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职业指导实践的应用范文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职业指导实践的应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积极心理学在高校职业指导实践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职业指导实践的应用

【摘要】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优势与美德,提倡用积极的、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与职业指导工作的要求深度契合,因为职业指导的最终目的正是“帮助个体确立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方向”。【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积极心理学理论为职业指导工作的这一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借鉴。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实践,积极探索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图式、激发积极情绪、塑造积极人格、营造积极环境系统的具体路径,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有利于高校职业指导理论体系的完善,更有利于和谐家庭、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积极心理学;高校;职业指导

当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胜阶段,即将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发。作为中国未来发展新蓝图,中共报告发出了“动员令”,要求“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我们作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重要使命,也是高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指标。积极心理学特别强调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对个体人格特质健康形成与发展的作用。【3】这种积极的人性观,对于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极具价值。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积极心理学

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强调积极的思想和个性的力量,重视个人价值、兴趣、能力和成就,致力于如何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类健康幸福。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当仅仅关注“解决问题”,更要关注人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改正”人性中那些不好的东西,更要努力建构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比如幸福、爱、美德、快乐等等;不仅要帮助那些抑郁痛苦的人们从创伤中走出,更要帮助那些健康的人们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4】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可以拥有积极的个人特质,可以获得积极的主观体验,也可以建构一个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一切都取决于你是“问题导向”还是“积极导向”。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阴影时,我们可能会悲观失望;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阳光时,阴影就变得不那么重要。我们应当关注那些能够指引我们怎样生活得更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的东西,充分发掘自身积极的潜能,从他人和社会获取积极力量,在与他人、社会乃至自然的互动中处理好彼此的关系。当我们更多地关注那些正向的、积极的、引领我们向上向善的事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的时候,那些负面的、消极的、处于阳光背后的阴影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就会相对变小,我们的生活会真的越变越好,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具价值。【5】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对高校职业指导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6】由此可知,职业指导不仅是帮助学生找工作,更要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就业理念,促进就业稳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的高校职业指导日常工作中,老师们往往容易产生“问题主义”的倾向,过于看重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观念问题”,不利于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而积极心理学倡导树立积极的职业指导工作理念,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希望老师们不要总是强调如何克服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冲突,而是更多从建设的角度,关注学生的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帮助同学更多地认识和了解自我,积极悦纳自我,知道自己“有什么”、“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帮助学生从自身专业、优势和环境出发,充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正确选择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发展职业,从而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真正朝着“自由发展”的目标不断迈进。

(二)有利于高校职业指导理论体系的完善

高校职业指导理论体系有其特殊性,除了遵循市场规律,还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高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心理学研究如何建立积极的观念、培养积极的特质和素质以及那些能够承载美好生活的社会构成(如家庭、教育、友情等),与高校职业指导过程中强调的转变择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素质、形成全员参与的公共职业指导工作平台等工作深度契合。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切入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有利于挖掘大学生自身固有的和潜在的积极力量,通过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我认同,建立积极的自我图式,形成积极的择业观念;通过促进自省、榜样示范、正向激励等方法,提升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特质,塑造学生积极人格;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积极氛围,形成全员参与的公共职业指导工作平台。积极心理学理念更新和完善了传统职业指导工作理念,是对职业指导工作理念的有益补充。

(三)有利于和谐家庭、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

积极心理学重视良好的环境系统对个体的影响,认为积极的环境系统由家庭、学校、社会等构成,对个体发挥积极潜能和塑造积极人格意义重大。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实践相结合,倡导“从激发学生自身潜能出发”、“以正向激励为主”的理念,要求老师们在课堂教学、课余指导、交流谈心、组织活动等开展职业指导的过程中,不是将学生当做一个被动接受、需要改造的对象,而是真正以人为本,从学生个体的需要出发,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愿意深入认识并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需要,向往并追求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个过程应当是充实的、愉快的积极的体验,而不是被迫的压抑的消极的体验。我们应当努力营造一种安全的、强调学生个人并且及时为个人的努力和成就给予肯定和奖励的校园育人氛围,引导学生成为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具有建设性的新时代成员。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的形成,不应当仅仅是学校本身的事情,而是个人、家庭、社会与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学校的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个体也需要加强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结合自身实际明确职业方向,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鼓励孩子自我思考、自主决策,放手让他们自立自强,防止“以爱的名义”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社会舆论也应当注意正向引导,不要总是将某些社会普遍性问题冠以大学生的名义特别强调,或是将大学生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无限放大,甚至人为的制造问题,而是更多地传递正能量,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大学生们能够置身于一个更加积极、更加健康的环境系统,在接受职业指导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而不是“丧失感”、“挫折感”,积极情绪得以激发,积极人格得以培育,积极品质得以强化,自然就会表现出积极的作为,不仅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有利,对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也有利。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职业指导实践中的应用

(一)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供个性化指导

职业指导属于全过程教育,包括意识启蒙、素质培养、职业发展与实践的全过程,不仅贯穿于在校学习的整个阶段,甚至延伸到毕业以后。就高校职业指导本身而言,应当看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职业指导的需要是不同的,同一年级的大学生因为个人素质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对职业指导的需要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心理状态进行调研,将同一年级的大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类进行调研,切实了解和掌握他们心理状态变化过程,认真分析比对他们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助于提高我们职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比如,在大一阶段应侧重于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和职业规划方法的培训,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进入大二和大三阶段则可以帮助大学生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风险,了解自己“有什么”,到底想“要什么”,从而决定自己能“做什么”,开始职业规划设计,明确方向和目标,制订计划和措施,并逐步落实;大四的时候,则根据学生前期发展特点,从心理准备到能力准备,由信息搜集到面试技巧,由职业适应到职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具体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进入社会。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进行调研分析,不是将大学生作为问题的载体,而是将大学生看做一个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整体的人,而且关注点更在于为学生设计一套更利于他们自我了解、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指导方法,让他们积极寻找自身存在的优势和美德,运用自身的积极力量,战胜个体自身的冲突和毛病;激发自己积极的潜能,结合自身实际,提出自我发展的目标和途径;即便遭遇困难和挫折,也能告诉自己“不是我不行,只是不适合我。”以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方式认识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图式。

