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校园文化管理建设论文(共10篇)范文

校园文化管理建设论文(共10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校园文化管理建设论文(共10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校园文化管理建设论文(共10篇)

第一篇:大学校园文化素质拓展建设

1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按学科设置的课堂教育及实践教育,基本传授的是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技术操作能力,对职业修养或职业道德方面涉及较少,即使有所涉及也是从理论方面进行灌输,更谈不上职业人格的塑造和培养,非课堂的校园活动或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可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某一职业的操守,特别是由学生自己组织的一些社团活动可使学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组织和参与某一项活动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目前,部分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在校企主题活动、校企文化合作、创业实践等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可以直接与企业人接触或自己扮演企业人的角色,潜移默化中学生可感知相关企业的运作规则及职业素养的内涵,为进入职场后职业素养的进一步锻造奠定了基础。

2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通过通识课程的开设来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但往往流于形式,必修和选修的通识课程成了学生应对学业要求修满学分的一种手段,公选课所承担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公选课的收效并不明显。校园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教育意义上理解校园文化,应该是广义的校园文化,即学校物质和精神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校园中的一切都在以不同方式影响着青年学生,培塑学生的精神面貌。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人文素质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无疑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同校园特色的结合,从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维度筹划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可积聚校园的人文精神,拓宽学生人文知识的接收渠道,形成校园文化特色,月积年累可凝炼校园文化精髓。

3身心素质的培养

健康的身心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和保障,不具备强有力的身心素质很难应对学业压力。我国学校早期的传统教育课程体系一直注重的是知识积累和一般技能的传授,而对身心素质的培养和拓展有所忽略,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身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学校的课程设计中也有所加强,但一般教育只能传授给学生身心素质的普遍常识,身心的锻炼更多的要靠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形式多样,内涵广博,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促进、导向、约束、规范和教育的作用,其中各种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对学生的身心锻造作用较为明显,并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调整身心状态,增强心理和身体素质。当前,大学里的体育节、文化艺术节等专题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内容的设计方面可着重突出学生身心素质的拓展,并可积极引导学生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寓身心锻造于各类文化活动之中,事半功倍。

4道德素质的培养

和谐社会的建设对德育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其德育实效,培养“有道德的人”,进而实现高校价值追求的核心和关键,也是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实施方法上多注重说理教育、情感感化、比较鉴别、典型示范、自我修养、管理教育、批评和自我批评、预防教育等等,虽然这些传统方法曾经取得过一定的成效,但往往给人以严厉教化和硬性灌输的感觉,而忽略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客观性、有效性和变动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思想道德教育的着眼点已由过去的批评教育、改造思想转向调动和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这是一个根本转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从感性教育手段出发,结合理性教育,掌握心理暗示、注重有效性,要以实践的方法和自我教育方法为主,激励和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其道德内化的主动性,寓教于乐。

5审美素质的培养

具备一定的审美素质可提高人们生存、享受与发展人生的质量,审美观会影响人生情趣乃至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生境界,是校园文化的又一功效。审美素养是长期艺术实践和文化环境熏陶而炼就的,校园的各类文化活动都渗透着校园的精神文化,让校园文化建设始终遵循美的规律,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一代新式的文化人,去创造崭新的未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方向。校园文化建设与审美教育无论从内涵与特点上看,还是从内容与任务上看,都具有了相似和相通之处。两者的教育对象都是学生,教育内容都要运用美的事物,教育形式都具有潜在性、非强制性、动情性、愉悦性等特征,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美的人。校园文化建设与审美教育联系紧密,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体现审美教育的走向。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重视校园环境的美化,校园环境要优美、宽敞,努力做到绿化、净化、美化,达到整洁、典雅、优美,其中校园建筑就是校园环境建设重要一环。其次,校园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要以能够达到各种教育发展为目的,运用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种艺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塑造学生的心灵,陶冶情趣,丰富精神生活,发展艺术才能,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格和志趣的新人。

6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素质拓展为抓手建设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更加明确,可兼顾校园文化长远发展和现实功效。21世纪是信息的社会,是网络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作为教育,如何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何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值得每个人深思。有教育家曾把人类教育分成三个阶梯:第一阶梯是传授知识,第二阶梯是培养创造力,第三阶梯是在艺术化的氛围中,在审美情景中来传授知识和培养创造能力。在知识经济为时代潮流的信息社会,只有第三阶梯“在艺术化的氛围中,在审美的情景中来传授知识和培养创造能力”才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要创造艺术化的氛围和审美的环境就必须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以素质拓展为目标建设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

作者:刘国阳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第二篇:高职校园文化的变迁

一、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的特点

高职校园文化是社会经济转型的产物,当中国社会转型之下的高职校园文化与新媒介技术发展相遇时,高职校园文化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

(一)便捷性与即时性

网络这一新媒介的出现给高职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们对自己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可以随意去评价和表达,这使得新媒介环境下的高职校园文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旧媒介环境下(电视、广告、电话、报纸、广播等)的高职校园文化。旧媒介环境下,高职大学生表达自己意愿的主渠道较少,即便有机会在主渠道去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也是在传统社会舆论允许的、可接受的价值观范围内去表达自己的见解,高职大学生真实的想法难以在旧媒介传统价值观范围内充分表达,在这个意义上,新媒介的便捷性给高职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与方便,新媒介环境下的高职校园文化的表达方式具有便捷性与即时性的特点。

(二)多样性与丰富性

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的传播突破了旧媒介环境下的时空限制,校园文化的传播速度加快,高职校园文化生活的内容较之旧媒介环境下出现了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特点。例如:高职大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在校园网上点击下载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学术报告视频进行专业学习,或者通过网络完成远程教育的课程学习等等。

(三)开放交流性、互动性和平等性

新媒介的出现为高职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校园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登录校外网站,同时,校外网民也可以进入校园网获取相关的校园信息,这有利于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实现双向交流。同时,新媒介环境下高职大学生在微博这个公开的媒介平台可以发表自己对校园生活的真实看法,其中包括对老师的专业教学、学校的管理、基础建设服务等等。校方可以通过阅读微博上的信息来了解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为高职师生进行网络互动提供依据,新媒介环境下校园师生关系呈现出平等性特征。

