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校园文化研究论文(共8篇)范文

校园文化研究论文(共8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校园文化研究论文(共8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校园文化研究论文(共8篇)

第一篇: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和意义

高职校园文化内涵的定义很多,每所高职院校应该根据院校所在的城市文化、院校历史、办学宗旨、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总结出本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它是以高职院校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多专业多职业的广泛交流及特有的交往—教学、科研、生产、实训等的相互作用为基本形态,以各种文化活动为主要运作方式,以积淀、凝聚、内控为优化机制,是一所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它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组成,构成表里一致、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是大连市第一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包括学校精神(同舟共济、艰苦奋斗、务实创新、追求卓越)、校训(用忠诚、知识和能力充实人生)、校风(合作、进取、超越)、教风(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严谨求实、知行共融)、学风(勤学尊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谭晓虹(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35)慎思明辨、诚实守信、德业双修)。随着社会的变迁,高等教育不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知识传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解决走向社会即将面临的问题,适当干预学生心理迎接挑战,这就要求在坚持自身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校园计算机网络文化大众化、多样化建设,利用校园计算机网络文化的有效、广泛传播起到隐形的教育作用。

2.高职校园文化有效传播是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

高职校园文化的传播受传播媒介的影响,目前的高职校园通常选择校报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这严重的阻碍了校园文化的有效传播。由于很多校园文化信息的内容、内涵不能广泛地被学生了解,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效率。当代校园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获取、的首选便捷途径,它具备了其他传播媒介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如快捷性、便利性、开放性、互动性等,它与校园文化融合将有利于校园文化的传播及建设。

3.充分融入计算网络新媒体环境是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工作究其本质来说是对校园文化信息的集成、分析、总结、探索的体系工程,其主要呈现出几个突出特点。

3.1如何高效、便捷利用和建设计算机信息网络成为现代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双向交流模式的代表媒体,其优点是能够提供海量的数据、图像、影视等资料支撑,更能够直观和丰富的呈现信息资料,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极佳的交互手段。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联通机制和综合集成手段,搭建开放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环境,高效应用计算机网络媒体效能,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数字化发展提供了重要课题。

3.2计算机网络新媒体已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和基本手段

随着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兴起,高职校园文化辅助育人作用进一步扩展,从原本的“拜师求教”转变为“因材施教”,使得高职学生接触知识的范围更广、内容更新、种类更为多样。计算机网络教育模式同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比较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平等性和自主性,利用交互式的对话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层次有较强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引导。而对于学生而言,也能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依照自己主客观需求选择主动教育类型、方式和内容,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问题。现在,高职院校组织大型会议和教育活动已经很好的借助了网络系统开展,可以面对面、一对一的释疑解惑,进一步增进确立教师和学生之间更为和谐的教育关系。

3.3计算机网络空间已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途径

计算机网络建设方面,要积极借鉴全国高等院校平台及众多数字化图书馆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搜索引擎、资料库、条目分类的体系化、制度化建设;对于计算机网络平台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更新补充,以设立开放式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等方式积极发动相关信息搜集和信息更新;可开设校园文化在线论坛,打造校园文化的“网络研究平台”,让参与研究者和爱好者在讨论中学习、体会,更加深刻的理解含义、解决问题;进一步开设高职校园文化网络专题讲座、专业知识系列活动,扩大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范围,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建言献策,使其知网、用网、建网,最大程度发挥网络媒体作用。

4.运用计算机网络新媒体创新高职校园文化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4.1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信息收集、存储、统计的“云处理”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库的建立已经成为网络化信息体系建立的基石。虽然校园文化研究先行者们积累第一手资料,但仍要进行实访实查和深入调研,通过数字化手段对研究成果记载,完善更新高职校园文化信息数据库,最终形成“云”数据库。在“云”数据库中只要搜索几个关键字词,可将关联资料信息集中呈现,便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将对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影响更深、作用更广,使得后续研究视野更为开阔。

4.2实现高职校园网络文化的大众化互动

斯宾诺莎曾经说过,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可以通过对内开放式研究环境,建立网络情感交流圈、专业交流圈以及共同交流圈,这样部分诉求通过论坛发帖基本可以得到解决,焦点问题通过讨论可以进一步启发思维、激发灵感。通过热点追踪、话题讨论、总结分析、升华理论等实施步骤,可以建立较为完善的学习交流体系,呈现大众化学习交流讨论氛围和良好风气。学生是最主要的校园主体,校园计算机网络文化内容要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参与到校园计算机网络文化内容建设体现了尊重学生的意念。结合时代充实校园计算机网络文化内容,吸引更多的在校学生,使学生主动获取校园文化信息。针对高职在校学生关注的问题(从学生自身发展角度可以是就业指导、升学指导、技能培训指导及经验交流等;从学生自身素养培养角度可以是当前毕业生、在校生健康娱乐、爱好推荐交流等)开通校园计算机网络板块。给学生分配计算机网络空间由学生构建一部分校园文化板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使用自己的方式共享感兴趣的信息、发表心声、表达对某些事件的想法、判断,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即时获取学生心理动向,及时对学生做出鼓励、引导、干预。

