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论文(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从高中进入到大学,学习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成长不再局限于课堂,更多的是在大学整个的校园文化中成长。大学独有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内心中沉睡的那部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当学生面对自己出现心理问题时,如何帮助他们度过或解除心理危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如何建立更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缺乏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使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校园创新文化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关系及其的作用。
关键词:
心理危机干预;校园文化建设;心理疾病预防
校园文化的创新在大学的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大学迅速发展的有效动力。具有自身的校园文化历史,会唤起学生对学校文化的尊敬与依赖。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危机是大学生心理危机中的一部分,有其独有的特点和原因,需要建立特有的干预机制。
一、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特点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内在和外在的困惑和危机,而在所有大学生中,高职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困扰更甚,由于门槛相对较低,学生素质层次差异比较明显。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差,不被社会所重视,学生自暴自弃,无法寻求正确的社会价值,因此引发了多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不但困扰着在校大学生本身,同样影响了家庭、学校和社会。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具有普遍性。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发生心理危机的可能,因此心理危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相对学习能力较差,思想不够成熟,面对较多的社会争议与压力,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由于这种普遍性,学校完全把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通过自我调节,自我舒压的方式来克服是很危险的,他需要学校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存在复杂性。心理危机的发生不遵循一般的因果关系规律,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面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处理方法不同,一旦出现危机,所有的病症会一拥而上,一簇激发。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心理危机出现时无法统一而论。
(三)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具有时代性。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受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往往都是受到社会压力,或者无法在社会中适应巨变而产生的。不同的时代背景,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也有不同。
二、高职院校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环境对心理危机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组成的一个重要群体,在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都能考上大学,上职业学校成了一个下下选择。以致于很多家长和学生乃致高中教师都觉得职业教育不被国家重视,是一种低档次的选择。所以,好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认为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自己缺乏优势,不被社会认可,不被重视,因此对就业前景失去信心,找不到学习的动力与方向,有前途渺茫、焦虑浮躁的感觉。
(二)家庭环境对心理危机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的经济环境,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在大学校生已全部为“90后”,并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被父母溺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缺乏尊重与关爱别人的情感,缺少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三)学生个人问题对心理危机的影响。与高中上课方式不同的,大学课堂上的授课进度相对较快,缺少和学生交流的时间,课后教师也没有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并且不需要过多的课后作业,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支配学习时间。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学习基础较差,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起大学课程都比较吃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同学出现消极心理,不愿意上课,不在乎学习成绩,认为自己作为高职学生,即使毕业了也很难在社会上找到工作,很多学生逃课、厌学、挂科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会引发多种不良的心理情绪。
三、高职院校校园创新文化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关系
(一)高职院校校园创新文化是促进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制建立的动力。高职院校校园创新文化是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校园文化的创新为大学提供了新的人才培养方式,高职院校的教育作为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才培养,而社会无法替代的教育则是大学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与影响。目前,高职院校都坚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融于专业教学之中,并把这种教育具体化、经常化,让它融入到学生当中,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东西,进而达到能够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目的。通过校园的创新文化建设构建起的心理危机干预体制,能更好地在高职院校中培养有利于社会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高职院校校园创新文化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提供了良好空间。高职院校的校园创新文化主要是以高职学生为主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创新活动,利用学校的各种便利条件,促进校园的创新文化建设。通过校园创新文化建设的过程改善了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使其成为学生所信赖所追求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这也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实现对学生心理危机起到预防的功能。
