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慈善捐款中的心理学运用范文

慈善捐款中的心理学运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慈善捐款中的心理学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慈善捐款中的心理学运用

【摘要】慈善行为是当下人们热议的一种行为,慈善事业的效果好可以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可以满足捐款者的内心需要;慈善事业做得不好,可能会让人们对慈善产生怀疑的态度,从内心去否定这种行为。目前国内慈善组织面临的问题很多,主要是制度、财务、人员方面的缺陷,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慈善活动是一种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影响,所以可以利用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来指导慈善机构,来帮助慈善组织解决问题、改善现状,使其达到更好的慈善效果,更好地帮助他人。

【关键词】慈善捐款;心理学;组织;应用

一、引言

当代社会,慈善捐款行为成为人们所倡导的一种公益性行为。随之兴起的慈善捐赠事业也发展迅猛,国内出现了许多公益性慈善组织,例如红十字会、壹基金等。许多企业也开始投入到慈善捐赠事业中来。阿里推出了爱心捐赠,腾讯也成立了腾讯基金会,各大企业想通过慈善捐款来提高企业的企业形象。但慈善捐款这种行为说到底是心理活动的结果。是因为有了愿意去帮助他人的这种心理才会有慈善捐款这种行为。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慈善捐款这种行为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交代了慈善捐款者的心理状况,通过对捐款个体的分析,我们将他们分为三种类型:主动关注型、被动参与型和不捐款型;接着,阐述了国内慈善组织发展现状,认为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目前存在以下问题:制度问题、财务问题、成员素质问题;最后,探讨了心理学在慈善捐款中的应用,慈善捐款要达到说服人们去参与捐款的目的,首先需要确定说服目标,进行针对性宣传。再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选择不同的方式,让其参与其中,对慈善捐款这一行为产生共鸣,能够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并付诸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慈善捐款者的心理状况

通过对捐款个体的分析,我们可以将他们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主动关注型,这类群体会主动关心他人的生活,特别是贫困者及受灾受难者的生活。他们愿意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行使捐款行为来帮助他们认为需要帮助的人,以满足自己内心帮助他人的心理需求,最容易成为固定捐赠者。这类捐款个体会积极主动地关心生活,心里充满关爱,他们心理乐观,充满正能量,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和力量去救济世界。其次是被动参与型,这类捐赠者往往是因为看到别人捐款了,或者是公司、学校等举办募捐活动要求其捐款才会行使捐款行为,这类群体发生捐款行为的频率较低,一般情况下不会去主动捐款。这类捐款个体,一般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觉得别人捐款而自己不捐不太好意思,于是跟着做出了相同的举动,他们内心其实是有爱心的,只是需要别人的指引和一定的引导。最后一类是不捐款型,即使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即使他人强制让其捐款,也不会出手相助。这类群体内心对捐款行为持有抵触心理,一般不会捐款。这类捐款个体一般不会受到别人捐款的影响,内心就坚决不会捐款,即使别人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向社会表达了关爱之心,他们也觉得与自己无关,从而不会发出捐款的举动,他们需要通过心理层面的指引来改善对世界的认知,唤醒内心的关爱思想。

三、国内慈善组织发展现状

我国的慈善组织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出现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慈善组织,这些组织鱼龙混杂,有些是真正做慈善的,他们会将筹集到的善款捐赠给需要帮助的人,而有些组织则是打着慈善的名义,将募集到的善款私吞,或者另作他用,同时利用慈善的名义,在法律的保护伞之下做其他非法勾当。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制度问题、财务问题、成员素质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影响慈善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它们的合理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慈善的发展现状,积极主动地面对问题、改变问题,从而助力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制度问题。由于我国的慈善组织起步比较晚,相比西方国家的慈善机构而言,制度方面存在比较落后的状况,很多慈善组织内部的制度不够规范,没有一套固定的规范来管理其组织中的人。并且国家对于慈善组织更加倾向于使用行政手段来管理,这种管理方法使得慈善组织的繁多的事物无法顾及,行动效率较为滞后。落后的制度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无规不成矩,慈善组织只有将自己的制度加以完善,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财务问题。由于慈善组织的特殊性,其财务问题是关注度较高的热点话题。一方面是善款的处理问题,每年各个慈善机构的善款款项众多,金额数值巨大,慈善机构有没有好好地处理这些善款?这些钱最终有没有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这些善款的最终取向如何?有没有被私吞或用作他用?这些问题都是时下异常火热的问题。由于之前曝出的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和其他有损慈善组织名誉的事件的发生,许多人不再相信慈善机构,这对慈善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另一方面则是慈善机构的活动经费问题,还是因为慈善组织的特殊性,人们常常会关注慈善组织举办的所有活动的经费,并对这些活动经费产生疑问:这些经费从何而来?是政府拨款,自行筹款,还是利用善款来举办活动?这些问题一直挑战着慈善机构。再加上我国对慈善组织的监管不力,行贿受贿问题严重,慈善组织的财务问题成为让其头疼的首要问题。

(三)成员素质问题。组织员工是一个组织重要的资源。只有将内部员工管理好,整个组织才能实现其既定的组织目标。虽然我国大部分慈善机构中的从业人员怀有一颗热爱奉献的心,真正地愿意去做慈善,愿意将自己的时间精力花在慈善事业上,但仍少不了一些人在慈善组织中捞油水。综上所述,目前国内的慈善组织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其内部问题,包括制度问题、财务问题、成员素质问题等,这些问题阻碍着慈善组织的发展,影响着慈善事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问题涉及较多的是组织中的成员,涉及到组织中成员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可以从心里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通过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来解决慈善组织面临的这些问题。