4.3实现增强高职校园文化正能量

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表达的自由;作为高职院校的师生应该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在高职院校师生自身文化判断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屏蔽计算机网络中纷杂的不良信息,带给校园文化的是包括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在内的道德之美,以及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5.结束语

在计算机网络媒体环境下进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建设过程循序渐进。面对信息共享化的计算机网络时代,在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师生在坚持传统校园文化基础上融合网络媒体的同时,果断去之糟粕,建设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计算机网络文化。

作者:谭晓虹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多元开放式校园文化建设

一、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分析

(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抑制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本位主义的过度追求,使得高校组织者忽视校园文化建设,造成学生文化生活贫瘠,和谐校园氛围遭到破坏。其次,就业岗位的紧缺,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困难,形成了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间的矛盾,加剧了学生的焦虑感。学生以考证及统考为中心,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抑制了校园文化建设。最后,外语类等级考统考的指挥棒使学生无暇顾及文化素质的培养,参与度降低,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变得单一而乏味。

(二)非主流文化对传统文化形式的冲击

在当今信息电子时代,网络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其“快”、“好”、“省”等特点,也构成了当今校园文化的主要途径。但网络信息不可靠,还有一些不健康,不真实的信息,极易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学习,从而产生一些不良的消极影响。另外,互联网和报纸不同,网上充斥着各种不健康的负面新闻和信息,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易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从而造成学生做事过激,思想混乱。这种非主流文化冲击着传统的求真务实的文化形式,因此会给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外语类高校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因此会受到各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我们对于外来文化不能全盘接收,要有选择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据调查,我国外语类高校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要胜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对外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独立发展,相对封闭,对外校文化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已步入“瓶颈”时期,单一的相对封闭的校园文化阻碍了文化的整体发展。随着高教园区的兴起,区域文化建设受到重视,文化教育得到提升,精神文化活力迸发,给开放协作的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承认各种形态的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彼此之间的相通性和互补性,增强自身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共生度,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虽然外语类高校文化建设具有其独特性,但也不能忽视与其他非外语类高校之间的联系,增强校际交流搭建平台。

二、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相分离

目前,虽然外语类高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学生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而当今外语类高校培养的人才多向高校、旅游、政治、商务等领域输出,而制造业、小商品业、纺织业、服务外包业等却存在着职位空缺的现状。表面上看,似乎英语类人才供过于求,实则还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现状。因此基于区域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区域文化建设为基础,彰显区域文化建设特色,并实行中西文化相结合,有效地传播区域文化,逐步改变当前传统封闭式的文化现状,这是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形式丰富、内容单一

很多高校在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忙于大兴土木,但并没有形成反映学院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制度文化方面,只注重学科竞赛和社团活动建设,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单一的高校校园文化体系。高校学科竞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在高校文化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而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相对薄弱,出现了不同高校文化建设基本雷同的局面。

(三)学术文化薄弱

学术文化是一所高校发展实力的体现,成为评价高校品质的最高标准。外语类高校主要以语言学习为主,教师不能只是纯粹地发挥个人的教书功能,更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书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科研能力。学术语言将成为高校教师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对促进高校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加强与世界高校之间的沟通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四)混淆校园文化中教师的主体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由学生参与,教师指导,管理部门规范的一系列文化活动。然而很多高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依靠学生和组织管理者,从而忽视了教职员工的主体作用。另外,激烈的竞争、学习及科研的压力也使教职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起到引导和教化作用。

(五)校园文化建设个性不足

从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现状来看,呈现出千篇一律,个性不足的局面。普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外语类高校要区别于培养高端国际型外语人才的特色大学,以体现其应用性的特征。很多高校全身心致力于建设实体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但是在凝练大学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出自身优势特点、历史渊源。

三、外语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区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依存优势互补

首先要弄清文化发展规律及成长背景,将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纳入区域整体发展规划中,使高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特色相融合。其次,外语类高校应该在区域文化建设中起到继承和传播的作用,让外界能更快地了解区域特征,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浙江绍兴市的高校要注重推广绍兴文化,大禹思想,鲁迅精神等,努力适应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注重优秀传统,积极继承区域文化的血脉。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注意求真务实、创新进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等各方位发展的鲜明办学特色,如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建立区域文化交流社团,区域文化研究所等。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区域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拓展青年的国际视野以及持续推进国际交流的有效开展。