四、高职院校校园创新文化对心理危机干预体制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的校园创新文化是减少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平台。高职院校校园创新文化可以帮助学校改善人文环境,进而对学生的心理从环境上和物质上产生一定影响,使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校园丰富的创新文化活动是学生们展示自己才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心态的良好平台。在活动过程中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往,提升了自身的价值,增添了生活中的乐趣,能够有效排解学生心中的苦闷情绪,减少了心理危机发生的机会。
(二)高职院校的校园创新文化能有效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应该是建立在危机发生之前,不应该在危机出现后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在心理危机干预问题上都应该重视的。通过各种预防手段在危机发生之前,就能够预防或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形成和爆发。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各类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的平台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形态可以适当减少学生的心理紧张,能够帮助学生调适自我,实现学生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结语
通过校园文化的创新,增强高职校园的创新文化氛围,提升校园的人文素质,能更有效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在加强校园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合理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制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认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危机的出现是每一所高职院校所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吴紫苑.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
[2]黄建榕,陈建新.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干预系统的建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张小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郭兰,傅安洲,霍绍周.大学生心理危机及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
作者:郑岩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第二篇: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探析
摘要:
文化是人类发展的潜在隐形力量,是组织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校企文化的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是高职校企合作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价值与根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引企入校,营造校企物质文化融合的氛围;引入管理理论,促进校企制度文化融合;植入企业精神,培育校园精神文化的文化融合实施路径。
关键词: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文化融合;实施路径
0引言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人才,就必须深入了解产业结构特点和企业文化理念,掌握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及对员工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只有融合共生,才能为校企合作增益,高职院校才能真正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孵化基地”。
1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价值和根基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育人模式,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提供了理论与现实的依据。两者的融合是校园文化与时代先进文化同步的进步阶梯,是大学生提升职业能力的内在需要,将企业文化精髓溶于校园文化中,同时把先进的校园文化理念传播到企业内部,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当前产业升级中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
1.1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长达十余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高职教育经历了以规模、数量为主的扩张期,才发展到如今的重质量、重内涵的提升期。加强校企文化深度融合,能够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满足市场对现代高端职业教育人才需求,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系统中,高校要站稳脚并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内涵建设;要依靠特色专业提高本校的核心竞争力;要积极与企业磋商协作,在学习先进的企业文化实现与人才市场无缝对接,切实提高人才教育质量。在以人才为主力军的市场竞争中,高职院校必须学会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两条腿走路,要充分展示专业特质,也要发扬职业教育特长。为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高校必须积极与企业对接,践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要学习企业严谨务实的职业态度,同时积极引入先进的专业技术来丰富本校专业教育内容,使专业教育与时俱进,并且办出特色。通过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增加高校专业教育的附加值,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1.2有利于高职生成人、成才提升
职业竞争力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经济体,客户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在于产品的质量和企业信誉。为此,大部分企业都奉行“质量第一”、“信誉为本”、“顾客至上”的管理之道。企业员工必须具有严肃的工作态度和较高质量意识、效益理念和团队合作品质。高职校企业文化的融合,能有效促进高职生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纠正认知上的偏差,透过企业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塑造良好品德,有利于高职生成人。此外,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是推进校企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共同制定适应企业、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管理制度,在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上进行合作。同时,借助高等院校的优质资源,为企业提供中、高级技术人才的培训,加快学府高新科研成果在企业生产力的转化,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校企文化融合有助于使双方发展成为经济、技术联合体,变教学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基地,这必将大幅度提高高校的文化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是有助于实现教育与就业“零距离”,大大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1.3校企文化的融合有利于高职院校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
