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整合范文

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整合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整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整合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了一个教育界谈论的热点。本文从信息技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角度,阐释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整合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指出信息技术是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以及重要的传播媒介,同时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信息技术前进发展的重要体现,对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园文化建设;整合信息

时代迅猛发展与快速普及给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暗示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一项永远待完善的工程,这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而且对校园设施的完善也迫在眉睫。

1信息技术与课程(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整合的内涵界定

李克东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育整合的含义是一种课堂上辅助教师授课的工具,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1]。何克抗更加注重营造师生互动协作关系以及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接受程度与授课所达到的效果。强调信息技术作为情感激励与认知工具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批判性。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资源共性、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及结构[1]。余胜全把该概念提升到了核心素养,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及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以计算机与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情感激励、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综合各位学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定义,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非正式课程。校园文化是硬软件的统一体,校园文化可以是教师设计的一堂精美课程,可以是学生课外组织的一项实践活动,也可以是校园里安装的任何一台电子设备等。那么笔者浅薄地认为,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建设整合是通过信息技术建设校园文化,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结构,营造一种独立思考、协作探讨、在校园内随时随地都可以被知识熏陶的一种信息化学习环境。

2深度整合的困境

2.1重教轻学

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够深入校园文化建设,最初的目的都是为教师教学提供方便,逐渐地才倾向于学生利用信息化自主学习。何克抗先生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位置,强调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激发自身的情感和完善认知工具,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批判性,突出在信息化环境下形成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模式。但是,当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时会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第一,不懂信息技术且年老的教师不会使用授课软件,但新型年轻老师则会熟练操作授课软件,则会造成学生接受的授课方式不同,这样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教育教学的不公平。第二,教师不会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不明确什么时候用与不用,造成节节课使用或者从来不用的情况的出现,不能够恰当使用,会让学生产生疲惫感,从而导致学生厌学。

2.2重内轻外

信息技术与教育接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在前人多年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育教学直接的接轨,革新传统的教与学,形成新型的信息化教学课堂。从而整体看出信息技术与各门学科紧密联系的程度,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提高各学科的教学效率。但仅局限于教室里硬件设施的建设或者利用信息技术直接辅助优化具体学科,没有真正落实到校园的每个角落。知识传播不均衡化形成了机械式的学习环境,培养了机械化人才[3],从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以及思辩能力。例如:从幼儿园到大学,几乎每间教室都会安装电子设备,为授课老师提供便利。但经调查,信息技术大多情况下仅仅局限于教室这个很小的授课区域,而没有扩展到校园里,这使得学生要想学习知识,只能局限在教室里,离开教室就会出现与知识脱节的现象。

2.3重硬件轻软件

从信息化1.0时代到现代智能化3.0时代,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室从传统简单的三件硬件(黑板、粉笔、三尺讲台)加软件(老师、学生、内容方法)的授课结构发展到现在智能教室(电子白板、智慧教室、学习机、电子书包、人工智能等)。校园从单调的教学楼、操场发展到现在的规格化教学楼以及运动器材健全的橡胶操场等,可见校园文化硬件设施在不断地完善,但是课程结构仍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一直被人们误认为只是一种美化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工具,而没有真正融入软知识的教授传播。

3深度整合的策略

3.1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教与学协调发展

教学系统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统一体,它们互相关联,相互支撑,缺一不可。要想教师与学生协调发展,必须掌握好基本的四个要素才能对教学结构进行一个合理化的变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介入改变了色拉叙马霍斯灌输式的传统教学课堂,形成了一个亚里士多德互动提问式的有趣课堂。信息技术深入融合课堂,想要达到教与学协调发展,老师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软件以及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力,这样才能便于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得游刃有余,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信息技术也为校园生活增添了许多活力,改变传统的黑板式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形成动画多媒体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以及相互合作探究的游戏过程,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积极主动学习。这样的操作没有减弱老师在授课教学中的作用,反而更加注重老师的组织能力。所以老师要做到:不是光听不说,也不是光说不听,而是让学生成为主角,但是发球权始终在教师手上。如若中小学在校园里安装电子屏,课间可以放一些规定的小视频(例如:三字经、论语、名人名言、传统文化以及本校优秀的学生的学习经验,等等)。这样学生走到校园里可以耳闻目染、潜移默化地被这种学习环境熏陶,更好地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发奋图强。在上课铃响时,屏幕上要显示小视频提醒学生上课,达到信息技术从教室里走向教室外,从而提供一个无处不学的学习环境,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2探索信息技术,培养核心素养人才

陶行知曾说:人是文化影响的结果。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精神。一个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传统文化应不应该成为一个独立体系被分割出来将直接影响对核心素养人才的培养。在信息化2.0时代,对核心素养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求学生成为专业知识的精英,更加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道德素养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的全面培养,从而在信息化时代里,避免将学生培养成没有道德思想、只能容纳知识的机器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传播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意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识、认同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发展传统文化,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新型的核心素养人才。例如,教师可以上网搜集剪纸历史以及简单的剪纸过程,与同学们一起动手,这样可以充分地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利用信息技术中3D打印技术制作有关传统文化的海报,让学生深切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学校如果有一定的条件,可以在校园里安装电子白板,在课余时间可以播放有关传统文化的相关小视频,这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总之,在互联网冲击的教育时代,我们不能一味地跟随潮流,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主义,要根据国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合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形成一个知识乐园。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22-28.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2(2):53-55.

作者:罗发花 单位:宁夏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