(二)内容更加多元化

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要综合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四个方面,促进四种文化的协调发展。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可突出走廊文化、雕塑艺术、奇石文化、专业教室等建设;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突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爱学习,勇于创新,独立、自强具有批判精神的校风学风;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强调要面向本地的校内实践基地,写作翻译工作坊,以及学生-教师-专家的科研团队建设及各类学科竞赛,使英语成为日常交流的形式并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协会和各类社团建设;在行为文化建设中,举办特色的文化活动并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三)途径多样化,开放化

外语类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开放化。首先要实现地域文化的渗入,并结合国外的先进文化,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国际交流。另外,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各个院系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对话,真正地实现跨学科以及超学科发展。

(四)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

高校教师、学生和组织管理者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不同,作用也各异。高校管理者是在管理服务中倡导文化导向,大学教师是在言传身教中引导文化价值,大学生是在学习实践中创新文化活力。然而很多高校管理者过于功利主义,忽视文化建设的全面性,高校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抑制其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所有建设主体的积极参与和良性互动。

(五)丰富学术文化建设,发挥其领军作用

校园的学术文化氛围能影响全体师生学术能力的发展,同时学术话语权也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发展。学术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加强院级学术期刊建设,加强学校英文网站建设,举办各类学术文化活动,如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省级学术会议,建设名人周,国际文化月,学术特色年等。高校作为师生共同组成的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深深植根于一定区域的文化土壤之中,与所在区域环境息息相关。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外语类高校要起到引领区域文化对外传播和促进区域文化创新的职能。文化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又有其自身的鲜明特征,突出国际文化,走进世界文化的前列,建设的途径更加开放化,加强外语类专科高校和其他综合型院校之间的联系,加强同类院校之间的联系,以及外语类高校不同院系之间的联系。

作者:黄艳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第三篇:人才培养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1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中桥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概述

无锡职院中桥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突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性、区域性和职业素质教育特殊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推进高职校园文化整体育人的理念、体系、载体与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无锡职院中桥校区整体构建有经管类专业特点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校园文化理论科学化,教育内容系统化,建设手段现代化,发挥校园文化的多种功能,即除了过去的教育功能外,还使之具备整合功能、服务功能、体验功能和引导功能,促进高职生在政治、思想、业务、人文、身心、能力等方面健康成长。多年来,学院通过对校园文化资源的整合、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的不断开拓创新、以人为本的服务、丰富实践的体验和多种方式的引导,不仅培养我院学生积极进取、崇尚实践的务实精神、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而且培养了他们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更培养了他们善于协作的意识与能力、爱心、责任感、团队意识、人道主义精神和科学发展的观念,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主要内容措施

2.1整合资源,主体参与,进一步确立党总支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校园文化领导体制,实现校园文化管理系统化。

传统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往往将校园文化建设归属于学工处和团委的职责,理解为各种具体的宣传、文化娱乐等活动上。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充分实现人才培养的功能,真正发挥学院办学育人重要途径的作用,必须全面体现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注重学校传统历史文化的发展与核心精神理念的传承。学校的文化尤其核心精神理念体现在物质环境、制度安排、学科建设、宣传活动、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需要多层面、全方位的齐抓共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中桥校区在学院层面,建立层次清晰、职责分明的党政群团结合,管理、教育和服务结合的校园文化队伍和工作机制,各职能部门和单位明确校园文化内容和标准,履行校园文化职能,分解校园文化职责,规范实施校园文化,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估办法,完善奖惩制度,形成了“抓住点、连成线、织成网”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格局。

2.2深入研究整体构建高职校园文化体系的理论框架,探索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

主要包括深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体制、途径、方法、内容、规章制度、评价体系、运行机制,校园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和辅导员工作、班主任工作、党团工作、心理咨询、网络教育、社会实践、校企结合的教育模式研究,课程建设等经验总结、选择提炼,研究出体现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教育规律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高职校园文化模式、实践方式,归纳概括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好、整体化的校园文化体系。

2.3大力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寓教于乐,夯实载体基础。

2.3.1搭建高水平校园文化活动舞台,提高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文化模块成效。

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文化模块工作低效及原因分析,提出“搭建高水平校园文化学生活动舞台,提高校园文化工作的有效性”,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育人为中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重视活动的教育和引导功能,把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各项活动中,使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校园文化工作载体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2.3.2结合职业技能培养,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

我院在实际工作中,结合职业技能培养,发挥学生专业优势,充分寻找校园文化活动和专业教育的契合点,如:电子商务专业负责大型活动视频、声、光编排控制;市场营销专业负责活动赞助商联系和推广策划等,既开拓了新的素质锻炼途径,又将学生的专业特长在活动中精彩展示,使校园文化活动的人才培养功能大大提高。

