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体育干预影响学前教育心理健康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通过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试,从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一二年级学生中筛选出40名(一年18人,二年级22人)具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体育干预实验。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有90个题目,分为10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每个因子反映受试者某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体育干预前与干预后分别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分析与比较实验前与实验后实验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探讨体育干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及影响。
1.2.2实验法
体育干预实验的内容主要有体育游戏、校园健身操、太极拳、篮球、体育拓展活动等。实验时间为2013年9月~12月,共15周,每周3次,每次活动时间为45~60分钟,共45次。体育干预实验根据不同时期实验内容与目的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体育游戏为主(7学时),通过体育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体育干预实验,确保体育干预实验的效果。第二阶段体育干预的内容主要包括健身操、太极拳、篮球、体育理论知识等(32学时),这一阶段体育干预内容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学前教育专业女学生较多的特点,选择了以健身操为主的练习,同时结合对身心健康培养效果较好的瑜伽,以及加入了少量的具有身体对抗性的篮球。第三阶段是以体育拓展活动为主(6学时),体育干预活动的内容呈现多样化,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与任务。
1.2.3访谈法
实验过程中,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跟踪访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和情绪变化,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2.1.1体育干预后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SCL-90因子分与常模比较本研究在实验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长沙师范学院部分学前教育专业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自评,并筛选出了40名具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进行了体育干预实验。在对筛选出的40名学生进行15周的系统体育干预实验后,再次采用SCL-90量表对被试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并与全国常模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显示:10项因子分均下降并逐步接近国内常模。在各因子中,仅有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3个因子分与国内常模存在十分显著性差异,其他如躯体化、强迫症、焦虑、恐惧、偏执、人际关系等因子分逐步接近全国常模。说明体育干预能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2.1.2体育干预后与干预前学前
教育专业学生SCL-90均分与因子分比较从表2、表3可以发现,体育干预实验前与实验后,被试的SCL-90均分与因子分均呈现十分显著性差异。在表2中,被试的SCL-90各项因子的均分与干预前相比均呈现十分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各项因分子均呈现十分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体育干预实验后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均明显好于干预前。说明通过对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体育干预,有着较好的影响,有效的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2实验分析
在体育干预实验前,本研究从筛选出的40名学生中再随机选取出20名(一年级7名,二年级13名)学生作为跟踪访谈对象。在体育干预实验前以及在体育干预实验后,对这20名学生在实验干预的过程中进行了跟踪观察,并在心理咨询师的陪同下,与这20名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跟踪访谈,且对学生所述进行了记录与分析。通过对20名学生进行跟踪访谈发现,参与实验的学生一致认为,由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断地与学生、老师进行交流与沟通,自我的沟通能力增强,增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友谊,使他们变得更加乐于与人交往,相互谈心与交流。同时,参与体育活动使他们能够获得愉悦的情绪,发泄心中存在的压力,使心态变得更加开朗与乐观。此外,由于参与体育活动,使得体质的增强,学生有了足够的体力与精力处理生活中的事务,使他们变得更加坚强。同学们一致认为,参与体育活动很好地改善了她们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如下。在关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最困扰问题”的交流中:在体育干预实验前,20名学生中有6位学生表述是来到学校不适应,心里总想着回家;5人表述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不愿多说话,喜欢自己一个人,比较封闭自己;4人表述是学习成绩提不高,感到很焦虑;2人表述自己恐惧害怕接触外界事物;3人表述别人包括自己都管不住自己,评价自己有强迫症。体育干预实验后,再次对这20名学生进行同样问题的访谈,结果惊人地发现仅有2人表示不适应学校的生活,想回家;有1人表示不愿意与他人交往;2有人表述担心成绩上不去;没人恐惧接触外界的事物;1人表述存在与人交往难的问题;1人表述管不住自己的行为,自评有强迫症症状。说明体育干预对强迫症、焦虑、恐惧、人际关系交往等因子的促进效果明显,对学前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在关于“学生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以及知心朋友问题”的访谈时。