在人才知识结构多元化、人才需求向着应用型、复合型转变的社会背景之下,校企文化共建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教育趋势。单一的校园文化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高校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走工学结合之路,与企业合作开办的“2+2”、“3+1”等专业科班,使专业教育中的技术理念和人才培养思路方面密切结合现阶段的社会需求,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在共同培养人才、共建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方资源优势,是高校提高教育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之间应该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共建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校园文化机制,为校企深入合作提供一套可靠的管理机制。另外,在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的人才需求之下,高校必须改革以理论讲学为主的工学教育模式。未来的经济一定是创新的经济,不仅是传统产业的转型,也是创新拉动下的产业发展模式。比如制造业是创新制造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结合,要想提升中国的创新制造能力,需要改造工学教育。工学教育已经不再是学校教学,大学里学习的工学知识,包括系统装备、软件理念等,与一线生产企业的理念、方法和工具有很大差别。未来的工学教育是系统对系统的教育,系统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传统的工学教育必须改革。
1.4多学科理论为校企文化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由于生存环境不同,高校与企业所秉承的意识形态、管理机制等都有较大差异,但是两者恰好可以优势互补,因此两种文化完全可以和谐共融,相互促进。
①从文化学视角看,文化本身具有融合性。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基于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实现优势互补、共融共存,这完全符合文化的融合性,也是文化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从教育学视角看,校企文化融合也是对文化的创新与传承。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属性,企业文化同样具有职业性的属性,从这点来讲,校企文化融合相当于对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③从社会学视角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产业文化之间的互通,恰恰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校企文化融合有助于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因此也是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④从系统科学视角看,职业人才教育体系是一套系统工程。从整体来看,校企文化融合就是职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从层次需求来讲,基于校园文化的体制、物质心态、意识形态以及行为规范四个维度逐步开展校企文化共建,有助于提高校企文化融合质量。
2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路径选择
校企合作是贯彻落实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职业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有助于企业领先一步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校企文化融合需要多元化互动途径来实现和完善,从而达到校企文化融合的共同目标。要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不只是学校加企业的简单相加,需要全面多维立体的互动与融合。
2.1引企入校,营造校企物质文化融合的氛围
目前我国的工学教育落后于产业需求,在校企文化共建中,高校必须及时转变文化教育理念,优化工学教育物质文化环境,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生产车间十分相似的职业环境和氛围,走真正的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道路。在人才培养中,营造浓郁的校企物质文化融合氛围,以达到环境文化育人的效果。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搞好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主要包括学校的标识、教学生活设施、建筑与布局、雕塑、校园美化和周边环境,以及工学教育所需的实验室装备等等,应当在建设和设计上,积极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让师生对职业和企业有更多的直观印象,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更加钟爱自己的职业。二是基于企业需求优化调整课程文化结构。在课程文化建设中,高校应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体现企业和社会需求,不断推进“学中做,做中学”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施“厂校分段施教”,与企业共建“厂中校”等校企合作实习就业基地。同时,与企业合作创建“关口前移、培养提前、双向选择、双元培训”的“2+1”预招培养模式,与用人企业共同实施培养,以进一步缩短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实现教育与就业无缝对接。
2.2引入管理理论,促进校企制度文化融合
在高职院校制度文化的建设中,不仅要思索如何用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培养和锻炼学生严谨治学精神等的作用,更要思索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与企业制度文化的匹配与内容的衔接,强化各项章程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为学生毕业后适应严格的企业制度做好心理准备。因此,以先进管理理论为指导,促进校企制度文化融合尤为关键。校企制度文化融合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构建系统化教学制度体系。从组织管理、专业建设、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五方面开展教学制度建设,其中,组织管理制度包括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专业建设制度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度、专业建设标准等;学生管理制度包括顶顶岗实习学生管理规定、学生顶岗实习成果申报及奖励办法、顶岗实习期间师生安全应急预案等;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弹性学制、学籍管理制度、“双证书”制度等;教师管理制度包括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顶岗实习导师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等。通过人才培养的全员管理、全程质量管理,以更好地实现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构建和完善制度体系,为校企文化融合提供保障。进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吸纳政府、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多元主体决策机制;构建院校二级管理制度,深化办学机制改革;构建资源配置机制,保证校内资源、校企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合理配置。构建校企定期沟通制度,保障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教学评价等信息交流畅通,使学校管理工作满足企业需要。