(四)行业性与实用性

“高职院校依托行业、企业生存和发展。”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职教育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行业特色浓,以实用为主,除了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教学基地、聘请企业带教师傅担任行业导师之外,还借助新媒介,将实践教学与网络多媒体有机融合,建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专业仿真实训软件系统,新媒介仿真教学资源的出现丰富了高职师生的教学活动,同时,高职院校还针对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更新媒介教学资源库,与时俱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行业和企业的要求,因此,作为高职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文化在新媒介环境下具有行业色彩浓、实用性强的特点。

(五)去中心化、去组织化与分层性

在多元和异质的时代,在新媒介这个公共空间里受众可以随意表达自己,没有什么人可以给你作主,没有什么人是完全正确的,大家可以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校园生活随意点评,发泄不满。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新浪、搜狐注册的高职校园官方微博这个空间里充满了个性十足的言论和批判。少数高职大学生对校园主流文化活动采取一种抵触的态度,觉得那是庸俗、作秀,他们心目中有当老大的情节,他们看不起校园主流文化,他们在网络上发起的校园边缘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呈现出一种分庭抗礼的局面,这使得新媒介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出现了一种去中心化与去组织化的趋势。同时,网络校园边缘文化的出现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出现了断层,使得新媒介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出现了分层性的特点。为此,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必须耐心地与之进行对话和交流,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六)动态继承性、时代性与趋同性

自新媒介出现以来,新媒介逐渐取代旧媒介成为高职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意义上的旧媒介环境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开始向新媒介环境下的高职校园文化过渡,这使得高职校园文化呈现一种动态继承性特征。新媒介的便捷性、丰富性与共享性能够让高职大学生享受到校园以外的最新网络文化资源和社会主流文化,能让高职大学生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节拍,这使得新媒介环境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具有时代性和趋同性的特点。

二、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的变化规律

(一)由盲目复制本科院校的纯学理性的校园文化模式开始向工学结合的校园文化模式转变

高职教育经过近20年的迅猛发展,因其鲜明的办学特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然而,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大多数高职院校将主要精力放在硬件建设方面,如招生、就业、教学、科研、校区建设等方面,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组织学生搞一些社团活动,盲目模仿、复制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模式,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学院整体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来实施操作。加之高职教育学制短,重技能轻人文,个别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严重脱节,人才培养素质不高,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一些有远见的高职院校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组织骨干教师去国内知名高职院校参观学习;增加师资培训力度,组织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去国外进行业务培训;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聘请企业知名专家担任学生的专业导师,重新开始思考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技能大赛,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技能大赛,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更多的平台。在这个前提下,高职“工学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趋势开始凸显。同时,一些高职院校能紧跟时代潮流利用新媒介加强师资人才队伍数据库平台建设,利用超链接与国内同行进行资源共享与交流。

(二)注重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衔接,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职教育者对文化软实力对育人重要性认识的深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开始由过去追逐校区扩建、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就业等急功近利型的硬件建设向校园文化软实力设转型。鉴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许多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始融入企业文化元素,注重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衔接,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表现在:

(1)培养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例如,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宣讲,向学生介绍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携手企业,在校园内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通过比赛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同时,还组织学生去知名企业参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

(2)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素质。

(3)实现高职课程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为了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高职院校充分利用新媒介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共享信息与资源,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衔接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目标、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三)高职校园文化的参与者由过去的被动建设校园文化向积极主动建设校园文化转变

在新媒介出现之前,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由校团委、学生会等社团组织进行,校园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旧媒介的形式进行,教师和学生被动地接受校园文化教育,校园文化的组织者与受教育者没有直接沟通交流、面对面的平台,校园文化的组织者获取校园文化反馈信息的渠道比较少。新媒介出现之后,尤其是校园微博、微信的出现,使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在新媒介这个交流平台上,大家通过传播校园信息构建一种具有新媒介特色的校园网络关系。在此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享有的自由度、民主参与程度较之以前高,由过去的被动建设校园文化向主动建设校园文化转变。同时,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实践教学,以新媒介为平台,积极开展微公益大赛,将高职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从校内渗透到校外,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超越了时空限制,在更宽广的社会领域发挥正能量的作用。

(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

旧媒介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手段单一。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依托校报、广播、宣传栏和文艺晚会等形式进行,这些传统形式的组织策划难度较大,教育覆盖面有限,高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不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给人的感觉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乏味,不能从精神文化领域引领高职师生思想导向教育,传统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和方式上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新媒介的出现刚好填补了这一空档。高职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赋予校园文化新的活力,纵观当下高职院校各类文体活动、专业技能大赛、毕业生招聘会都离不开新媒介的参与。在新媒介这一平台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相对早期而言更加丰满。

三、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变迁的原因

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及变化规律,这些变化趋势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因为“社会在进步,人类的智慧在不断增长,文化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必将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因此,探索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变迁的原因,对于我们更好地研究高职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将起到指导作用。

(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邓小平的名言深刻道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手机、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介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必备的通讯工具,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职大学生将新媒介运用到校园文化生活中,使自己的校园生活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也改变着传统的校园文化模式。

(二)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

受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商品社会中的逐利意识、个性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开始向校园渗透,这些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在行为上开始影响当下的高职大学生,新媒介时代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受经济体制转型影响的趋势愈发显现。

(三)思想观念的转变

新媒介环境下高职大学生每天每时每刻都以网络等新媒介为平台接触外面的新事物,他们的思想观念受外界环境影响大,高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由过去传统的平面思维开始向立体思维转变,他们思想开放、活跃,这些因素促使高职校园文化在新媒介环境下发生了变化。综上,高职校园文化是在继承中不断革新的产物,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经济转型催生的结果,它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新媒介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的变迁,无论在变化的速度上还是在变化的内容上都深刻反映了电子e时代高职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只有顺应时展的潮流,准确掌握高职大学生在新媒介环境下思想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做好高职大学生的德育工作。

作者:胡纯华单位: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第三篇:校园文化建设价值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档案核心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档案为丰富的应用载体,其类别众多,涵盖海量信息资源。可通过多类途径参与到高校文化建设工作中,例如,学校组织开展历届活动形成的方案资料,记载着高校的演变以及发展进程;各类书籍显现出学校优秀人才逐步成长、艰苦奋进的整体过程;领导讲话录音、名人题词等揭示了学校丰富多彩的文化;专家专著、各类学术论文、研究成果以及研发专利等映射出学校发展创新的感染力;各类证书、奖杯则反映出学校发展办学的取得的丰硕成果。档案馆通过组织展览与陈列活动、观看影片等,则可令大量的科学知识、丰富信息以及人文精神吸引并感染学生,启迪他们艰苦奋斗、积极上进,令档案信息进入学生脑海中,符合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核心需求,并可激发档案资料的育人功能。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档案价值

