的多元化,使学生真正用心去读,阅读中融入自己的个性。虽然阅读中有老师指点,针对的是文学作品的局部,这还不能算完全的个性化阅读,但这样的阅读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初步的张扬,阅读体验得到一定的深化,为真正个性化阅读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变换角度,进行多角度阅读
一个角度的阅读探索往往只能得到局部的浅层次的认识,读者的视野很难拓宽,对作品的思想认识往往也被局限,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难于做到真正有心的阅读。多角度阅读可以通过转换角度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得到个性化认识。多角度的阅读可以是增加背景材料的阅读。比如,对《背影》的阅读,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往往局限于父子情深,父慈子孝。如果能够增加一些背景材料,如关坤英的《朱自清评传》里记载:朱自清大学毕业后于1921年到扬州任教,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将他每月薪金领走,“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
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从中可以明白他们父子之间是有冲突的,所以才会有“我”不希望父亲送的情况出现。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理解悔恨的眼泪有多么深的含义,那实际是父子两人抛开年龄、思想和文化的差异,真正的人伦感情的融合。这种理解跳出了传统的条条框框,得出的结论也深刻得多。多角度的阅读也可以运用在同其他同类作品的比较阅读中。例如,同样是学习《背影》,也可以同九年级下的课文《送行》进行比较阅读,因为两篇文章的主题都和送行有关,但它们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反映的文化背景却大相径庭。《背影》是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作品,它的主题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通过一次简单而又难忘的父子送别,围绕着家庭伦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而《送行》是英国戏剧评论家比尔博姆的一篇作品,文章通过勒罗的送行批评了英国社会讲究礼仪到了一种繁文缛节的地步,而忽视送行真正的内涵,它不是一种情感的表露、感情的需要。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就会让学生对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有一个具体生动的认识,视野得到拓宽,起点高屋建瓴,这种阅读认识自然就深刻,超出于一般的粗浅的阅读认识。这种认识也是通过自己内心的比较、体会和感悟所得,是有心的所得。
培养个性化阅读的方法还有许多,这里不再一一分析。总之,在学生中培养个性化阅读方法和能力的道路是漫长的,要使学生真正能够进行个性化阅读,还在于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阅读感受,不要漠视和轻易地否定学生对文本独特的认识。此外,还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切合学生阅读实际情况的阅读方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阅读的有心人,真正喜爱阅读,从而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作者:朱燕英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