2.3.3本着“校园无空地、处处是教育”的建设理念,精心营造校园物质文化氛围。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是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目的而建造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的总称,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基本载体。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要能够创造出“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的校园物质文化。如我院将校园主干道全部以合作企业的名字命名为“威孚路”、“锡柴路”,将企业形象和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又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学校门口设立一块镌刻有“诚”字的巨石,在三号门前镶嵌一块镌刻有“信”字的汉白玉,诚石(实)、信玉(誉)直观地阐发了学校“诚信”的职业精神氛围;再如,高职院校的学生活动场所采用企业现场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的“6S”原则进行管理和使用,直接将校园物质文化同毕业生以后工作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要求挂钩等等。另外,学院在建筑、教室、寝室、楼道文化布置上也要围绕职业教育特点,用企业服务格言、职业道德要求、职业素质能力这些人才培养任务,依凭橱窗、黑板报、宣传栏载体,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地营造“职业性”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

2.4勇于创新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新模式,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职业素质要求,构建高职院校团学工作模块化系统。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团学部门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以该分院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将该专业学生需培养的职业通用能力分解成以下子模块:思想政治素质模块、心理素质能力模块、身体素质能力模块、创新能力模块、社交能力模块、自我提高能力模块、团队合作能力模块、综合运用解决问题能力模块。团学部门为了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这些职业通用能力的目标,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团学工作的具体内容按照职业通用能力的内涵要求,相对应的划分成若干子能力模块,每个子能力模块中有针对性的嵌入专项活动计划,强化培养此子模块能力,所有的子模块培养过程按能力要求从低到高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最终完成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养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要求。

2.5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重视区域人才需求和区域企业文化的现实要求,构建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化的特色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以高职人才培养为中心建设,就必须突出它的“职业”特点,无论是校园文化理念还是校园文化载体都需融入企业文化元素,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里必须受到区域经济的企业文化内涵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的交融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完全形成的,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熏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养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如,在团学工作中,结合专业特色,以企业的形式来管理学生组织,在学生会和社团管理中推行“仿真企业班级管理”,部长是厂长或经理,下设车间主任和各级班组,把自己部门当做企业来经营和管理。同时,全面推行活动基地“7S管理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形成干净整洁、规范有序的校貌和诚信自律、积极向上的校风。

3结语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工作必须紧扣人才培养目标,从区域经济社会对学生职业素质要求出发,针对高职学生实际,通过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整合、深化专业教学主渠道以外的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活动与工作项目,创新校园文化拓展载体,开发完整的训练系统,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能力结构,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使之成为能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徐进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第四篇:丰富校园文化内涵途径

1网络环境对在校生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1.1网上的暴力信息

90%以上的在校生都有过上网玩游戏的经历,其中有部分更是沉迷于网络游戏,沉浸在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暴力游戏带来的强烈刺激中,打着“维护正义”的旗号进行“以暴制暴”、“以恶惩恶”,逐渐模糊了道德规范,淡化了虚拟与现实的差异,形成了以致人伤亡为快、以行使暴力为乐的思想和行为。

1.2网上色情信息

青少年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对成人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究。目前互联网上的色情网站数以亿个,每天约有数万张色情照片进人互联网,遭遇色情信息侵蚀的概率极大。赤裸裸的性交往、性描述和性画面,对他们造成强大的心理刺激和不良仿效,严重危及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防止不良行为的途径

正是因为网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环境,他们只要通过敲击键盘,向网络输送代码就可以充分发泄压抑在心底深处的需求和欲望,而且所有的言行还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这样,未成年人在网络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部分未成年人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而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会起到引导未成年人规范网上行为的作用,是网络时代的重要课题,所以思想道德教育要以全新的姿态介入网络。

2.1建设校园网,应用网络安全技术优化网络环境

对于校园网来说,纯净的信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体验,同时规范网络行为。通过肃清校园网络环境,进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青少年亲自实践相关的网络道德行为,进一步促使他们网络道德的内化,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优化网络环境,必须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有效的管理策略,要一手抓“堵”,所谓“堵”,就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构建相应的“防火墙”,从技术层面对网络信息进行相应的过滤,将有毒信息和垃圾信息拒之于视听之外,避免危害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例如通过部署网站过滤策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在校生浏览色情、暴力等网站,通过部署应用控制策略,在学习时间内防止在校生使用与教学无关的网络;另一手抓“疏”。所谓“疏”,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喜欢浏览互联网的特点,开展一些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活动。