(一)继承传统,发扬先进文化

文化传承以及创新发展为当前高校的核心职能。要想提升大众文明素质,强化文化软实力,需要高校进行传承教育,主动承担传承文化的工作职责,利用优秀文化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高校档案信息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包括录音、手迹、各类实物、图片资料等,可显现优秀人才持续奋进的阶段与过程,进而激励学生形成远大的志向,并刻苦积极地进行学习,不断的奋进,将个人价值同国家需求密切联系在一起,将自身理想同脚踏实地的发展密切联系。通过传统优良品质的传承,可进一步发扬先进文化,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可启迪学生思想,令其内心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净化,进而实现育人管理目标。

(二)发挥参与价值,开创和谐校园,完善育人管理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可显现出学校丰富的文化底蕴,映射出历史渊源与具体的精神面貌。为学校办学风气、学风建设以及校园文化的具体外部展现。高校档案在创建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中突显了特殊作用。档案资料为高校教师以及学生在教学工作、科研管理等丰富办学活动之中逐步构成的具有丰富价值与作用的原始记录。档案独特属性便在于原始记录,具体包括记录的具体内容、方式手段以及媒介载体等。档案记录包含的知识内容以及物质体紧密不可分割。进而进一步令档案具备了储存知识的能力。倘若不存贮档案,便丧失了连续整体记录并逐步累积文化的有效媒介。倘若将高校档案馆看作是一口井,那么其存储管理的档案便是井中之水,可源源不断的服务与应用。高校良好的应用档案,可令档案柜之中的纸质材料、存储在数据库中的电子档案信息全面的活起来,存在于学校的各个角落之中,并给予学校之中的一草一木、各类物景以生命。由建筑、各个景点的创造、标语指示、布置安排路标、设计处理的创意,直至办公环境场景的设置,随处可见学校具体的发展过程以及人文精神。倘若脱离了高校档案,便无法存储历史文化,校园文化将会成为无源之水,变为无本之木。例如,某高校对于主体建筑、学校道路的命名以及学校精神的凝练上,便有效体现了档案资料的参与应用价值。基于高校数次搬迁发展的办学进程进行校园道路的命名,同时参考校风制定校园主要建筑的名称。进而可令全校师生更加全面的明确学校办学发展历史,形成责任意识,把握时代使命感,进而优化育人管理环境。

(三)显现教育价值,提升学校精神

档案教育价值主要为,档案属于一类人类实践活动中构成的社会存贮精神文化,利用传播以及扩充,对当前以及未来的人们发挥影响作用。学校档案馆不但为管理档案的机构并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场所,还是学校开展文化教育的核心基地。发挥了档案的核心教育功能。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最为便捷直接的手段方式便是应用丰富多样的馆藏以及档案文化核心资源,开展丰富的展览会,创建校史馆,编辑专题文献资料以及纪录片,应用档案作为直接或是辅助的材料提升各层面技术水平。高校组建校史馆可集中全面的映射出具体的办学成果,建设人才工作的内容,为展现反映学校精神面貌的丰富生动的名片。为全面推动学校文化建设,高校可充分应用档案,整合学校外部与内部的各类资源创建教育博物馆,开设不同的展厅。例如,教育发展史、办学成果展示厅、纪念展厅,艺术展厅等。可利用制作展板、呈现展品等方式,展现教育史、取得的成果。通过丰富的文字描述、生动照片丰富展板内容。实物展品可吸纳校友优秀的著作以及出版书籍,学校起初建设时期的学生证、课桌椅,教师备课教案,各个阶段学校应用印章、毕业证书、校徽以及证件等。该类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制作展板以及大量的实物,全面揭示出高校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举办组织校史展览工作中,还可对学生开展爱国、以校为家的培养教育。透过展出的实物,可辅助教职工清晰的掌握学校历史,认清成就,进而提升他们的荣誉感,强化师生的向心力、凝聚力,发展学校精神,塑造核心价值。

(四)呈现文化内涵,发挥传播价值

高校人才济济,档案资料汇集了其教学管理工作、科学研究的较多成果,并积淀了学校独有的传统特色以及校园文化。这些均为学校宝贵的财富以及资产。为此应进一步强化档案编辑研究,通过文字将学校特色文化以及精神财富有效的传承下去。高校档案馆应对档案进行有效的编研,对信息内容、特色文化进行有效筛选,全面综合、整理归纳与有效提炼,令丰富的档案资源全面挖掘出来,有效利用起来。有针对性的逐步将存储档案制作成为具有一定专题性的优秀成果,呈现给学校师生,借助公布文献全面激发档案内在传播价值。

三、结语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档案发挥了有效的传播价值、传承发扬价值、教育价值、参与价值。我们只有充分的把握这些内涵价值,有效的呈现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精神,开创和谐校园、完善育人管理环境,发扬先进文化,打造良好的档案工作模式,提供人性化服务,方能真正凸显高校档案的内在作用,令其问学校文化建设、持久的健康发展作出必要贡献。

作者:涂晓英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

一、高校校园文化及学生管理工作概述

(一)高校校园文化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中包括高校的教学以及一切校园活动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行为方式。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不仅仅包括物质领域所囊括的教学娱乐场馆、教学设备,而且还包括意识形态领域所囊括的校园精神、人文传统、行为规范以及价值取向等等。高校文化建设适宜以校风建设为引导,以学风建设为推动力,以教风建设为保障,从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促进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进而和谐推动师生关系的发展。高校当中的每一个育人环节均少不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内容以及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而且校园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适应大学生们的心理以及生理特点,甚至是行为方式,它能够对高校的管理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概述

