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思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作为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重任。教师专业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为此,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状,探讨发展思路,以期更好地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一句话:“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所高校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知名专家学者、高素质的教授与高水平的管理队伍。教师作为高校人才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自身的专业化与高素质才是提高高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关键。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促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与教育专业精神的不断提升,从而明显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让教师能教、会教、愿意教,从根本上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使学校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均有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是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重要师资力量,其专业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促使其专业化发展。
一、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目前,学界关于教师专业化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观点。其中,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哈蒙德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提高教师专门知识、特殊技能,使其有高度使命感与责任感的过程。美国教育学家西克斯认为教师专业化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执业人员所具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成功转型为经得起验证并经系统累积的知识基础;二是接受专业教育的人是通过严格筛选的;三是这些知识的累积与传播都是在特定的教育机构内开展的;四是接受专业教育者必须经过实习并通过考试获得证书才算合格的执业人员。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通过不断完善自我知识储备,提高个人职业素质的一个动态过程。这要求教师在教育专业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素养,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知识、技能、态度、品质、意识五个层面的专业化。不仅是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终极目标。当然,这也是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通过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道路就更广阔,专业成熟度也更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分析自己整个教育过程与行为,评估个人的教育效果,并积极开展教育行为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诸多意义,大致可归为三点:第一,能够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素质。从某种层面来讲,一所高校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从而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二,能够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涉及到的内容较为抽象、复杂,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较高。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他们的学科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进而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第三,这是提高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有力保障。目前,高校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学术科研方面的竞争。其实,科研竞争只属于高校综合竞争力中的一个方面,而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综合竞争力。通过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能有效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学竞争力、科研竞争力以及人才培养竞争力,从而提升高校的综合竞争力。
三、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一)缺少完善的职前测评机制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更关注教师学历、普通话等硬件条件,而不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工作态度等条件。因此,不少高校教师学历、职称较高,科研能力较强,但教学水平不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不例外。
(二)职前与职后培训比较混乱国内不少高校教师未接受职前培训直接上岗现象较为常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上岗前,若未经过系统的岗前培训,一时不能顺利从知识接受者向知识传授者身份转变,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另外,在高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下心理健康专业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更加繁重,教师极少能抽出时间接受培训,加之高校也未提供系统的培训机会,导致教师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教学方式古板、陈旧。
(三)教学与科研工作之间的冲突目前,职称评定是高校教师获得职业发展的唯一途径,而职称评定更关注教师的科研水平而不是教学能力。不少高校对教师进行考评时主要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论文、获奖、译著、编著、专利等方面进行考察,并且把科研业绩、数量与教师的经济利益相挂钩,而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提出了基本要求。因此,不少教师将精力放在职称评定上,而忽视了教学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把个人精力主要放在了科研课题、发表科研论文上了,而这些教师搞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仅仅是为了评职称,使得教师较强的科研能力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四)教书与育人间的矛盾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从道德规范来讲,教师必须是楷模与标杆。学生怎样学习做人,成为高尚的人,并不能单纯依靠学习书本知识去解决。这属于一个世界观的问题,需要长期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指导,也要有标的与参照物。而教师正是学生最直接的标的与参照物,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影响。良好的师德师风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就当前一些高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来说,只重视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问题的关注,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己无关,是辅导员的事儿。于是,他们将教书当作硬任务,只负责讲课,而没有“传道”与“解惑”,更没有用高尚的品格去感染学生。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
(一)领导重视,营造专业化发展氛围高校领导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发展,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岗位设置、人员编制、薪资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做好政策保障,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健全专业化发展机制,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给予支持与关怀,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工作队伍更加稳定。
(二)完善教师管理机制,改进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要求从业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在培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过程中,高校必须严把入职关,除了考察应聘者的学术水平外,更应衡量应聘者的教师素养好不好。同时,改进评价方式,可借鉴企业中普遍应用的“360度评价法”,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对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均采用专业的评审制度,定期评估教师的业务成果与工作表现。此外,目前我国教师资格证书获得后是终身性质的,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也不符合终身学习理论。建议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明确教师资格认证的时效性,并制定更严格标准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以确保师资质量。
(三)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高校要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制定系统化、科学化的培训机制。首先,应重视教师的职前培训工作,在教师上岗前提供专业、系统的职前培训,使其能迅速上岗。其次,要抓好在职培训,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将全员培训与分批培训、专业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培训的内容包括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技巧、道德行为规范训练等等,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此外,高校还应多为教师提供各种专业进修、职业培训机会。同时,可采取师带徒的新老教师搭配方式,并组织专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研讨等活动,促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成熟度指标体系高校教师专业化成熟度指标体系是高校教师工作的一套重要导向指标。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社会成熟度与管理成熟度两大内容。社会成熟度着重考量教师在社会活动中的成熟程度,要求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社会人要求与基本素质。这些素质对他们的专业化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可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职前组织相关专家与专业人士对其进行社会成熟度的测评。管理成熟度着重是对教师教学管理能力的考察。教学管理能力属于专业性很强的一种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对教学中发生的各种计划内与计划外的情况进行有效处理、筹划、组织的能力。这反映出教师的职业能力,应由专家、同行、学生担任测评人员对其专业性进行测评。总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个人引起重视,围绕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努力改善,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稳步提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
作者:唐煜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