体育干预前,通过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谈,主要由以下三种情况组成:交往一般,无知心朋友,表述有6人;交往一般,有知心朋友,表述者为2人;交往不好,无知心朋友,表述者为12人。实验后,对学生的访谈情况由4种情况组成:交往比较好,有知心朋友,表述者为9人;交往一般,无知心朋友,表述者为3人;交往不好,无知心朋友,表述着为5人;交往好,无知心朋友,表述者为3人。同时,本研究发现,在与学生的交谈过程中,本研究借鉴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以及结合现实中访谈的细节,分析研究后得出:系统合理的体育干预手段的确可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帮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打开心扉,慢慢地从恐惧、害怕与他人接触到愿意、不惧怕与他人接触交往。本研究从对学生的访谈中就清楚地感受到学生的态度转变,从开始一系列苦恼的问题转变为轻松愉快;从不愿意交谈到肯主动跟老师交谈等。这些都表明:系统合理的体育干预手段,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关于“工作目标和对自己就业前景信心问题”的访谈时。
体育干预前,20名学生中有14名学生感到自己的就业前景渺茫,没有明确定位也无信心,并且呈现一种随波逐流的事态;4名学生为不知道;2名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目标有明确定位,并试着努力朝自己的目标努力,同时发现学生在交谈过程中,明显语气、眼神都很胆怯,交谈中回答问题也略显没有信心。在体育干预后,相对于体育干预之前,学生在内心对自己今后的目标有了较明确的定位。其中有13名学生有自己清晰的学习目标,对今后的就业前景也逐渐充满信心,语气也较体育干预前坚定,跟老师的谈话也显轻松,不像体育干预前的紧张不自在。同时,这13名学生开始将学习成绩和技能的提高作为第一目标;3名学生目标不是很明确,信心不强;4名学生没有目标,害怕今后就业,比较缺乏信心。说明系统合理的体育干预手段,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认知、明确目标、缓解恐惧、增强自信心等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对现在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满意度的问题。在体育干预前,其中有13名学生对现在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不满意,甚至厌恶,主要原因有不想学,认为学这些没有用;学不进,自己内心叛逆地拒绝接受这些新事物;对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从内心深处不适应、甚至排斥;没有什么朋友,不怎么说话,什么事情都埋在心理,比较抑郁,同时也不愿意跟其他陌生人和同学交往、接触,内心害怕;对表现好、成绩好的同学有敌对心理,看不惯,对班干部的管理故意捣蛋,同时对存在此问题的学生的班主任老师求证,确实有存在以上情况的发生;4名学生对这个问题持不知道态度,也不知道为什么,根据这4名学生自己的表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学习与生活目标,也不屑与他人交往,比较偏执;3名学生对现在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不满意,原因有以下几方面:朋友较少、认为自己家里穷内心自卑焦虑与他人交往会被人看不起、不愿意多与他人说话性格孤僻等。通过体育干预后再次对20名学生进行谈话。相对体育干预之前有了明显变化,其中仅有3人对现在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存有不满,其余的学生对学习都有了憧憬和欲望,而且给自己设定了可行的目标,通过体育干预,在性格上也变得开朗自信了,愿意与人交往。可见,体育干预实验前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了较明显的转变,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说明体育干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体育干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长期坚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缓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3.1.2体育活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够发泄与缓解不良情绪。
3.1.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参与各类体育活动,能够端正其学习态度,豁达其心胸,能够使其正确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具有更加坚强的毅力来处理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
3.2建议
3.2.1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或竞赛,不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与兴趣。同时,根据学生对体育项目喜好程度的不同,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不同的个人或集体项目的体育选修课程,根据他们所表现的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结合学生的个人爱好,为其推荐相应的运动项目或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3.2.2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到随机应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地引导和激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3.2.3合理有效地制订体育锻炼的项目,培养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习惯。同时,在体育运动之余,使其获得更多积极的运动心理感受,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3.2.4学校应加强体育锻炼的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条件;征集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丰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
作者:陶成武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