学生管理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全面管理学生们入学到毕业的整个阶段,规范学生们在此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行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校园秩序的维护、学籍管理、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其中校园秩序指的是班级管理、宿舍管理以及校园的环境卫生、学生的行为规范;学籍管理指的是学生入学、注册以及各种课程的考核等方面的管理;而课外活动不仅仅包括学生们的社团活动,还包括文娱体育、社会活动以及勤工助学。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例如学生们的就业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等已然成为了现如今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唯一对象便是学生,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以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如果离开学生这一主体都将毫无意义。除此之外,校园文化建设以及高校管理工作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便是育人,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而且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来说本身就属于校园文化建设范畴,而且还是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为了能够形成全方位育人以及全过程育人的整体环节,为了创造出更加良好的校园氛围,则更加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以及群体意识,它具有潜在的渗透性,能够通过特定的人文环境,使得身在其中的学生们能够得到熏陶、渗透,进而得到升华,它能够将一定的传统作风以及学术气息转化为环境,使得身在其中的人们能够实现统一的观念追求,达到共同的价值标准以及行为规范,使其能够不断的作用于校园文化主题,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在此基础上,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不仅相互独立,而且相互渗透,不仅能够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补充与延伸,而且还是校园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管理工作

(一)营造精神文化氛围,达到科学管理

为了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则必须拥有全员共建的思想,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教学以及管理体系当中,从而实现科学的校园管理。第一,应该在课堂教学以及一切校园文化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且纳入正确的政治理论以及思想方面的内容,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加强对教师以及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进一步加强文化传统教育,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责任心与自信心,全方位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应该重视课外活动的影响力,根据高校建设的总体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用高雅的文化意识,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们的艺术品位。高校管理工作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并依此作为载体,尽可能的满足不同个性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此外,由于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趣味性以及娱乐性,因此,应该注重将学生管理工作融汇在各种活动之中,通过诙谐的课外活动,加强学生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务的精神,发挥学生们在校园生活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及意识。由此可见,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能够达到科学的校园管理。

(二)营造环境文化氛围,达到文明管理

环境文化不仅包括校园的物质文化,而且还包括知识文化以及舆论文化。其中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能够为师生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环境,能够全方位的反映学校的物质文化风貌。知识文化环境主要指的是学术水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经验等方面的情况以及条件,是衡量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校园文化建设好坏的一个主要方面,能够直接关系到学校育人的质量以及管理工作的成效。舆论环境主要是以正确的理论为导向,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校园风范和精神,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营造制度文化氛围,达到依法管理

大学活动作为一种校园集体性的生活,必须以一定的制度规范进行约束,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仅能够反映校园文化的规范性,而且是加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保证。在管理工作当中应该以本校的实际为出发点,从而完善学生的管理条例,使得校园文化更加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因此应该积极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对于违纪的学生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处分,不能够因人而异、感情用事。通过一定的事实证明,学校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学生进行处罚,能够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使得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的更加顺利。在管理工作中,还是应该以正面教育为主,对学生按照既定的育人目标进行正确引导,这便要求学校的管理工作者应该注意对激励机制的启动。而合理的校园制度文化氛围,是实现校园依法管理的重要保证。

四、结束语

高校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加强高校素质教育的综合实力,同时能够加强和创新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无形中促进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法和途径。在此基础上,学生管理工作的加强也可以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统一的整体,因此,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管理者应该时刻关注的问题之一。

作者:王延卿施四平单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第五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一、新媒体的具体特征

比较而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多样性、虚拟性、互动性和共享性等新的特征。

1.多样性

新媒体的多样性就是指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手机等多样方式自由方便地阅读、检索或浏览网络中多种不同载体的文献信息,而且这些存储量大、检索方便快捷、保存时间长,跨越时空限制的数字资源深受人们的喜爱。

2.虚拟性

新媒体的虚拟性,也可称为匿名性。“OntheInternet,nobodyknowsyouaredog”(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狗)。在网络中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大多都是虚拟的,他们的信息交流完全是靠虚拟的数字信号来代替的。正如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鲍德里亚说:“在网络空间里,我们不再是‘人’,而是出现在另一个人的电脑屏幕上的信息”。

3.互动性

互动性(Interactive),亦称交互性。新媒体的互动性打破了传统媒体中信息传递的单一性局限,实现了实时、双向的互动信息传递,使被动的接受成为互动的交流。

4.共享性

共享性就是新媒体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信息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开放、自由的信息平台和想象空间,它具有储存信息容量大、传输便捷、信息资源丰富和形式多样等优点,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借助新媒体独立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和信息,或者和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平台。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中,我们要抢抓机遇,回应挑战,积极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

(一)新媒体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重要机遇

1.新媒体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载体

新媒体技术可以将任何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分析整理,并以图片、文本、音频和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新媒体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传播媒介,在新媒体这片沃土上,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发展。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新媒体为其建设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形式的多变,进而大大增强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提高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渗透力。

2.新媒体延伸了高校校园文化的视野

在旧媒体时代,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大学是相对独立的,是有别于社会的“象牙塔”。在大学中,大学生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也就相应地限制住了大学的文化活动范围。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大学文化还是自成体系,并没有与社会有太多的交集,这也决定了大学文化在社会中并不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也并没有成为主流。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们即使处于校园中,也可以很便捷地与外界沟通、交流。与传统媒体相较而言,新媒体使得大学文化得以多向发展,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活动空间更加广阔,同时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蓬勃的朝气。

3.新媒体大大推进了高校校园文化向外部开放的进程

在岁月的长河中,高校在新媒体时代没有到来之前,并没有成为时代的主流、社会的主导,高校就好像“象牙塔”中独立绽放的幽兰一样,与社会相对隔离,把自己固步自封在里面,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这既是固守传统文化的表现,也是与外部联系较少的缘故所在。置身于新媒体环境下,凭借新媒体的共享性和互动性的优势,加速了校内外信息的互通交流,也加快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性发展趋势。一方面,新媒体是高校师生获取社会时事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而这也导致了校园外的思想观点、理论和价值观念对高校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高校中所发生的事件,经由新媒体的“蝴蝶效应”,使得社会大众短时间内将关注焦点聚集于此,高校校园文化走出高校,走向社会,并以其友好开放的姿态向外部社会展现着它的魅力,新媒体也成为了高校展示自我形象,从而引领社会风尚的工具。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两面性,在为高校校园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

1.高校校园文化受多元文化的冲击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表达自己立场,阐述自己思想的载体,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它总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来表达独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就是要向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让他们知道自己应当赞成什么、批判什么,不要跟大流,在现实中迷失了自我,但由于新媒体具有共享性和互动性,一些西方国家借助经济、政治的优势,借用网络大肆渲染其人文主权、民主观念和意识形态,以文化渗透为主要手段,辅之以电影大片、消费观念等来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殖民”。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新媒体为校园文化的建构提供了平台,但如果我们缺乏对于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引导,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大学生要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浪潮中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一定要做到兼收并蓄,清楚地认识到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追逐名利的危害,并通过自身加以改正,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繁荣发展。

