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初探范文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初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初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初探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层次性

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内涵构成与实践上来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应该具有层次性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育内容的层次性

新时期以来,高校内涵式建设成为高校发展的新战略。与此相应,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在内容上也要做出相应的针对性调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基本要素体现了教育具体化的目的和任务,将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任务的完成以及效果的达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内容,不仅要以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为客观依据,而且要以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为现实依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更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和健康、持续发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就是依据一定的原则,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内容系统有机地分解为若干要素,形成贯穿于大学各个教育阶段,由浅入深的稳定的教育序列。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内容的层次性的建构,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客观的必要性。这其中既包括具体内容的层次性、知识结构的层次性,也要包括知识内容在认知思维上的渐进层次性。

(二)教育过程的层次性

对大学教育而言,教育过程的层次性也就是大学四年教育内容实践上的阶段性。大学阶段的不同学年段,存有较大区别。在整个大学阶段,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必须要体现出阶段性,针对大学生各阶段特点和专业特色展开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例如: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以及夯实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点培养学生文明的个人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年级同学则主要是培养其竞争性生存能力,进而全方位培养其走向社会后应具备的各种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同学们更加清醒地认清就业市场和经济形势,增强发奋图强的创业竞争意识。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应依据不同学年段的实际要求,各有侧重,分阶段、分层次进行。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系统性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前瞻性把握、缜密性论证、科学化规划、严格执行、及时反馈、有效整合,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因此,系统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成为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目的性的保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可包括教育主体的系统性、教育对象的系统性、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路径的系统性,等等。实际上,上述基本要素又可以分化为诸多子要素、子子要素。他们之间是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全方位的立体教育系统。教育主体系统性不仅包括实施教育的教育主体———教师的系统性,也应该包括被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大学生的系统性。大学教育主体是实践高校教育过程参与者的哲学解读。大学生养成教育主要是以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其目的就是引导大学生能够自主地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选择、思想观点和行为准则,最终使得每一名大学生都具备创造新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勇气和能力。这期间要求教师教育主体做到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和提升大学生活动的质量,同时也要努力地增强大学生主体的实践参与性。因此,教育主体的系统性更多的是关注教育整个过程。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整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在价值倾向、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彼此的默契和趋同。教育对象的系统性主要是面向大学生的,就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而言,是要求培养受教育的客体———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性。为此,我们要全面考察大学生整体性特征与群体间差异,以及与大学生个体间差异的客观存在。真正做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中因年级、因性别、因性格、因年龄、因专业……施教。保证教育效果和教育效能的主体性、整体性、完整性、系统性。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内容在完整性基础上的系统性,强调的是知识间内在逻辑是否严密,知识之间彼此的关系和影响是否和谐,并能保证整体上发挥的作用和价值更具有良性。这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科课程体系要科学、规范、系统。二是完整的课程内容在传递与教学中更见效能。教育路径的系统性包括完成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手段、形式以及考核是否具有内在的完整性、系统性。本质上说,教育途径是完成教育教学的辅助环节,但确实又是不可忽略和轻视的。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会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效能,这早已为教育界证实和认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同样应该重视教育途径的重要性,并积极组织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实现教育途径的不断创新。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主体性

前面在阐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主体系统性中,我们已经谈到了教育教学中主体的基本架构。“主体性教育,是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展的教育。对学生实施主体性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潜能,使之真正成为活动、学习的主体,进而成为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主体。”大学生养成教育注重教育对大学生个体人格提升的内在价值,重视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以促进个体良好发展。这要求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实施主体性教育。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中的教师主体性价值的发掘和发挥同样不可小觑。“一个教师是否优秀,取决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虽然我们在强调要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而实际上,现在的教育基本上还是以教育者为中心。学生的学习目标、方法等基本上还是由老师制定的。要改变之,教育者就应该注重对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的启发、引导,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教育活动,逐步“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为达到和实现我们所认知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主体性价值和功能,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尊重和肯定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定位。学生在学校中首先是在过一种生活,学习是其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习不再只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而是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生活;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或意义,不能只看其对未来生活的价值,必须同时看其现在对主体的意义。第二,养成教育过程应该注重强化和协调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我们首先要承认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同方面活动的主体差异,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责任,实现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平等,保证双方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第三,学校应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在培养学生的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上,都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和学生培养的生命线”不动摇。第四,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既是一种新时期社会风尚,也是本质上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和要求。实践中,平等意识与民主模式的构建对完成教育教学目标,改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发挥教育功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晓玲单位:泰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