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现状
近年来,在一些专家学者的推动下,养成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各地纷纷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养成教育探索和实践,可是从家长和社会的反馈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重文轻习”的传统教育习俗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养成依然任重而道远。
1、说的多,做的少,即便做也做得不到位
前面提到,很多地方和学校积极响应专家学者的号召开展了养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这和过去相比是有进步的,至少说明他们意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养成教育观念的普及。可是为什么在学生身上的表现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校长要求全校班主任在学期初就告知各自班级的学生,周一统一着校服参加升国旗仪式,没有做到的学生将在校园广播上点名批评。因为种种原因,大都这样的规定不可能坚持到学期结束,而离开了批评的提醒方式,不穿校服的学生越来越多,着校服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的习惯也不可能成为全体学生的稳定表现。类似的现象不胜枚举,究其原因就是作为养成教育的组织者,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自身的教育素质参差不齐,习惯训练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到了学生那里自然不会重视。
2、学生的接受水平有限
进入初中阶段,尤其是生理的一系列变化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但多数时候仅仅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在自我评价方面普遍偏高,往往夸大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初中生在发现和探索自我、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方面都增强了,开始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但其发展还很不完善,容易毫无根据地争论,钻牛角尖,看问题鼓励偏激,好走极端;在对立环境作用下,极易出现缺乏自制的行为;对积极的意志品质与消极的意志品质的界限认识模糊。他们的情绪情感易冲动不冷静,不善于自制和自控,遇到批评易急躁。
二、对策分析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
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养成教育的效果。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对养成教育有力的呢?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最能让学生接受,是实施养成教育的保证。中国教育有句古训: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从心里上抗拒和老师接触,那么任何教育目标都难以真正实现。教师对待初中学生要尽可能的耐心、细致,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提问的氛围,减轻学生的恐惧感和距离感。
2、适量逐步增加抽象思维训练
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体现在自我意识是从抽象思维层面上的(自我的)理想社会和(非我的)现实社会不分,逐渐走向能够区分,即第四次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这一时期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能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克服被动学习的心态,进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具体实施中,教学刚开始的内容可以相对安排少一点,教师讲得慢一些,多重复几次,放慢语速,增加一些生动直观的教学案例等。
3、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仅指优良的硬件环境和强大的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形成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最终会成为全体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自发的,也不能靠命令来落实,必须在全体教育者的参与引导下,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形成。当学生们自觉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培养起共同的学习观念、生活观念,这样的校园就是好的教育环境了。
4、家校合力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活动最频繁的两个场所,也是对学生习惯养成影响最大的因素。初中生由于自身的局限,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家长的言行态度对学生的转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把学生的所有问题交给学校去解决是家庭教育的误区,必定导致养成教育的失败。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学校应该主动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比如举办家长学校、家长会、各类讲座,节日活动等方式向学生家长宣传学校的养成教育理念,统一教育目标,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的家访、随时的电话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家长也要增强责任感,平时和校方保持联系,获取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交往范围,遇事主动向校方反馈、交流。
5、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巩固教育的效果
脱离社会现实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家校要学会利用并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从社会上吸取有益的养分,丰富的体验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记忆保持长久,加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活动的形式要避免简单重复,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邀请驻地的部队组织军训,参加社区卫生大清扫,慰问空巢老人等等。
作者:吴云峰单位:安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