2.新媒体的发展,使高校大学生易沉溺于网络

对于当代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生活,每天的事物都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因此,他们必须要紧抓时代脉搏、紧跟潮流,而且以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逐年下降,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相比之下,网络的虚拟性、便捷性等优点非常明显,完全符合当代高校大学生对信息需求的要求。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查阅网络新闻、浏览资料等,还可以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找到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享受着网络时代带来的便利。但是,对于一些自制力比较差的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中,导致他们渐渐地自闭,性格孤僻,不仅仅身心和学业受到了影响,而且也伤害了父母的心,使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孩子为了上网便向家里要钱,有的父母不给钱,便偷或抢,有甚者,更将毒手伸向了社会。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大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中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也使得父母伤痛欲绝。更有甚者,一些高校大学生渐渐地逃离现实世界,沉溺于网络世界中,他们不与他人交往,宅在家中,饿了就吃,没钱就向父母要,不自食其力,渐渐地成为“啃老族”,给家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3.高校校园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遭到削弱

文化是一种无形、潜在的力量,它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作用,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大学中学习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文化也反过来影响着大学生,对他们的以后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是靠高校文化的深远影响力来完成的。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携带着多样而且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有些可能就是垃圾信息,比如黄色小说、色情暴力文化等,这些文化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还占据、腐蚀着他们的心灵,使得当代大学生更容易沉溺其中,随波逐流和堕落。新媒体深刻影响着大学文化,并以其力量改变着大学文化,使得大学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遭到了削弱。

三、新媒体时代下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对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传播领域的技术革新,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等。高校作为新媒体时代下引领社会潮流的新中心,深受新媒体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会更加繁荣发展。立足新媒体时代,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就一定要不断强化对于文化工作的关注,认识新媒体的“双刃剑”作用。

(一)立足实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要推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应对负面因素的挑战,就必须立足实际,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契机,切实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根据新媒体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入手:一是从空间这一层面来说,我们要大胆走出大学这座“象牙塔”,积极面向社会,扩展视野。二是从时间这一层面上说,我们要增强积极应变能力,注重立足于长远,积极面向未来。三是从内容这一层面来说,大学文化的发展要更加丰富,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积极主动把握时代的脉搏,将大学与社会联系起来。四是从主体这一层面上来说,我们要注重互动性和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发挥大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大学生们积极建言献策,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重视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快建构数字信息化校园

今天,新媒体时代的引来,促进了人类文明达到一个高点,新媒体的技术革新和成就,早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文化作为创新的源泉,高校作为创新的平台,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开发运用中,就应该当之无愧地走在最前列。因此,大学对此应当有着清楚地认识和合理的规划,为成为当今时代文化汇聚发展的中心,大学应当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校园网络资源整合和建设工作,提高包括网络文化在内的校内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媒体条件,促进大学文化的创新发展,避免与社会相脱节,再次走进“象牙塔”中。

(三)重新树立高校校园文化核心精神,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

正因为有一代代教育者的坚守和努力,高校才能够树立起核心价值精神,才能用此来感染和改变着莘莘学子,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校园文化变得更加具有多样性,价值选择变得更加具有多元性,但大学并没有放弃它的核心精神,并没有放弃它的道德引领作用。相反而言,大学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加应当加强和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实现其对思想的引领,加强其对拜金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等不正确思想的抵制,要注重鲜明地表达出其价值取向和价值立场,重新树立高校校园文化核心精神。

(四)健全舆论监督机制,注重加强正确引导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自媒体”时代也接踵而至,几乎人人都成为了信息的者和参与讨论者,特别是在大学中,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各种校园文化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给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各式各样信息和议论的出现,导致在很多问题上,大学生们有很多不一样的见解,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不可能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在这种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观念、价值判断和选择很容易受到某些社会环境的错误引导,时常面临价值选择的危机。因此,注重合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积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健全和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并及时消除各种观念和思潮,这对大学生和社会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伴随着这个过程的发展,要不断增强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以保证他们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清醒头脑,为进一步构建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奠定基础。

四、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要时时刻刻把握住新媒体发展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潮流,积极观察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利用好新兴的新媒体技术,将新媒体的优势引入到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并时刻注意其负面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构建和谐美好的高校校园文化。

作者:王继夏何雨韩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第六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广东高职院校大量扩招,校园学生人数大幅增长,但教师、管理人员数量及校园硬件设施并没有同比例增长,导致老师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多,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及创新的工作显得力不从心,疲于应付,质量不高。当然出现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原因有很多,本文认为具体有两个方面:

(一)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催生学生管理问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式起步,到80年代末期,职业大学有126所,根据教育部的最新高校名单统计,截至2011年7月6日,全国共有公办高职高专院校1281所,民办高职高专307所,成人高校354所,民办成人高校2所。中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晚、速度快,快了就不稳、不平衡,很多隐藏的问题容易被忽略,特别是学生管理问题。

(二)高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因素增加文化建设难度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状况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各种问题。新时期的高职学生,很多都是吃着肯德基、喝着可乐、穿着名牌、看着动漫长大的,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的途径和场合多了很多。他们在享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国学传统文化素养的关注与自我培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出现了道德沦陷、文化麻木和精神空虚的现象。

二、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拐点时期,现在必须做出一些改变,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增强校园文化影响力。

目前各高职院校校园活动丰富多彩,但为活动而办活动的现象却时常出现,这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股阻力。在新时期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有强大的文化建设信念,多举办内涵丰富、风格高雅、形式新颖、影响力大的活动,吸引有理想、有追求、有想法的同学积极参加活动,通过高质量的活动,将校园文化做出品牌。在校园活动的开展中,高职院校要把“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融入到活动中,以增强校园活动的文化传播功能。比如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缅怀活动、在文化节中开展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日常管理中多开展以责任奉献感恩为主题的新时代文化教育。通过多途径的文化活动开展,同学们会在活动中锻炼、成长、成才,进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让文化的魅力在大学生心中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以学生参与为重点,营造全校共建校园文化的氛围。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文化素养的培养,这样会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道德沦陷、精神空虚的现象。我们要以积极健康、大气高雅的活动引导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提高广大同学的文化鉴赏能力,降低低俗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推进校园文化气氛的良性发展。比如引导全部在校生通过校园网学习传统国学知识,定期向班主任递交学习心得,并将同学们受教育的时长作为学期综合测评的道德评分指标。