2.3植入企业精神,培育校园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就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群体心理定式和心理特征,校风是其核心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内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综合。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最核心的表现。职业院校应着力于校企精神文化融合,并以此为突破口,提出鲜明的办学理念,通过移植企业精神,培育校园精神文化,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具体措施为:
2.3.1用“工匠精神”锻造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艺,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高职院校应该围绕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始终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作为核心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练就精湛的技能提供保障,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涵养“工匠精神”,坚持用“工匠精神”引导学生从容独立、踏实务实,培育学生执着专一、精致细致,通过涵养、领悟、磨炼中国“工匠精神”,引领职业院校学子成为新时期的“能工巧匠”。要践行“工匠精神”,就必须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去全面了解“工匠精神”。建议校企之间打造订单培养和“认岗-跟岗-顶岗”三级校外实习体系,为学生在校期间体验“工匠精神”搭建良好的平台。另外,课堂是学生接受“工匠精神”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对技能学习的专业化态度,在课程建设中充分融合企业用人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各项专业化的标准,精益求精地完成学习任务。
2.3.2吸收企业的先进理念和成功案例,丰富校园社团实践活动内容
社团实践活动的教育重点应该是培育学生的自律、诚信、耐压等职业精神。在社团实践中,通过营造企业氛围使学生接触企业生产一线的岗位和工作内容,深入了解职业精神,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活动任务,以帮助其建立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确立精益求精的岗位理念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总之,基于企业精神文化理念来开展校园实践活动,能够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激发其求知欲,从而帮助其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个性品格。
3结语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校企之间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必定是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相融相通、互为补充的体系。以企业文化引领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企物质文化融合的氛围,促进校企制度文化融合,是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精髓,提高高职生就业竞争力,促进高职院校持续稳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路径。
参考文献:
[1]吴高岭,余敏.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多元融合的意义及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3(5).
[2]冯莉群,李志谊.企业文化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
[3]周正宾.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路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77).
[4]史志洪,张映盛.融入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5]余祖光.把先进工业文化引进职业院校的校园[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3).
[6]蔡志恩,温天山.高职职业文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积淀[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
[7]舒本平.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J].才智,2011(3).
作者:李雪莲 单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
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使命,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为主要抓手的品牌院校建设,导入行业文化、引入行业元素、融入行业建设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作为“准职业人”的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都需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导入行业文化,以突显特色校园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育人使命。交通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应着重围绕体制创新、基地建设、品牌创建、价值培育来推动具有交通行业属性的校园文化,以营造生动活泼的特色校园文化氛围,提高育人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
行业文化;校园文化;交通类高职院校;途径
行业文化是一个行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与本行业相关的道德认知、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的总称。它高于企业文化,又与企业文化一脉相承,却不是企业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对该行业所属企业文化的提炼与总结。职业院校可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导入行业文化,建成具有行业特色、院校品牌的校园文化。
一、交通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导入行业文化的应然分析
1.人才培养的使命要求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导入行业文化。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的总体要求。在该思想指导下,各高职院校应结合教育实践,摸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并将这一使命贯穿办学的全过程。肩负“建设祖国立交桥、当好发展先行官”使命的交通类高职院校,需要在火热的交通运输建设发展实践中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社会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然形成共识且被不断地创新发展,各有特色且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被提出。综观高职教育者们在实践中提出的具体观点,其核心都离不开校企育人,都强调要深化校企融合。深化校企融合离不开文化这一中间媒介——只有被双方共同认可的文化,才能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交通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导入行业文化十分必要。