(二)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与个体对自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知有关,对过去是否满意、满足,是否感到充实、骄傲;对现在是否感到快乐和欣慰;对未来是否满怀希望,乐观并充满信心。如何激发和维护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呢?我们可以通过倾听和共情等方法与学生一起回顾他们过去的经历,引导他们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过去的成长经历和环境,对自己的过去产生正向的认同;帮助学生了解并分析自身的优势和美德,探讨现实环境中对他们有利的因素,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学校的关爱,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学生提供增进积极情绪的方式,比如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有效率的工作方法、参加一些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活动、建立并维持一些长期的人际关系等等,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传统人格特质心理学往往并不关心他们确认并研究的各种人格特质有什么道德价值,而这正是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积极心理学尤其关注那些与人类美好生活正相关的那些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者们将全世界主要哲学和宗教流派所倡导的美德和优势进行了概括分析,确认了六种美德(智慧、勇气、仁慈、正义、克己和超然),在六种美德之下总结了二十四项性格优势,比如创造力、好奇心、毅力、热忱、善良、公平、宽容、感恩等。【7】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过程中,我们应当特别关注他们的优势和韧性,通过“退休的幻想”、“家庭形象雕塑”等技巧了解他们的发展诉求,鼓励他们大胆追求美好生活,为自己明确一个幸福设定点,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乐观、未来导向的生活态度,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以促进自己的幸福。

(三)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为大学生营造积极的环境系统

1.通过校园环境熏陶高校是职业指导实践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是职业指导实践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是一所高校人文精神的外在体现,良好的育人环境和育人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的师生。整洁有序、生机盎然、美丽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健康、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自然受到积极氛围的影响,发现并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美德,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营造有利于职业指导实践的积极的校园环境氛围,首先应当美化优化校园环境,通过加大硬件投入、升级软件服务、优化管理水平等途径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其次是要加强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科学、系统地设置课程内容,创新、发展地丰富课程形式;再次是要重视预防性的职业指导,做好“早发现”“早确定”“早解决”的“三早”预防措施,构建一个分阶段、多梯级、多目标的职业指导预防体系;最后,应当坚持积极的系统化、全程化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拓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在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课堂教学体系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机制保障,还可以通过开展校训精神解读、优秀校友讲坛、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加强职业观念引导,努力形成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思想引导渠道,营造健康向上的职业引导环境,使大学生积极情绪得以激发,积极人格得以塑造,潜能得到开发与发挥。

2.通过家庭环境感染任何一个人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心理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必然会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社会关系、家庭的需要、家庭的支持力度、父母亲人的期望值等家庭环境因素。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其个人成长的经历和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的认识,也是随着自身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家庭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修正、调整、变化发展着的。家庭环境对于个人的职业取向会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根本性的影响。在日常职业指导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障碍正是由于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因此,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应当把与大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让家长了解构建积极的家庭环境对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良好积极的家庭环境感染、促进大学生积极力量与积极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构建积极的家庭环境,首先,家长们要注意增强夫妻关系的信任度和亲密度,为孩子提供一个积极的榜样示范;其次,要注意形成积极的亲子关系,满足大学生尊重与爱的需要,尊重、理解他们的诉求和愿望,给予更多的欣赏、肯定和鼓励,而不是猜疑、否定和训斥;再次,要注意从大学生本身出发,科学合理地提出对大学生的期望,避免将自身未能实现的期待和愿望投射到大学生身上,结果形成“有害期待”;最后,还要注意发挥家庭其他成员的作用,少一些主观武断,多一些尊重宽容,少一些溺爱纵容,多一些积极关注,共同建立积极的家庭亲密关系。

3.通过社会环境影响就业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社会和政治问题。【8】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其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提出了“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积极就业的政策。职业指导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服务,是帮助劳动者成功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手段,在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9】职业指导服务工作能够不断创新发展,充分说明了当下社会对就业的重视,对更好就业的渴望。在高校职业指导实践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面对如此人数众多、情况各异、方向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如何能够保证职业指导的质量和效果。事实证明,光靠职能部门或有限的职业指导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充分动员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发动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尤其是用人单位、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各类职业介绍机构的参与,形成社会化、群众性的职业指导氛围,构建一套全员化的职业指导工作网络,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受益,才能令职业指导工作在开放的氛围下更加生机勃勃。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高校也要不断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健康完善的职业发展环境,提供更多更好的职业发展指导服务,解决大学生和家长们“日益增长的对就业质量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就业指导”之间的矛盾。积极心理学理论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理论借鉴。我们可以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高校职业指导实践,使大学生们能切身体会到自己处在这样一个新时代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增强他们对于这样一个新时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树立个人职业发展价值观,明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将个人发展需要与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246.

[2].报告.[2017-10-27].[3]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120.

[4](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3.

[5]杨智勇,黄光琳.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党建工作理念探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7(2):10.

[6][8][9]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54.

[7](爱尔兰)AlanCarr.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85.

作者:杨智勇;刘戎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