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研究范文

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研究

摘要:医学院校做好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规划设置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等工作,不仅对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现实意义,也对其他高等院校开展此项工作有参考价值,还是医学院校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

关键词: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的新要求,医学院校针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对医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进行研究,积极探索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以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满足新时代医学服务的需求。

1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养生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状态,开发心理潜能,完善个性发展,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1.1是医学院校的神圣职责

医学院校、卫生职业院校和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后备力量,他们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关系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和悦纳自己;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调节不良情绪,缓释心理压力;帮助医学生度过刚入学时的适应期、遭遇情感纠葛的困扰期、学习目的不明的迷茫期、毕业分配的选择期,适应“以健康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新模式,积极投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这一“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工程之中,提高身心疾病防治水平,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为健康中国建设做贡献。因此,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医学院校和每位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1.2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是正确引导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修课程,是医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方法和策略,是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环节。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以救死扶伤为天职,每一个工作细节关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心理素质。他们不仅要解除患者生理上的疾苦,也要清除患者心理上的障碍,还肩负着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知识的重任。

1.3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

医学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给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视野、新领域、新途径,能够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从思想根源上找到自身心理障碍的原因。通过宣传、引导、启发、教育、心理咨询等实践活动,扫除人格障碍,减少各种心理困扰,使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思想行为积极向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

2科学认识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医学生既有普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趋势,又有其专业定向的个性特征,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附、交往与闭锁、个人意愿与职业要求等诸多矛盾与冲突面前,表现出种种心理问题。医学生还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欲求不满,导致情绪失衡,是不少医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医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医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愈加复杂、多样和具体,医学生的学习压力、竞争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普遍增大,由此引发心理障碍、焦虑、抑郁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医学生也成为大学生群体中压力最大、心理健康问题最为高发的一个群体[1]。因此,对新时代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

相对其他高等院校,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不仅更加紧密,且医学生学习及生活节奏也更加紧张[2],按照“深入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适量运动、控烟限酒和心理健康4个专项行动,开展心理健康‘一进单位’‘二进学校’‘三进医院’‘四进基层’的‘四进’活动”要求,医学院校要制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学校、进班级、进课堂。护理专业应设置护理心理学课程,各个医学专业应设置心理健康学必修课以及科学养生与健康等选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选修课和辅修课程的设置应坚持与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心理素质训练相结合、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创新教学模式相结合、与优化文化环境相结合的原则。4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按照“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的要求,医学院校要针对医学生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充分考虑年级、专业因素,有层次、有区别地创建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使医学生真正成为高学历、高素质的群体。

4.1科学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注重针对性,紧贴医学生需要,紧密结合年级和医学专业特点。(1)一年级新生重在环境适应教育。大学阶段是医学生第二个“心理断乳期”,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对社会、家庭、学校往往存在叛逆心理。他们离开父母亲人,尚未建立新的朋友关系,第一次独立面对新的学习生活压力和新出现的人际关系。对新生着重在环境适应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他们尽快做好角色定位,缩短“心理断乳”时间,调整好心态,及早进入新的角色,为顺利完成学业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础。(2)二、三年级应侧重心理健康教育。现阶段医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要让医学生系统掌握不良心理状态对人体的危害、身心医学理论与身心疾病的特征,系统学习掌握心理健康学基础理论、心理养生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能,开展心理自助和助人训练,并指导医学生的行为实践,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打牢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基础。(3)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医学生应侧重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高年级医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考研还是就业等,基于医学专科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考虑,就业压力作为其不可避免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由自卑感产生的不良影响可能范围更广且影响更深远[3]。此阶段应坚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观、人生观教育,使他们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应对这一阶段的各种人生问题,以平常心理智地做出选择,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缓解心理冲突。学校要给医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源,选择就业平台,以减轻由学生角色到社会岗位角色的心理负担,乐观地走向社会,愉快接受医疗卫生工作的洗礼。

4.2科学实施心理健康教学计划

医学院校应结合各专业医学生成长实际,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有关专业课教学中应增加实用可操作的心理健康学和心理养生学内容,渗透医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稳步实施。学校还要定期邀请医学心理学、健康教育学、健康管理学、心理健康学、精神医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举办心理养生专题讲座,提高医学生驾驭情绪和心态的能力。

4.3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做好心理健康服务

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团文化、班级文化等校园文化活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优化心理环境,使医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成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开展心理健康学术交流、专题研讨和读书活动,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使他们在学校期间就能够养成勤学深悟、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医学院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心理测试,建立医学生心理咨询、测试档案,开设热线电话、知心信箱或网络咨询,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及时解决医学生的疑难心理问题。

5医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和素质能力要求

5.1医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胸怀理想,确立目标,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不断超越自我。(2)谦虚谨慎,不妄自尊大。(3)对他人热情、正直、诚恳,不自命清高。(4)对学习兢兢业业,刻苦求实,不消极懈怠。(5)有较强的意志力、积极进取,人格较为完整统一。(6)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认知能力强,社会适应性良好。

5.2医学生素质能力要求

医生是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职业,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学工作者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1)具有精湛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2)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3)应该掌握养生保健、心理健康学和心理养生学理论知识、方法与技能。(4)具备指导健康人和患者开展科学养生与心理养生的技术能力。(5)既重视自身身心健康,还关心患者疾病的预防、保健、诊疗及社会心理康复问题。(6)具有开展宣传健康科普知识、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的综合素质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医学院校做好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可以使医学生身心健康,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青年时代,还能够提高其心理承受力,使他们离开学校的时候,就能成为一个人格、心理都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尹国才,高立,程刚.压力对医学院校新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2):50-51.

[2]周艳芳,任胜利,尹国才,等.医学院校新生心理健康自我调整能力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8):53-54.

[3]张昭,王波,柴晶鑫,等.医学生自卑感和就业压力的关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6):45-46

作者:张志贤;罗丽娜;胡瑞平;王利敏;王菲 单位: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