2.2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门的网络德育课程

网络心理健康的定义是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网上网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即使网络离线时,身体不存在明显的不适应现象。为了帮助在校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通常情况下需要开设网络心理康教育课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在校生正确使用网络,避免过度沉迷于网络。现代社会网络的利用率远高于大多数其它的媒体,如书籍、报刊、杂志甚至电视,网络上面宣传的文化和观念对未成年人的人格发育起着巨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倾向性问题已经在未成年人中普遍存在,这些需要我们提高重视,例如:在对自我价值进行定位,以及个性发展取向方面,对于在校生来说,通常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会表现出明显的个人本位化倾向;在人生价值取向方面,多元化、功利化的倾向已经或多或少地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实用,讲求回报逐渐在学生身上更加明显,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忽视,在思想政治观念上依然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甚至是道德上知行脱节等现象。通过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主体意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帮助在校生正确选择价值观,并促使其在网络社会中的迁移。

2.3规范网络行为,实施网络行为的自律教育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的形成最终是要落实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上的,他们通过自身的行为创造并实践着网络道德规范。虽然人人都会上网,但并非人人都懂得如何上网。网络是一个共享的大平台,如何合理地利用网络上的资源,如何遵守网络礼仪,并不是天生就会的,也不是计算机课程可以教会的。教师应在教学的实践中随时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教学生学习使用网络就像教学生做人一样。不抄袭,不非法复制和删除,不过分占用网络带宽,不随意泄露自已和他人的隐私,不访问色情网站,不传播不健康的信息,不做“黑客”,不利用互联网从事非法活动等,做到洁身自律。

3利用网络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对策

网络的迅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产生了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问题,同时也为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其内涵创造了机遇,提供了若干对策:

①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园局域网,以及学校信息化平台,在学校网络信息平台上,定期国内外时事政治方面的信息,帮助在校生消除思想方面的负面影响,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②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课堂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进一步使德育课更加生动,充分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通过事例的讲解,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了解网络道德责任。

③将中国教育网系统纳入到职校校园网络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与中职学校局域网和高等教育网络进行对接,使中职学生能够更多地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互动交流。

④开展网上读书竞赛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大量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⑤传承中国优秀伦理道德,挖掘中国传统道德的现实价值,选取古代圣贤的伦理、格言等,通过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作者:骆芳单位:柳州市交通学校

第五篇:素质与校园文化建设

一、教工党员素质对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教工党员素质有助于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21世纪是一个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时代。过去,产业革命时代需要的单一的技术型、操作型的人才必将被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所取代,这就从根本上对我们的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必然会赋予师生关系新的内涵。传统的权威型、严师型的师生关系所生发出来的崇拜心理,已然成为阻碍学生创新意识和未来学习与生存的桎梏,不利于现代人才的培养。因此,时代呼唤着一种能适应发展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教工党员提出的最为基本的要求。教工党员其教师的身份决定了其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他们自身的行为则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工党员,需要积极的创造出促进师生交往的情感氛围与机会。在校内墙壁、橱窗进行和谐教育宣传,在教职工之间努力形成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学生之间,教师积极引导营造一个和睦相处、情感交流、互助友爱的和谐环境。在整个学校内,让人人都能感到温馨与快乐,这样的环境与氛围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工党员的素质是由多个方面构成的,其中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和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教工党员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育离不开教师,而教工党员应该成为学科的领头人,带领本学科的教师积极的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积极解决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其自身的素质也可以对广大的教师产生影响。教师的素质也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会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更加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学习。拥有良好的素质,可以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示范,让学生更加全面的学习。同时还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高昂,愉快的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自身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体现,对教学环境进行优化,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提升,为自己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教工党员素质,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一)构建展示平台,让教工党员能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其职业自信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打造出先进典型,让教工党员在日常工作中的点滴成长与进步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要积极关注教工党员的思维、行动中的闪光点,进行合理的梳理和提升,将其成功案例进行积极的宣传,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的同时发挥出示范作用。积极通过评优课、观摩课、教研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对每一个教工党员的创新与进步进行展示,帮助教工党员展示自身素质,让教师们能够发现身边的榜样,主动的在工作中向那些榜样学习。

(二)营造优良的校风与教风

良好的校风是学校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可以激励教工党员为人师表、辛勤育人。为此,学校需要对自身的优良传统进行认真总结与提炼,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载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营造出一个团结和谐、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校风。教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教风也是一个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风好,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可信度。作为学校自身来说,无论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学校与学生的发展,都需要倡导严谨治教、敬业爱生的教风。同时要激励教工党员纳入到学习者的行列之中,让教工党员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既有教的义务,又有自我学习的责任,要鼓励教工党员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相互协作的教风。

(三)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机制,实现党群互动

学校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党群互动机制,让每一位教工党员都发挥出模范带动作用,教工党员需要主动与其他教师联系,一起进行专业成长的“高原效应”分析,找到突破口,一起进行提高。要积极构建党员业务骨干展示平台,通过骨干教师展示等多种活动,让教师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去进行观摩、反思,在教学的第一线,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环节,实现所有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时,还可以通过为骨干教师印刷成长专辑、召开教学特色展示会等形式,对骨干教师的专业经验进行整理,为其他的教师提供参考的模板。让教工党员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在政治上做出表率,在专业上提供示范。

