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前教课模式的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应抓什么特点、什么关键?幼儿教师应如何来用好课程模式呢?课程模式强调的是理论基础、教育目的、方法、内容与评价之间的统整性和系统性,而这一统整性的根基在于其理论基础、教育理念。
当幼儿园在引用一种课程模式时,当教师在实施一种课程模式时,难免会产生各种疑问,这些问题大到“我确实在进行此种课程模式吗”,或者具体到“我现在的做法只是在主导课程,还是在强迫幼儿”、“我的教学是在充分给予幼儿自由还是过于开放”。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就是教师要不断反省此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教育理念,而不是对课程模式作形式化、表面化的模仿。这样,教师才不会疲于疑虑,纠缠于各种具体细微的做法。就好像前方的灯塔,不论面对任何情境,它都能时刻指引着教师,这样教师才是真正把握住了课程模式,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当中切实建立并完成课程内部的统整性。
教学过程是具体而又细致的,教师不能疲于应对,而要积极主动面对,并有效应对。有的课程模式并未清晰交代实践层面的具体实施细节,比如教师如何把握教育时机、教师何时介入、何时不介入、介入时应如何介入等等。教师必须要临场与幼儿进行互动并做出反应,而教师同时要照顾到课程模式的实施与实现,那么这个过程中就不仅如上述要求教师对课程理论的掌握,同时需要教师对实际教学的审度和拿捏。这其实也是实施课程模式要把握之弹性。因此,实施适切的课程模式,抓住关键,掌控弹性空间,并使之适合于幼儿,这对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是个考验。
其次,教师在应用课程模式时,要善于因时、因地制宜,不能对模式有过分的依赖。因为有的课程模式将教学的具体操作步骤规定得比较清晰,如蒙台梭利课程模式中,将课程的内容,如日常生活练习、感官训练等规定得非常具体。很多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只是机械地使用蒙氏教具进行教学,虽然蒙氏教育非常强调个别化教学,但在某些实际当中也只是走走过场,徒有其形式。
所以,虽然许多课程模式都强调了个别差异性,但因其所具有的一定的标准性和规定性,教师在实施时易按部就班,漠视个体差异。事实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儿童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儿童间差异也是多领域的。教师在决定何时教以及如何教时,应注意到儿童的个别差异性。
具体到课程模式的应用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思考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该课程模式的要求和标准,更重要的是思考幼儿对教学的反应。也就是,不仅要考虑到课程模式的实施,更重要的是考虑幼儿的实际。课程模式的移植是有一定的限制的,我们也不能全面接受某种课程模式,我们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进行一些改变,当然这一定要建立在对课程模式的通盘把握和对教育理论以及实践的全面掌握上,本土化的内涵也包含在此。当前一些幼儿园探索的部分园本课程就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教师来实施一种课程模式时,还要考虑,不同的教师对同一课程模式的理解和把握是不同的。教师基于自己原本拥有的理念,在使用一种课程模式时,其表现的教学行为绝大部分还是以自己原有之信念。“有那么个超越文化的、本质上的自我,一个由人的普全性质所界定的自我吗?”我们在应用课程模式时,在关注园本文化时,不可忽略园本文化中教师的个人文化这一关键的存在。时代的文化背景,社区、学校、城市、国家的文化价值观,都在影响着并形成教师作为个人的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因此,教师具体应用课程模式的过程更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要看教师如何处理个人文化与课程文化间的冲突和调和,将“他”与“我”进行契合,如何基于自己的理解,极具个人化色彩地来应用该课程模式,并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要考虑的问题。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到,课程模式也是在发展变化的。
随着时代、文化、个体特性的变迁和变化,课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作为教师,他所面临的教育情境也层出不穷,也在发展变化,教师要警醒这种变化,并参考该课程模式的变化以及其他各种课程模式,不断反思、比较各种课程模式。其实,没有完全照搬的课程模式,学习哪种课程模式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学习课程模式时,更多的是要从中体验一种价值观、一种方法论,吸收并转变我们的观念,从根本上指导我们自己的教育行为。
作者:张悦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