四、心理学在慈善捐款中的应用

慈善捐款要达到说服人们去参与捐款的目的,首先需要确定说服目标,进行针对性宣传。再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选择不同的方式,让其参与其中,对慈善捐款这一行为产生共鸣,能够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并付诸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将心理学运用到慈善捐款中可以从选择目标人群、扩大宣传效应和组织内部完善几个方面入手。

(一)选择目标人群。慈善组织首先要选择能够对捐款这一行为有内心共鸣的群体,上述三种心理类型中主动关注型群体是慈善组织需要首先考虑的目标群体,他们不仅在观念上认同慈善捐款这一行为,能够积极捐款,而且能够带动身边的人参与慈善捐款这一行为之中。通过主动关注型群体来带动被动参与型群体,能够带来更好的效果。如何把握住主动关注型人群,就需要进行宣传,搞清楚他们的内心想法,让宣传内容与他们的内心期望达到一致,促使其捐款,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二)心理学的运用。本文认为,心理学的应用可以结合以下理论展开研究:需要层次理论、情境理论、首因理论、态度与外显行为、社会信念,下面本文将根据每一理论的具体内容结合中国慈善发展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如何将理论用到实处。

1、需要层次理论。(1)理论分析。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即人的需要是普遍的,每个人无时无刻都有着不同的需要,这些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人民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需要。(2)实际运用。在慈善捐款行为中,有些群体认为捐款可以帮助别人,可以满足他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同时自己是捐赠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扬,能够满足自己较高层次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慈善组织就可以利用捐赠者的这一心理需求,宣传慈善捐款的好处,多多报道慈善捐款中的先进事迹,来树立慈善捐款者的个人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捐款这一行列。

2、情境理论。(1)理论分析。著名学者戴维•迈尔斯指出:人们的行为不仅仅取决于客观情境,还取决于人的主观构建。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慈善宣传广告并不是很多,街头巷尾最多的是商业广告,加之近几年出现的一些关于慈善组织负面的新闻,很多人对慈善捐款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认为一些慈善组织是骗子,骗取捐赠人的钱。这些负面影响将人们带进了一种不好的情景之中。(2)实际运用。利用情境理论,让捐款人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受捐人的困难可能会比宣传广告达到更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慈善组织在活动上下功夫。只有将捐赠者带入这样一种双方认可的情境,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首因理论。(1)理论分析。首因理论又称为“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的。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好的,那么人们就愿意接近他;如果一个人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不好的,那么人们就会远离他,避免和他接触。(2)实际运用。将首因理论运用到慈善捐款之中就是要让捐款人对慈善事业抱有好的第一印象。慈善组织需要积极宣传慈善的正面效应,做好自己的服务,让接触到慈善事业的人对慈善捐款都抱有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且将这种好的印象持续下去。这样才能保证人们不会反感捐款这种行为,才能让更多的人主动捐款。

4、态度与外显行为。(1)理论分析。态度即人们内心的想法,对一些事物正确与否的看法,态度往往决定了人们对一些事物所采取的行动,从而形成外显行为。从最开始,慈善机构就要像目标人群宣扬慈善捐款的理念,得到潜在捐款人的内心认同。人们是否会关注慈善捐款,是否会留意慈善捐款的信息,是否会伸出双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都取决于个人的态度。(2)实际运用。对于目标潜在群体,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探究他们的想法,他们是否接受了这种理念,他们对慈善捐款的态度如何,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规范他们形成这种态度,他们就会更有可能去采取捐款这项外显行为。

5、社会信念。(1)理论分析。社会信念是人们从事各种行为的精神支柱,当一个人选择某种行为时往往需要坚持自己的社会信念,而社会信念来源于社会实践。经过多次实践活动之后,人们才会新成自己的信念。(2)实际运用。慈善组织需要在多次活动之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将善款真正落实,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捐赠者,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作用,让人们逐渐形成慈善捐款是正确的行为,慈善有必要成为自己的信念。在强烈的信念之下,人们愿意去实践自己的内心所想,这样的效果才是真正有用的。

(三)组织内部的完善。慈善组织内部的问题同样需要心理学来指导完善。针对组织内部员工的问题,首先可以在挑选员工方面下工夫,员工入职之前和他们交谈,掌握内心动态,选择真正乐于奉献慈善事业的员工,为慈善组织注入鲜血。其次,在培训方面严格要求员工,多与员工沟通,了解他们的技能如何,他们想从慈善组织中获得什么。站在员工的角度,满足员工的一些需求,达到规范组织,净化组织的目的。在制度方面,要汲取其他成功组织的经验教训,改善现有的组织制度,让整个组织有规可循,达到最好的目标。综上所述,慈善事业的效果好可以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可以满足捐款者的内心需要;慈善事业做得不好,可能会让人们对慈善产生怀疑的态度,从内心去否定这种行为。慈善捐款应该是为人称赞的,应该是人们自愿去实施的一项活动,但国内的慈善机构频繁曝光出问题,让人们不愿意去做慈善,也不敢去做慈善。与国外一些声誉较高的慈善机构相比而言,国内的慈善组织需要认清自身的问题,改掉这些缺点,去将慈善真正落到实处,不做虚假之事,不做欺人之事。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内心活动,并能指导人的行为的学科,可以帮助解决慈善捐款面临的问题。如何将心理学研究与慈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本文试图构建起心理学与慈善发展的桥梁。本文首先指出了国内慈善组织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的分析,将其运用到捐款人的行为之上,提出了一些可以改善问题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慈善捐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光坤.中国慈善组织问题初探[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1(7)

[2]刘文光.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行政与法,2009(1)

[3]罗清旭.促进中国心理学应用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01(2)

作者:黄骊珍 单位: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