(四)完善对教工党员的管理制度

学校需要对教工党员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要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唤醒教工党员的忧患意识,激发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内在动力,学校还需要将综合素质作为教工党员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的力度,同时还需要对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让教工党员能够不断的去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还需要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到教学改革中去,加强管理,促使教工党员主动的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此,学校在建立制度、规范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为教工党员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通过合理的激励、奖励机制,对那些表现优秀的教工党员进行鼓励。

三、结语

教工党员无论是在教学工作还是日常的生活中都应该发挥出先锋示范作用。这就要求教工党员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从当前高校情况看,多数教工党员能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中发挥模范作用。但是,也有少数人工作精力投入不够,不安心教师工作,对事业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政治观念淡漠,对新时期育人重要性认识不足,只管传授专业技术知识,不注重育人工作。这些情况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形象,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教工党员需要通过自身素质来积极的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发挥出先锋示范作用。

作者:季贵斌荆明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第六篇:和谐向上校园文化的构建

一、构建高校和谐向上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高校和谐向上校园文化是党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

(二)构建高校和谐向上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属性。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性任务,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别需要高校教育者认真践行这一工作任务,需要高校青年积极成为这一价值体系的学习者、拥护者和践行者。青年大学生应该秉承怎样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不仅是其个人和家庭的事,更关系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着中国梦和国家的前途命脉。科学构建和谐向上校园文化,就要努力营造学习、宣传、践行社会主义和谐向上文化的氛围,为广大青年大学生努力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创造有利环境。

(三)构建高校和谐向上文化是和谐向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高校和谐向上文化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总目标在教育领域的反映,要求高校各个主体和发展要素之间达到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形成异彩纷呈、多元一体的和谐向上文化。和谐向上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同时也是其有效途径。青年学生是高校校园的活动主体,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参与者和传递者,因此,构建和谐向上校园文化即成为社会主义和谐向上校园的应有之义。构建高校和谐向上文化,可以为青年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为打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提供有力助推,为各个主体的交流搭建平台,为营造整洁优美、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创造积极条件,做到以蓬勃向上的大学精神激励人,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教育人,以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从而为大力推进和谐向上文化建设提供动力。

二、构建高校和谐向上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构建高校和谐向上校园文化实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归属,支配和影响着其它价值观的作用和方向。我们所要建设的高校和谐向上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导。科学的高校和谐向上文化,是异彩纷呈、百花争艳的多元性文化,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之能统领多样的文化现象和具体诉求。离开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大青年就很可能在错综复杂的外界社会中迷失自己。因此,科学的高校和谐向上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发展成为科学的社会主义高校文化。

(二)构建高校和谐向上校园文化是主流思潮引领校园文化。

高校是不同文化和价值取向碰撞、整合的系统,是社会各类思想和观念交流融合的舞台,存在着复杂的思想倾向和文化选择,主流思想与非主流思想,先进观念与后进观念林林总总,这种社会存在客观地要求高校中必须有能整合各种思潮观念的文化主旋律。在此情况下,科学的高校和谐向上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建设独立的校园文化,而是必须以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积极引导校园中存在的不同形式的思想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价值观相适应,在抵制和防范各种错误腐朽思想的前提下尊重不同青年的差异,包容其差异性,尽最大可能凝聚不同群体青年的思想价值共识,促成他们追求共同的理想信念、人生追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三)构建高校和谐向上校园文化服务于“中国梦”、“教育梦”。

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把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定义为“中国梦”。而要实现“中国梦”,显然离不开教育的推动。没有众多人才的培育,“中国梦”的实现就会失去智力资源的强力支撑。教育部长袁贵仁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四个词阐述“教育梦”。教育梦实质就是要营造公平的素质教育之梦,它是全中国人的梦,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只有公平的教育才能造就公平的社会,只有受到公平教育的一代才能成为自信的一代,心灵完美的一代。科学构建高校和谐向上文化,是服务于“中国梦”、“教育梦”的重要举措。

三、构建高校和谐向上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其方向。

坚持不懈地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团员、教育人民,是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科学构建高校和谐向上文化的政治保障。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始终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随着时代、世界、科学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坚持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效地为青年服务,吸引、培育、塑造青年,才能使他们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区分形式多样的思想观念中的正确观点和主流观点,使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辨清本质。

(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其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维护国家统一、鼓舞民族团结、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柱,是中国人民不断创新的力量源泉。在当今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科学构建高校和谐向上文化,更需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青年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下,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方向,从而不断增强对国家、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尤其要加强改革开放成果宣传教育,使青年学生了解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所取得的成果,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壮丽人生篇章。

