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农村小学科学深度教学可行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相对城镇小学而言,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由于学科地位、师资素养、科学教学实验设施设备等硬件教学资源、教学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局限,成为影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块短板。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直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理性分析,因势利导。教师可以养成研修习惯,革新教学理念;利用自然资源,创生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深化教学探究;优化评价策略,促进评价深度。这样有利于推进深度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深度理解与应用,促使学生科学素养逐步提升,促进服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深度教学;小学科学;教学探究
相对城镇小学而言,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由于学科地位、师资素养、科学教学实验设施设备等硬件教学资源、教学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局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不足,成为影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块短板。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农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对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对学生后续科学学科的学习和自身科学素养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等教育工作者应基于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直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有效应对小学生及其家长对优质教学殷切期盼的现实需求,通过理性分析、因势利导,对科学课程教学走向深度进行可行性探索。创造性地开展深度教学及相关研究,服务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及教育均衡,是目前农村小学科学深入教学改革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小学科学深度教学,对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对科学学科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需要教师在有效创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实施基于思维的科学教学,在师生交互活动中启迪学生智慧。[1]小学科学深度教学并非追求教学的“偏”“繁”“难”“旧”,而是追求对科学知识的深入探究和思考、对科学思维和品质的训练提升、对科学情感和态度的深层内化,促使学生“在学习”“真学习”,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和应用迁移。[2]因此,要想对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教师可以从革新科学教师教学理念、创生教学内容、丰富探究教学的方式、改进教学评价的策略等方面去推进教学的深度。
一、养成研修习惯,革新教学理念
教学能否推向深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水平,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教育教学的知识和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教师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研修习惯,使教育教学的理念常教常新。教师可通过制订详实可行的专业研修计划,不断地学习先进的小学教育理论,实现与时俱进的自我专业发展。
(一)拓展研修方式,学习和理解学科理论核心素养、学习进阶、高阶思维、跨学科融合等国际科学教育的新理论成果正在影响着当下的科学教学改革,对教师不断学习前沿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3]首先,拓展研究方式,将被动转变成主动。可通过“互联网+教育”等研修方式拉近教师与理论前沿的距离。在线社区、MOOC、QQ群、微信群等交互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师获取学科先进理论的途径,也扩大了农村小学教师接受培训的覆盖范围和受益面,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培训不再局限于以往的集中面授培训、送培下乡、送教下乡等形式。当然,还要帮助教师把被动研修的观念转变为一种主动的提升学识水平的强烈愿望,这样才能提升研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其次,研修要有比较详实可行的研修计划,确定阶段研修的重点及方向。农村小学教师可通过自主学习、与专家教授互动、撰写研修心得体会及反思等方式,促进研修学习任务的落实完成。这样才能增强研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才能在学习和理解学科理论中不断跨越。
(二)基于学生中心,改革和创新学科教学学生中心是教育教学改革中永恒的主题,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也离不开学生这一主体。任何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教学改革,都是没有意义和成效的教学改革。因此,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不仅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要将所学习的成果与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有机结合,把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只有正确面对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能力及兴趣爱好等有所了解,才能在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要求有恰当的选择和把握,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二、利用自然资源,创生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活动手册等方式呈现。教材编写者为了使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师生能有较好的适宜性,[4]虽然在内容以及活动的安排上比较全面,但在与地域特点及学生实际的结合中,却又难以做到周全。所以,教材对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师利用农村小学自然资源优势,找准教材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实际中的增长点,创生教学内容,拓展教材的内容和范式,留出了较大的空间。
