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村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论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家庭因素
大多农村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很传统,过于简单和粗暴,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平时白天上班,晚上较晚下班,很少有时间陪孩子,更不用说辅导孩子的功课。久而久之,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便养成了,如不按时完成作业,沉溺于网络游戏等。而改掉一个坏习惯比养成一个好习惯更难,所以要纠正孩子这些不良习惯,那就难上加难了。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看重分数,但又不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一旦孩子成绩下降,便训斥、打骂,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和对学校的厌恶心理,出现逃学旷课的现象。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改变孩子的错误行为,反而会增长孩子的逆反心理,给孩子带来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导致今后如果遇到一点委曲和挫折也自然地想到用武力解决问题。
2.学校因素
一个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很重要的,有些农村学校只重视升学率,教师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对学生的学业辅导上,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另外,有些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对学生的德育缺乏方法与耐心,动不动就训斥羞辱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
3.社会因素
除了家庭和学校因素,不良的社会因素同样会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造成很不好的影响,比如说现在农村学校周围出现了很多不法商贩开的游戏厅、台球室、网吧等场所,小学生天生好玩,自制能力较差,禁不起诱惑,迷恋上了游戏、台球等,忽视了学业,许多学生甚至逃学旷课,不思学习。并在游戏厅等不良场所结交了行为习惯不好的不良分子,深受他们的影响,行为习惯变得越来越差。
二、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
1.从思想上切实提高认识
《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了明确详细的要求。教师应让学生加强学习这些要求,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切实提高学生对行为习惯养成重要性的认识。作为班主任,在刚接手班级的时候,笔者就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教育理念,再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形成共识,明确目标,让学生从平时的点滴做起,遵守班规、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同时,笔者经常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向学生提出行为习惯上的要求和目标,并在平时多督促、多提醒,加强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视和养成。
2.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
小学生习惯的养成会受学校、家庭、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应有的教育功能,并同时加强学校、家庭、社会间的联系与沟通,相互促进,使之形成教育合力,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三者很好地发挥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强化师德,给学生树立榜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因此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试想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而自己却没法做到,那教师的威信和说服力何在?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特别是对高年级学生,他们的独立性强,能判断是非,有主见,教师的一言一行,他们看在眼里,领悟在心里,在他们的心里有一把衡量教师的尺子。教师的榜样作用就尤为重要。比如说,笔者常要求孩子们要维护教室的整洁,有一次走进教室,发现教室地上有纸屑,笔者弯下腰将纸屑捡起放进垃圾桶,学生们看到了。后来发生类似的事情的时候,学生则会像笔者一样,把纸屑垃圾捡起轻轻扔进垃圾桶。当时就深刻体会到,教师自身的行为真的是太重要了。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良好的榜样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加强自身修养,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让孩子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2)加强家庭的教育力量学生除了一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外,另一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家里。家庭教育也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庭是抚育孩子的摇篮,既是孩子的第一社会环境,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时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不良的家庭教育或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双管齐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家长育人意识和能力。现在很多农村小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教育的理念落后,教育方法不得当,因此学校可针对性地开展关于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的讲座,供家长学习。作为班主任,笔者常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们介绍一些先进的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或让家长们在一起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各自的教育方法,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了家长的配合,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习惯养成方面,才能更加顺利地贯彻下去。另外,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明白,孩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长期的督促和努力,不能半途而废。
(3)发挥社会的育人作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受社会上的各种因素影响,因此,学校应和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学校可以结合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聘请校外辅导员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等,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现在社区发展越来越规范,学校应和社区建立联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共同关爱学生,及时发现存在的隐患与不良行为,抓住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改造。
3.重视学生之间的影响,规范行为习惯
在学校,学生在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彼此的行为习惯很容易相互影响。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影响,及时发现当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并对其进行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为班主任,笔者认识到许多学生在教师面前往往会有所顾忌,可在学生之间便会“放松警惕”,不好的行为习惯暴露无遗,并且会相互影响。如果没有及时发现,那么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会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后果很严重。因此,除了经常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外,笔者还常常在学生当中安插“眼线”,让他们及时汇报近况与问题,然后对不良行为习惯者进行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及时改掉不良习惯。另外,笔者还经常让学生每两周进行行为习惯养成互评,选出班级“行为习惯之星”。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养成教育
学校可以组织和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校园广播站、志愿者服务、国旗下讲话等,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通过参加的活动,不仅从思想上提高了对行为习惯的认识,而且从行动上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说,在笔者从教的学校,每学期都会设置校园志愿者服务站,有卫生督导志愿服务的,有穿戴整齐志愿服务的,等等。参加卫生督导志愿服务的学生不仅能从思想上认识到校园卫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能自觉地弯下腰去捡纸屑等,养成了共同维护校园卫生环境的好习惯。参加穿戴整齐志愿服务的学生,不仅知道进校门穿校服、戴红领巾的意义,还自觉地每天都穿好校服,佩戴好红领巾,养成了穿戴整齐的好习惯。
5.及时评价,强化养成教育
评价是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因此,学生一旦取得进步,我们就得及时给予表扬。孩子都是捧出来的,因此我们应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孩子如果养成一种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如果养成一种坏习惯,将会祸害终身。因此,为了孩子的一生,我们必须抓住时机,持之以恒,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作者:蔡淑真单位:厦门市海沧区青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