(三)“八荣八耻”为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其道德基础。

提出的“八荣八耻”内涵深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方向,对于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八荣八耻”为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们的道德建设树立了新标杆,为建设和谐校园提出了新要求,是高校青年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科学构建高校和谐向上文化的道德基础。科学构建高校和谐向上文化,必须以“八荣八耻”为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本道德要求和道德基础。

四、构建高校和谐向上校园文化的实践路径

(一)以青年为根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

科学构建高校和谐向上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在统一的整体。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年学生的思想共识,需要深入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探索其有效性,而校园文化特别是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具有贴近青年实际、富有青年气息、反映青年需求的特点,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实际工作中,要将构建和谐向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始终坚持以青年为本,全心全意为青年做好服务和引导,站在青年角度思考问题,采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平等交流,以感召青年,引领青年。在此基础上,要注重统筹发展,全面协调,尽最大努力覆盖青年学生,真正落实构建和谐向上文化的实处。

(二)开展主题教育,表彰先进,激励后进。

构建和谐向上文化要提高宣传力度和加大感知层面。青年学生作为这一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践行者,是推行这一举措的强有力群体。青年的认知层次具有差异性,行为举动具有差别性,因此,要善于发现青年学生中的先进个体和群体,并给予认可表彰。一方面是对先进者的有效和有力鼓励,另一方面对后进者也有内省功效,充分激发个人的荣誉观念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见贤思齐。加大关键部分的品质建设,提高思想政治保障,对于推进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和谐向上文化建设和吸纳全民全社会积极参与和谐向上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推广志愿服务,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志愿服务是青年学生感知世界、了解社会的途径,是磨练性格、锤炼意志、升华心灵的实践,是青年学生实现内外兼修、全面发展的舞台和训练场。高校应充分运用一切可能运用的机遇,将各类志愿服务作为青年学生传承文明、回报社会、展示风采的舞台,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促进他们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品德发展,促进他们团结合作、身心和谐的能力培养,促进他们文明修身、健康生活的意识树立。同时,应大力建设和谐向上的青年行为文化,为科学构建高校和谐向上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强理想信念,锤炼品格,艰苦奋斗。

青年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广大青年不仅要确立牢固的人生信念,还要具备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精神。青年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品格,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行为、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同时,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要开拓进取、敢闯敢干,坚定理想信念,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丰富精神生活,创造环境,营造气氛。

让青年学生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科学构建高校和谐向上文化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创造作用,提高校园文化产品质量,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坚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根据实际情况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青年学生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全面开展“读书月”和“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优秀笔记”展示会。高校要结合实际,净化网络环境,为丰富精神生活提供条件,创造有力环境。

(六)支持理论社团,加强实践,注重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最基本的校园组织形式,往往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倾向所维系的,是和谐向上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加之理论性学生社团在理论学习、研究上能得到知识的提升和实践的体会,高校学生理论社团在培养大学生理性参政素养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以及增强高校理论社团培养当代大学生理性参政素养实效性日益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大学生理性参政是政治参与的重要构成部分。支持高校学生理论社团发展,培养大学生理性参政素养,有利于丰富我国民主政治参与,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组织研究高校学生理论社团作用,探求利用高校理论社团培养大学生理性参政素养,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对国家民主政治生活的了解,激发大学生的参与主体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在构建和谐向上的文化过程中,为国家长远发展培育人才。因此应得到更为有力的支持。

(七)创新工作方式,转变观念,着重服务。

曾经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学构建高校和谐向上文化过程中,要自觉创新工作方式。要主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活动主页、微博、飞信等现代媒体,传播高质量视频、音频、图片;要从过去辅导老师主动,学生被动转化为老师和学生良性互动;要转变工作思路,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倡导求真务实之风,把工作落到实处。要转变工作观念,创新服务,从管理转变到服务,真正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良好环境和前沿观念,把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王晶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第七篇: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

一、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职业素养提高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职业精神

高校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纽带,在高职高专学校,学生们即将结束集中获取知识储备时期,迈向职场。面对社会整体就业压力大、大学毕业生数量多等现实状况,我们的教育在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突出技能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锻造。能否引领学生在校期间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融合职业特点的校园活动中来,通过活动激发职业情感、敬业精神、正确价值观等职业精神,缩短职场适应期,少走弯路,实现零距离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在多年的学生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中,我们发现,职业技能本身也有软硬之分。老师教、学生学,带给学生的是理论知识的获取、技能水平的提高,是硬实力的积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科技文化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则是促进学生提高组织策划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而全面提升职业能力的软实力建设。

二、高职高专校园文化活动创新路径探讨

(一)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分析高职高专学生特点,一方面其职业目标比较清晰,即毕业后基本结合所掌握的技能从事相关行业,较本科院校学生则更偏实践型,因此学生思维比较发散,对校园文化活动渴求度较高;另一方面,学生的组织性和主动性较差,学生们个性比较突出,在集体活动中缺乏约束感,执行力不强,既渴望丰富生活,又常常被懒惰牵着鼻子走。因此创新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设计全过程大比重听取学生的心声,从选项到策划,从组织到实施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学校掌握大的原则和方向,这样才能更能够激发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产生,而这也恰恰是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