(一)以“自然”为“教室”,拓展教学空间小学科学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一定联系。物质运动和变化、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地球与宇宙的奥秘、新的技术及应用等,都能使农村小学生充满好奇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把课堂探究引向更广阔的课外生活。[5]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具备了让学生走出教室、把大自然作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条件,教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不仅拓展了科学教学的空间,而且为教学走向深度提供了坚实基础。例如,教科版的《寻访小动物》《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环境和我们》等教学章节就可以让学生直接走进大自然,进行实地调察,使学生了解在他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且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我们人类的活动会对动植物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对身边生物的寻访、观察等活动中不仅能获得非常直观的亲历感受,了解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增强对各种资源的认同感,而且能积极地把课程教学内容与地方的动植物资源以及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兴趣,拓展深化学习研究的空间。
(二)变“教材”为“学材”,创生教学内容小学科学教材是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学习的主要材料,存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设计就低不就高的“潜规则”。[3]要变“教材”为“学材”,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强化“学材”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将新的学习内容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引起对新的知识理解及应用迁移。如利用学生常见的蜗牛、蚂蚁、蚯蚓、叶等动植物资源优势,创生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求知”,[6]促进深度探究。例如,在《蚯蚓》这一课,城镇学校的一般做法是教师在课前给各个小组准备好了装有蚯蚓的饲养盒,在上课时再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而在农村小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寻找蚯蚓。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在比较松软、肥沃的土壤里蚯蚓很多,而在比较干燥、板结严重的土壤里很难发现蚯蚓,从而强化学生对蚯蚓生活环境的深刻印象,引发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的知识。如对“蚯蚓为什么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否与它的生活习性有关”“是不是还和它的摄食需要有关呢”等一连串的思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探究。
(三)研制教具学具,促进概念建构教具、学具的直观、形象等优势能使科学探究的问题变得更为简单,更加有趣,[7]为学生搭建主动学习和实践参与的平台。[8]在教具、学具的研制过程中,师生协同研讨、设计、制作,根据课程内容,在最大限度地用好现有教学仪器设备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农村的资源优势,就地取材,进行教具、学具的研制。一是可以缓解农村小学科学的教具配备相对短缺及研发滞后与实验探究有效开展之间的矛盾,优化实验探究。二是师生在共同的研制过程中,创新的精神得到了训练和提升,动手能力进一步增强,持之以恒,科学素养得以内化。三是在教具、学具的使用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深层分析和理解,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
三、丰富教学方式,深化教学探究
探究教学的深入,应该遵循探究教学的基本规律,利用好农村的资源优势,结合不同的探究活动,创设产生探究问题的真实情境,提高其元认知能力。[9]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资料查阅、研讨等方式,深化学生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的自主发现和建构,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深加工,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拓展、应用、迁移、创新。
(一)依托真实情境,深化教学探究基于情境的教学可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探究性。[10]科学概念的建构是有情境的,科学知识与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有情境。情境的真实性易引发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建构科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观念。首先,真实情境的“激趣”“激疑”“启思”“促悟”等功能,能使师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探究教学不仅追求探究过程的完整性,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技能是否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升,科学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是否逐步养成。其次,情境的真实性有利于师生进一步认识小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了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与现实相结合的具体实践。聚焦探究问题的价值性、可研究性,可以为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提供重要平台,为教学探究提供真实的表现机会,利于课程探究教学的深入。
(二)优化学习方式,深化自主合作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11]然而,对于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来说,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实验教学的硬件设施还较为滞后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常被简约为“讲”“听”“记”“背”“练”等被动接受的方式,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有待形成,学习方式亟待优化。因此,理性地面对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深化自主合作探究,就成为优化学习方式的应然选择。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12]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个性化的思维品质得以训练提升,合作的意愿得以强化。组内成员按照认同性、信任度、互补性等异质原则组合,形成组间同质组合,保证组间竞争的公平性。采用合理分工、角色重叠和互换、材料及信息的管理和共享、组内的自主和合作、组间的合作交流和竞争等方式深化自主合作,使学生在熟悉的农村环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逐步养成乐于合作、勇于质疑、勤于思索、求真务实的思维品质。
(三)强化应用迁移,激发思维创新探究教学应以探究问题得以自主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和迁移,作为判断探究教学是否走向深度的重要依据。在强化应用迁移时,教师要突出实践性导向,从学生熟悉的农村日常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好农村生活类教学场域对创造力有较明显影响的这一有利因素。[13]学生通过具身学习,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学会进行内引和外延,不断举一反三,以激发思维创新。例如,在《蚂蚁》这一课中,学生通过对蚂蚁搬运食物或蚂蚁搬家等、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行为特点等进行观察和探究,了解活动方案的设计及实施的一般过程,学会借助观察工具———放大镜来进行观察,并知道可以借助画蚂蚁的身体结构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观察、记录及描述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在此观察探究活动之后,学生会对农村秋收后稻田里的蝗虫等小动物也产生观察和探究的兴趣。这就是技能和方法的迁移和应用以及学生思维创新的激发。