(三)以课程教学为嵌入点,全面提高学生道德文化与专业文化水平。

结合“两课”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开展爱国主义和传统道德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畅所欲言的讨论方式,让大家不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比如针对各种时事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采取专题讨论、辩论赛的形式激发同学们树立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专业课课堂上,专业老师要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一起培养,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同学们参观学习、寒暑假社会调研、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竞赛等活动,塑造出全面型人才。相信通过各类教育主题活动,同学们的文化欣赏水平和文化素养会“润物细无声”地提高。

作者:俞雪娇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思想政治教育下的校园文化

一、潜移默化的濡染: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价值观念、思想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影响较为牢固和深刻。大学的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大致体现在如下四方面:

1.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学生的“三观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核心任务,通过学生广泛参与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他们了解同伴、贴近社会,从而构建大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事业科学理性的思维认知模式,同时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2.校风学风教育。

在这方面,各高校以本校历史及办学特点为依托,积极构建具有本校特点的校风校训文化,从独特的学校发展历程、长期服务社会形成的独特办学理念(如北京体育大学“先农坛精神”,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河北师范大学“怀天下、求真知”等等)以及历任校领导、杰出校友等人物身上积淀的精神特质等,都是学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熏陶濡染学生的宝贵财富,有助于从思想到行动引导学生,塑造具有本校独特文化特质的优秀人才。

3.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

多种大学校园文化,旨在融合“德育、智育、美育与体育”于一体,凸显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这方面涵盖的内容较多,覆盖面较广,也正是现代高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方面,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形成健康独立阳光的内在品质和独立人格,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各种需求。

4.独特精神气质的养成。

主要指通过校内软硬件文化环境与和谐自然环境的维护,以突出现代高等学府的文化熏陶和大学校园特色生态文化之影响。独具特色的大学校园人文环境与充满视觉魅力的自然环境相互相得益彰,一同承载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氛围大环境。本文所指的主要是第三方面,也就是“各类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目前,国内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主要有各类主题党团专题教育活动,特色专业班会、先进学风班集体建设、校级文明宿舍评比、社团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比赛等活动。

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和问题

总体而言,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流在性质上是健康向上,积极文明的;在形式上是五彩缤纷,生动活泼的。绚丽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提升青年学子的内在素质和精神面貌,在广大学生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学习功能、引导功能和陶冶功能,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正能量,孕育着激昂上进、进取有为的大学校园精神。然而,当前诸多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品位和活动效果等方面还与广大青年学生的内心期望和成长需求相差甚远,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目标还没有完美实现,总结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功利化和主题虚无化的两极发展。

在功利化倾向等方面:有些高校只重视与应试相关的单纯性学习活动,诸如“专业讲座”、“考研宣传和辅导”、“英语四六级和雅思考试”等;有些高校过分开展“纯娱乐性活动”,一味追赶所谓的社会流行潮流和时尚品味;一些高校关注活动规模和宣传效果,成为大学展示所谓自我个性的宣传工具,却严重忽视了活动对青年学生的发展和引导;有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应付教育部门检查、凸显宣传报道效果、追求标新立异等趋势。在主题虚无化方面:某些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过于频繁和活跃,很多活动是为了活动本身而活动,大大降低了活动的内在价值和熏染陶冶功能。

2.活动开展的多系统管理性和资源浪费化。

一些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存在着主题雷同、主管主办部门或单位缺乏沟通,一次活动“含金量”少的现象,表面上似乎经常有活动,实际上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是多管理部门的交叉以及活动的重复开展。这种部门间的隔阂和断层使得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组织,从而往往造成活动的随意性太强,各项资源浪费严重。很多校园活动都是重形式,轻内容,也许只是单纯照了几张合影,演了几个节目便草草收场,更有一些活动是学生凑数来参加的。

3.文化活动形式化严重,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当前,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还往往局限在传统的单纯以讲授、报告、文娱为主要内容的组织形式,而学术科研性、技能提升性、实践体验性活动偏少,重娱乐快餐式活动、忽视思想性、人文关怀性活动现象比较突出。这种现状直接影响到大学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导、文化启迪和实践育人功能;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缺乏创新性和深刻性也逐渐弱化了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熏陶。目前,很多高校的活动的举办没有以学生的需求和需要为前提,很多活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成长环境,得不到学生的喜爱和好评,丧失了青年学生对大学校园文化的整体评价和未来期待。

4.文化传播手段新旧不协调,盲目弱化传统优势项目和特色活动。

某些大学脱离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盲目去弱化和取消某些传统优势文化活动,造成对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的精华和精品的孕育、保护和传承不利。这造成传统教育方式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此外,现代新媒体手段的利用还不够完善,已经发挥的功能更多的是单纯的娱乐性质,而新的网络媒介载体的应用不够充分。此外,校园文化活动投入不足,缺乏有效平台支撑;校园文化活动机制不健全,缺乏合力。这些因素的影响都是造成大学校园文化活动难以深入持久开展的原因。

三、凝聚育人正能量: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1.重视并凸显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策划的整体性和有效性。

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内容丰富,任重而道远,是一项涉及全校各部门、各院(系)的大系统工程。因此,要真的做好此项工程就务必举全校之力,积极树立“全员动员,协作共建”的科学意识和发展理念,不断营造科学理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这就需要组织者要向活动要意义、要效率、要价值。要求大学校园内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实现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视为整体工作不断推进,高校各部门要能够实现整体教育意识,共同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

2.充实丰富活动内容,重视提升活动思想文化品位。

要求高校要培育和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现高校办学特色。要坚持做到“传统内容和时代特点”相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以系统观念和创新意识服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以高雅奋进的校园文化活动抢占大学校园文化阵地,培育各具特色的校园精神,努力打造各自学校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切实提升青年学生的综合素养。

3.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切实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以“高雅艺术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科技创新比赛”、“专业专项技能实践”等特色活动为抓手,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形式,助力校园活动张力;充分重视现代新媒体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吸引,发挥网络文化工具(QQ、飞信、微信、微博)的巨大优势,突破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的局限性,打造大学生校内生活社区的网络虚拟群体文化家园。