(二)高职高专校园文化活动要创新形式

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涵盖讲座、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爱心资助及其他各类社团活动,但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不是十分密切,学生们更多地结合自己已有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参加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针对学生们正在建立初步的职业目标这一情况,我们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更多地融合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更加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如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组织举办的秋风送爽汽车清洗月活动,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批准与支持下,该专业同学自行宣传、策划,对汽车进行清洗保养时,进一步对各品牌汽车构件、性能进行深层次了解,专业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帮助同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双提升。

(三)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融合

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必须以市场与就业为导向。当今社会,文化建设无论在各行各业都是热点问题,学校培养中尝试校园文化活动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在校园中引领同学对相应的企业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了解亦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活动的开展中引导学生接触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并对其展开思考;鼓励学生提高组织策划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从学校的角度,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延伸至校园文化建设领域,搞更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梁克非单位: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八篇: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高校所具有的文化传承职能以及我国传统文化所具备的传承性特征使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融合。而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视角来看,我国管理二0一四•五热点透视传统文化也有必要利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平台来实现自身更好的传播与发展,换而言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载体,通过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处在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中的教职工以及学生才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作出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体会,并让他们在受到传统文化感染与熏陶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内化成为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心理品质。由此可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让高校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进行充分挖掘,并通过和现代生活的结合来对高校教职工以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体会做出正确的引导。在西方文化及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产生深刻影响以及冲击的今天,更有必要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载体来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这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以及德育教育工作具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高校物质文化建设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包括高校环境建设和设施建设两个方面。在环境建设方面,应当认识到校园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对高校教职工以及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校园环境建设实践中,首先应当对高校的自然环境进行优化。对于新建高校而言,校址的选取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而言,风景优美的地方是高校最为理想的选择。但是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重新选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这些高校应当重视对自身布局以及规划的优化,在确保布局和规划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的基础上让校园体现出科技型以及人文性,从而实现环境、建筑与人的统一,体现出“天人合一”与“远市而不喧,林深而宽敞”的意境;其次有必要重视高校环境的美化与绿化,让高校环境能够实现公园化与园林化,从而使高校充满活力与生机并发挥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在设施建设方面,要重视体现出高校设施的人文性,即将高校设施的实用性作为前提,并最大化的实现高校设施对教职工以及学生审美需求的满足。以图书馆建设为例,图书馆的建设首先要确保图书馆职能的发挥,其次才需要追求外观设计。

(二)高校制度文化建设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高校制度文化是推动高校发展目标以及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在拥有良好的物质文化基础上,高校需要具备科学的制度文化,从而强化高校的纪律与管理。在高校制度文化的建设中,首先要重视以人为本理念在规章制度设计与施行中的融入。这要求高校能够在规章制度的建设中尊重师生的意愿以及发展需求,并能够对师生的合法权利以及学校的利益和秩序发挥出维护作用,同时要与教育发展规律相符。另外,制度文化的建设应当重视引导而不是管制,这要求高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用具有人格化的规章制度来凝聚和激励师生并对师生在学习、教学以及科研中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能动性进行调动。而规章制度本身也应当做到目标清晰、内容明确、容易被理解与接收并且实施起来方便简洁,从而体现出规章制度的人性化与科学化;其次,高校制度文化的建设要以高校特点和学生实际为依据。高校制度文化的建设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根据市场需求和时代要求的变化对高校制度作出创新。同时高校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渗透,从而在提高师生道德水准和思想意识水平的基础上将制度内化为高校师生的自觉行为。

(三)高校精神文化建设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校风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三个方面。其中办学理念是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和时展而形成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办学理念形成的过程中,高校要重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在办学理念中的重要地位。这需要高校对自身的历史使命做出充分认知,在结合高校特点以及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贯穿于高校发展的各个阶段。由于办学理念对高校实践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就必须在理念上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作出肯定,从而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在校风建设方面,事实上当前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校风建设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这主要体现为高校校风建设中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创新、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等许多优秀思想的弘扬,这些思想的弘扬对于激发高校师生发奋进取的精神以及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发挥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校风建设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应当继续坚持,从而发挥出我国传统文化在开启师生智慧、净化师生心灵方面的作用;在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方面,我国高校不仅要体现出社会主义发展对高校所突出的要求,同时要重视对传统价值观的弘扬,如诚实守信、勤奋踏实、爱党爱国等,这些核心价值观思想的形成可以利用校训体现出来,所以在校训的确定中,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来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体现和发扬。

作者:裴斐单位: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