2.品牌院校的建设要求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导入行业文化。交通类高职品牌院校建设的过程就是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没有树立起特色和品牌专业就不会有品牌院校的出现。从宏观上看,我国的大交通格局已然形成,公路、铁路、水路、航空、邮政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给交通类高职院校在品牌和特色建设方面带来了良机。高职院校黄金发展十来年的实践表明,高职院校的建设只有植根于行业之中,才能长成专业的“参天大树”,也才有院校的品牌可言。品牌院校推进特色和品牌专业建设需要拥有适宜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的土壤。这土壤就是文化。建立在一定文化根基之上的专业才能茁壮成长。导入行业文化的交通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在竭力培养这样的文化土壤,因为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融合能够形成杂交优势,它不仅带来文化的对接,还能促成校企管理理念的融通、校企人员的互聘、技术技能的交流。这些正是专业建设必不可少的要素。从该效果来看,导入行业文化的交通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为特色、品牌专业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也推动着品牌院校的建设进程。
3.先进文化的传承要求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导入行业文化。交通类高职院校隶属交通运输行业,包括公路、铁路、海事、航空和邮政五大领域。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然需要紧贴交通,体现交通行业文化,才能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品牌文化,也才能培养更贴近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求的行业人才,服务行业发展,体现行业价值。在交通运输行业长期的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极具行业特色的行业文化。交通运输行业文化是交通行业在长期的交通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积累的,体现行业价值理念的各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是行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交通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导入行业文化、引入行业元素、融入行业建设就是在打造特色的行业文化,也是在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4.学生素养的提升要求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导入行业文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传授作为显性知识的职业技能外,还应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通过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在校学生提前感知行业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交通运输人才培养和需求的无缝对接是一个长久磨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可以掌控的过程。因此,学校可以协调学校和社会的多方力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从文化育人的功能入手,有目的地导入行业文化,让学生生活在覆盖校企交融的文化氛围里,从入学之初即感知杂交之后的文化,达到文化育人效果。此外,导入行业文化应结合地域文化,打造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在彰显交通类高职院校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彰显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之功效。这种多元融合校园文化建设之路就是适应职业教育跨界的特性,运用校企两方资源,协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有力尝试。
二、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导入行业文化的路径选择
1.体制创新:疏通导入行业文化的交通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制度障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真正落实文化育人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三方的协同合作,而协同合作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对此,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校企融合进而实现行业文化进校园提供了政策引导,不管是行业企业对接职业院校还是发挥行业作用,提高学生职业道德,都包含校企共建校园文化的本意。在具体实践中,推动校企文化共建仅靠上述文件还显单薄,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在交通运输行业参与办学、校企人员互聘、交通职教集团建设、管理模式改革、院校组织框架重构、政府资金引导、人才培养评价等方面设定规范意见,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包括交通运输行业在内的行业文化进交通类高职校园,创造更加宽松环境。
2.基地建设:提供导入行业文化的交通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展示平台。依托交通运输行业广阔的实习实训场地,要充分挖掘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丰富的文化宝藏,积极构建“双基地”文化展示平台。所谓“双基地”就是企业在学校挂牌成立人才培养基地和员工培训基地,学校在企业挂牌成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一是文化理念共建,即着眼于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与交通运输系统的行业企业的日常交往,通过人员交流、理念互通、共育文化;二是制度文化共建,即交通类高职在特色和内涵建设发展道路上向来自交通系统的路桥、航运、航空等行业取经学习,实现交通类高职院校制度文化从上至下的变革;三是人才共建,即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过程中引入交通行业涌现出来的楷模和标兵的事迹进行宣传,以此丰富校园文化长廊展示内容。
3.品牌创建:丰富导入行业文化的交通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载体。交通类高职院校就应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资源,创建品牌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载体。一是推进品牌活动的开展。通过开展体现交通行业精神和文化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融入交通行业元素,展现交通行业风采,领悟交通行业价值。二是推进品牌社团的建设。在社团建设过程中围绕特色专业进行,公路、轨道、汽车、邮政、物流、航运、航空类专业社团在日常社团活动中将该专业所要求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行为外化于点滴社团实践,进而展现交通行业特质。三是推进品牌项目的展示。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借助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契机,以品牌交通运输项目建设为载体,为交通类高职院校学子提供生动的物质形态的文化,以教育、感动学生,达到物质文化育人效果。
4.价值培育:充实导入行业文化的交通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精神内核。交通文化建设,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交通行业特色的各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核心内容是建设交通精神文化。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导入交通行业文化,尤其是交通精神文化,毕竟其体现了交通运输行业最高的文化价值。而交通运输行业核心文化需要有一个逐步培育和传承的过程。除此之外,交通类高职院校也应积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培育新的交通核心价值,根据时展要求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趋势,培育一个又一个叫得响、传得广、用得上的交通行业价值,充实行业院校文化内核。
作者:汤黎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