4.尊重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学生的首创精神是促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永葆生机的真正动力和源泉,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活动、参与活动、感受活动、策划活动、完善活动,在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中达到共赢的理想状态,这有利于提升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效果,也容易实现活动教育的思想性与学生切身受益的融合。此外,在尊重学生思想、发挥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高校也必须充分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布局和监管指导工作,去粗取精,取长补短,打造品牌优势活动项目,营造独具风格的浓郁校园文化活动氛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服务育人的根本宗旨,以丰富多彩的课内外科技性、思想性、体验性文化活动为载体,使高校校园真正成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

四、结语

大学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濡染潜移默化,深刻影响到学生个体和群体的未来发展。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校园文化载体的这把利器,势必要做好大学校园文化的“分析师”、“策划师”和“引导师”,及时认识到大学校园文化“过分功利化和主题虚无化”、“活动开展的多系统管理性和资源浪费化”等诸多现实问题,能够在活动的组织有效性、活动内容与品位、活动形式与动员方式等方面不断完善和提升校园文化,能够给青年学生科学理性高品位的文化食量,能够真正的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和互动过程中受到从外及内的文化熏陶和心灵滋润,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作者:刘森徐海生单位: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内蒙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

第八篇: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新媒体环境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有助于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新媒体可以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独特的、多样的文化资源,满足高校学生与科技、与时代接轨的迫切需求。同时新媒体可以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高效、便捷的传播途径。高校校园自古至今都是知识创新与先进文化的发源地与孕育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新媒体的先进性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的理念,让大学生能够直接享受到高科技时代的成果,以不断的增强自身的创造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新媒体环境有助于拓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及时快速的引进与传播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成果与产品,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大学生的见识,使得大学生成长的步伐不要脱离了时展的大环境。其次,新媒体传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形式多样,能够结合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元素,与传播的文化成果展示相比,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容易被大学生接受,促进文化成果在大学生中充分的传播,能够加强高校的不同单位、不同组织、不同团体之间的关联程度,直接拓展了文化活动传播的空间,为高校构建了一个文化传播的新平台。

(三)新媒体环境有助于提高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自主性

新的媒体改变了传统单向的传播渠道,增加了信息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互动,这就使得高校师生能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新媒体环境为高校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公开透明的平台,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效果。广大师生通过开展与信息者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与互动,为校园文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新媒体环境下,鼓励师生自主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养成自主建设校园文化的好习惯。

(四)新媒体的环境有助于高校师生价值观多元化

高校自身作为思想与文化的汇聚中心,西方文化也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快速的传播到了校园,许多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我国的本土文化存在着冲突,难以协调与交融。我国的大学生大多处于青少年期,自制力差,辨别是非能力不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许多大学生难以抵挡外界对于自身的干扰,心智不是很成熟的学生,就会使自己的原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以新媒体为平台,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将新的媒体作为一个好的平台,既可以满足青年学生追求时尚的需要,避免传统媒体模式的弊端,又可以增强校园文化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此外,可以依靠新媒体的网络平台,开展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如股票行情预测大赛、专题报告、网上讲座、网上团组织等活动,并且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丰富高校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为大学生引导和塑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依托新媒体建立网站,营造文化氛围

高校可以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来建立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网站内部建立不同的模块,设置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专题,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开发出有利于学生成长与进步的教育网站,以教育为最终目的,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为根本原则。比如,高校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中设立心理辅导、心灵鸡汤、先进科技、生活常识、情感天地、音乐欣赏、美术鉴赏、时事评论、学习园地、教师信箱、精品课程、师生互动、校长信箱等等专题,将学生与教师紧密的联合起来,增加他们之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在校园内,也可以通过网站的宣传为大学生们塑造一个良好的、温暖的、和谐的文化氛围,寓教于乐。

(三)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建立专业的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也使得高校内部的媒体平台越加常见。一些服务性、教育性的平台应运而生。比如日常生活服务、娱乐服务、舆论监督、信息咨询等平台能够为学生更好地提供学习上、生活上的援助。在建立专业化的新媒体平台中,要更多的根据学生的需求,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事半功倍。学生在学校中主要以学习为主,那么就可以开辟学习园地的媒体平台;学生需要丰富的业余生活,那么可以为学生在网站中组织一些活动,并加强宣传力度,鼓励学生参加,扩大学生的交际圈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生面临就业的需求,那么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一个专门就业招聘信息的平台,提供一些求职技巧、职场技能、与同事相处的技巧、工作指导等内容;学生容易遇到一些挫折,难以自己调节,那么可以建立一个平台,针对学生的不同挫折,比如失恋、学业问题、交际问题等等开设匿名心理辅导。总之,所利用媒体开设的平台不仅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更要为学生切实地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作者:赵磊波单位:辽宁工业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

第九篇:校园文化对价值观的影响

一、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处于大学校园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以一种自由的、非强制性的、缓慢的方式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教育和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内在的,大学生处于校园文化中,逐步接受一种特定的校园文化,并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行为动力,从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并表现在外在行为上,这就是文化的重要教育作用;第二,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较为温和,不像一般的课程教育那样必须参与课堂,有教师指导着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相比,也没有一定的考核制度,不受到学分的控制和影响等等,校园文化以一种更加包容、更加自由的形式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二)校园文化能够近距离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与社会文化既有着相同点也有着不同之处,两者之间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一样,作为文化的一种能够在愉悦人们身心的同时,对人的价值观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不同之处在于,校园文化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由于学生的校园环境相对来讲比较密闭,所以校园文化能够更加近距离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在校园的生活过程中,随处都能看到校园文化的踪迹,例如:一些大学生活动、学校的宣传栏以及学校的各项建设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着一定的校园文化;第二,校园文化氛围相对于社会文化来讲更加浓厚,由于校园文化与复杂的社会文化相比,相对来讲比较简单,简单的事物更加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学习,因此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更加重要。

(三)同辈群体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的主要参与者是广大的学生以及教职员工,他们的年龄较为集中,同辈群体之间有着较为一致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所以形成的同辈群体文化也大致相同,大学生对于与自身价值观一致的文化认可的程度比较深、认可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受到的影响也比较深刻,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高校寝室的群体之间价值观的形成影响非常大,由于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寝室中呆的时间和所花费的精力比较大,同时加上大学寝室的流动性较小,寝室之间同学关系较为密切,所以相互之间的价值观影响也较为深远,同一宿舍的人容易形成较为一致的价值观;第二,高校班级群里之间的价值观影响也比较大,班级是学生学习和进行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学管理和课堂教育的主要单位,在组织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秩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重要作用,学生之间通过讨论问题,交流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为价值观的形成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高校的校园文化在许多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以各种各样的形成渗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考习惯等等,为了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我们需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大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善大学生的物质生活环境