四、优化评价策略,促进评价深度
评价是对课程教学效果的监测,引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确保课程实施的质量,促进师生协同发展。[11]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基于课程标准要求和学情实际,预设学习目标指向。学习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信息整合化等策略的优化能提高教学评价的深度,使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呈现一致性。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能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可靠度。不同主体的评价意见能从不同侧面、不同维度反映学生的进步和不足,表达评价主体的真实意愿。研究表明,只有切合农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认知发展水平的评价,才能切实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及水平发展状况,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监控、反思等功能,能让评价主体在互动、交流、反思中看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引发认知上的冲突、思辨、接纳、认同等,强化主体自我发展。因此,应以评价提升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学评价应以突出对教与学的检查和促进为目的,以了解学生发展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以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为着力点,必须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科学性。[12]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既便于教师获得更为丰富、更为全面的评价信息,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又使评价方式切合学生实际,指向科学素养的不同维度。评价主体特别是教师要善于观察评价对象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捕捉各种一手信息,了解其学习状况,予以及时评价。评价主体也要讲究褒奖语言的丰富性、多样性、激励性,讲究批评的策略和艺术,为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和未来发展考虑。评价内容要既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学习获得成功之后的乐趣,又能强化其承受挫折和失败的意志品质。在进行组内自评、互评以及小组综合测评时,教师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期与抽查相结合、评价量表与书写评语相结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探究意识、团队精神、知识技能等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生成性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管理及展示等,如对观察活动记录、科学活动作业、探究活动设计、谈话及口试记录、调查报告、科技小制作和小发明、纸笔测试题本等生成性材料进行汇总和管理。
(三)评价信息整合化对多样化评价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有利于获得真实、有效的评价结果。评价信息整合化不是信息的简单加减,而是信息的有效加工。教师应将科学课程学习表现、科学探究活动以及纸笔测试等过程中获得的评价信息,以写实性表现记录、师生评语、评价等级(或分数)等呈现形式加以整合。例如,对于学生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能力、思维方式、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等表现情况,教师就可以采用等级(或分数)和师生评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整合。又如,对于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养成的学习兴趣、形成的科学态度、滋生的“珍爱生命、和谐共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就可以采用师生评语和写实性记录相结合的形式加以整合。总之,正视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困境,积极探寻深度教学的改革出路,是每位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工作重心。一线教师要想有效解决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困境:一是要进一步探析学生科学学习过程中的规律,强化学生学习主体职责;二是要设计合适的教学目标定位,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入手;三是要利用好农村优越的自然资源,不断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或经验的自主建构和社会建构。深化农村小学科学深度教学改革需要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深度理解和应用,促使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促进服务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娜.深度教学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2]尤小平.学历案与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刘恩山.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姚建欣.新编小学科学教材的特点分析与后续册次修订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8(11).
[5]孟王芳.小学科学课程设计制作课的有效开展和实施[J].教育观察,2018(4).
[6]李强,李孟璐.变“教材”为“学材”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7]淮安市继续教育装备中心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指导[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8]成先锋.小学科学教学中自制教具应用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3).
[9]王晓钰,叶宝生.小学科学探究对元认知的培养及教学策略[J].教育观察,2018(4).
[10]杨红丽,朱家华,崔鸿.以“问题”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教学策略[J].生物学教学,2018(10).
[11]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2]徐敬标.小学科学教学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3]周榕,李世瑾.STEM教学能提高学生创造力?———基于42项实验研究的元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9(3).
作者:符智荣 李雪峰 单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