众所周知,大学生精神生活和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物质生活条件,所以为了能够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需要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为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改善学生的居住和教育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教室和宿舍,这两个场所的环境条件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学习和住宿条件的资金投入,使得他们有着良好的生活条件,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第二,利用图书馆、校园活动设施等等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图书馆是知识的聚集区,为全校师生提供学习和研究知识的场所,也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校园活动设施可以供大学生使用进行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所以利用图书馆和活动设施能够帮助高校提高校园文化的水平,从而影响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二)丰富大学生在校园中的文化生活

大学教育是大学生人生经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不仅仅要传授给大学生一定的文化知识,而且对于培养大学生成才也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他们精神世界的需求,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组织一些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例如:英语角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认识有相同爱好的新朋友,而且还可以对外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进行歌唱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等,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不断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第二,建设大学生交流的平台,由于目前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生活中离不开网络,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向大学生传播健康的文化资源,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丰富和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大学生来讲生活在大学校园这一公共的环境中,就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利用行为规范作为指引,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因此在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行为规范要与时俱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中,大学生不仅仅需要规范自身的行为规范,还需要注意在网络环境中的言行,通过一定的行为规范约束学生在网络中的行为,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传播环境;第二,丰富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不仅仅需要规定大学生不准做哪些事情,而且可以对好的文化活动进行提倡,引导大学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汤淼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篇:英语校园文化建设

一、英语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英语学术交流是动力

学科的细分导致师生对超出自己专业以外的课程和专业不甚了解,而学术成果的取得往往是通过跨学科来完成的,所以仅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利于教师的研究方向有所突破,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学术交流能很好地促进二者在各自领域有所提高和突破。学术交流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这不仅满足各类群体的特殊要求,也能扩大双方交流的视野和看待问题的角度。外聘教师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他们一般为有名的客座教授,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术业有专攻,并且授课方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见解独到,深受广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的喜爱。学生听过这类英语讲座,思想上不仅仅会深受启发,视野开阔,更重要的是培养自身对学术的兴趣,使其有动力在知识的海洋中远行和探索。其次,与之相对应的是举办各种英语讲座,例如“翻译系列讲座”、“学者系列讲座”、“首届中国问题中美学者论坛”、“联合国同声传译实践与口译学习”讲座、“外交新闻翻译系列讲座”、“全球化时代的翻译教育和中译外的基本训练”讲座、“英语语言文化主题讲座”等。讲座一般虽然仅有几小时,但这带给学生的震撼绝不亚于外聘教师的效果,同时又可满足不同师生的学术兴趣,提高师生英语各个方面的知识。第三,师生之间,学生自身之间举办各种英语学术交流活动。教师可以把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尚待解决的问题讲给学生,感兴趣的学生通过电子媒介等方式在公共平台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师生身份的关系可能影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但学生自身建立起来的定期英语学术研讨会就不会那么严肃,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更好地启发对方的灵感,并且这种交流方式不应限制在本校本专业内,应当邀请其他院校共同参与交流,互通有无。

2.英语文化修养是源泉

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许多年也不见成效,总是轰轰烈烈喊素质,踏踏实实搞应试,所以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很少有机会接触外国文学书籍。当这些学生满怀着希望跨进大学校门,准备好好地度过这几年的大学光景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实自己“一贫如洗”的头脑,为自己今后学业的进步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而最直接可利用的资源就是图书馆,因此要提高整个学校的英语文化学习氛围,图书馆责无旁贷。图书馆在做好自己管理职能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鼓励和嘉奖热爱看书的学生,比如举办“英语读书札记展”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学生之间的书面沟通能力。同时各个院系都可以举办相应的英语知识竞赛和各种与英语文化相关的活动,如雅思词汇PK赛、英语辩论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美文朗诵比赛、“我最喜欢的一本英文书”征文比赛等,让学生自己能从课外学到乐趣,树立人文主义情怀和意识。

3.英语文体活动是基石

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由于学生思想压力过大,情绪自控能力还比较薄弱,不同程度地会出现焦虑症和抑郁症,这要求在加强对其心理辅导的基础上,应鼓励其多参加学校的各项英语文体活动和英语社会实践活动。因为文娱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提升学习水平、缓解学习压力的最佳途径。各种活动不仅能培养自己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以剧会友”或“以诗会友”,结交志同道合的新朋友,相互请教,共同提高。而从活动中学到人生经验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精心准备换来圆满的结果,这会极大地增强自信心,培养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来。当然也可以以“英语外交”为突破口,和外校建立各种英语交流及合作组织,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同样,参加与英语相关的社会实践也难能可贵。现在大学与社会接轨还有一定距离,但各种实践活动却是一种很实际的链接方式。这不仅丰富大学生的人生阅历,更让他们自身体会到知识“学以致用”后的快乐。

4.学校制度建设是保证

行政官僚化不利于大学自身英语学术气氛的健康发展。学术创造在于它的自由性,而形式主义却强调“大一统”的思想,所以二者的决裂往往是形式主义严重扼杀了学术创造性,致使大学英语老师疲于奔命,不仅要教好英语公共课和专业课,还要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和期刊论文,根本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术创作中去。因此,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的呼声愈来愈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良好宽松的学术环境,才能积极调动广大师生对于英语的热情,回归大学学术自由的最初功能。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面对高校英语师资力量仍然缺乏的情况下,要在不断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积极整合内部资源,加大高校之间的英语学术交流往来,须知学术交流才是一个学校自身发展和提高的不竭动力。而英语学术活动的不断交流必须以师生自身英语文化修养的提高为源泉,不然学术活动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师生自身英语文化修养的提高需要良好英语学术氛围的培养,因此校园各部门和组织都要尽其所能,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努力为英语学术氛围的形成多做贡献。面对学习和今后工作中的压力,没有良好的英语素质和综合素质可能会一事无成,因为社会上的竞争最后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能把英语练好,并且不断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挑战精神,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打下坚实的基石。同时,不利于英语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制度障碍应及时得到更正和改善,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建立一个自由宽松的制度环境,只有这样,英语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不断蓬勃发展,永葆生机,为我国的硬件设施建设培养大批的国之栋梁。

作者:杜习举单位:江西科技学院外语外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