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摘要】当前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认识不到位、定位内涵理解模糊、评估体系存在偏差等问题,改进对策主要是: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人员队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紧密结合思想政治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改进对策
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教育学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注度大幅提升。然而基于各类现实案例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着很大一部分心理状况处于不良状态的学生,且该类学生的基数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就对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关注大学生心理变化,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呵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然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1、心理健康的内涵
健康,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却又难以准确概括。它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高度关注,深入讨论,但却总是让人类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如果没有健康,智慧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这深刻道出了健康之于全体人类的重要性,揭示出了健康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解放与社会的深入发展,人们在自身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健康的解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区别于早先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身生存,延续本体生命的传统健康观,人们逐渐意识到健康应该放入自然、人、社会的整体系统中加以综合考量,其应该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由此形成了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辩证统一的现代健康观。至此,心理健康同生理健康共同构成了健康的两个维度,成为了人们认识健康的另一个必要切入点。关于心理健康,目前学界并无统一界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写道:心里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1]结合此书论述与学界最低共识,我们可以判断,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在一定环境下保持一种良好的效能状态,并不断与所处环境发生反应作用,从而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协调。一般认为,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可以反作用于生理健康。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上述对于心理健康的基本认知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特点,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界定为以下四个方面:情绪稳定性、交往和谐性、感知充分性、心理适应性。
(1)情绪稳定性。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类的情绪总是复杂多样的,并且会随着诸如时间、地点等基本要素的改变而形成共变。对于大学生而言,日常的情绪应该以自信、开朗、乐观等积极情绪为主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不可以拥有负面消极情绪。相反,情绪的波动是人类心理最正常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对外界所做出的正常能动反应。遇到开心的事情自然身心愉悦,遇到难过的事情必然会感到悲伤郁闷。所谓情绪的稳定性,正是积极情绪主导下的正常波动变化,而不是毫无变化,也不是极端变化。在正常的心理健康状态下,即使出现了负面消极情绪,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些方法进行消化排解,使自身的情绪重新回到一种平衡状态。综上,情绪稳定性标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意味着在积极向上的情绪主导下伴随着正常的情绪波动以及相应的自我调节能力。
(2)交往和谐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于交往互动不存在长期的、难以改变的抗拒与排斥。一般来说,处于正常情绪状态下的大学生应该乐于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能够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顺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进行正常人际交往、处理正常人际关系的必备能力。人类毕竟是社群动物,因而应该有主动融入社会的意识,充分接纳自己与别人。大学校园实际上已经处于一种相对开放的半社会状态,大学生有充分的权利与自由对互动交往的对象进行接触、判断、选择。笔者认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可以与周围的同学和朋友形成良好的交际氛围与适当的交往边界,并拥有少数几位可以倾吐心事、充分信赖、互相鼓励的知心朋友。即使在互动过程中出现了摩擦与矛盾,也可以通过主动协调或他人帮助来达成和解,从而构建和谐健康的交际格局。
(3)感知充分性。这里的感知首先指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与判断。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可以对所面临的外部世界与现实环境进行全面客观的辩证思考,在解释现实的时候,可以探析全貌,不片面,不偏激,不刻薄,不狭隘,有开阔的眼光和全面的思维。另外,感知充分性也体现在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认知了解上。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着全面客观的正确评价,不骄傲自负,也不妄自菲薄;不会高估自己去承担超出自己能力的任务,也不会低估自己从而逃避肩负的责任与义务。同时,能够明确自己的所短所长,做到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尽量弥补自己的短板,从而实现自身的综合全面发展。
(4)心理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健全的行为能力,可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无论在感情还是实际生活中都有相对突出的自主性,较少会产生依赖心理。他们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并会在不同的环境之中挖掘自身的最大潜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使之成为自己的事业增长点,因而生活会有充实感而非孤独感与空虚感。即使身处相对陌生或困难的环境中,他们也会主动去融入,自觉去接触,而不是把自己孤立起来,拒绝互动,与社会格格不入。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中国许多高等院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依然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地位不够突出,严重限制了工作成效。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健全。一些学校或是根本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或是流于表面形式,或是用其他工作机构进行代替,无法保证高等院校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施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必须担负的责任与义务,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此后,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不健全,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最严重问题。第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不专业。一些学校虽然开设有专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是教师队伍与人员配备并不够专业化。在对72所高校开展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中多为兼职人员,其中普通教师占55.4%,心理学教师占20.8%,医务人员占17.4%,其他占6.4%。[3]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的绝大部分负责人并不是专业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科学学习训练,不精通心理测量方法,不清楚心理咨询技巧。即使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工作感受,仅凭理论进行心理教育工作,其成果也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有可能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全面的理论结构,扎实的知识储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独特的工作技巧。这些职业素质对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了极大挑战。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完善。很多高等院校针对本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管理并不完备,有所疏忽,对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严重的阻碍。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没有成熟的运转机制与规范的章程制度,权职不等,监督不力,使得整体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工作成果非常有限。长时期的不善管理甚至使得有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缺乏必要的运转条件,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
2、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内涵理解模糊
目前高等院校中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内涵存在着理解模糊的问题,笔者认为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相混淆。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经常倾向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使得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明显的德育导向,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独一无二的价值意义,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教师苦口婆心地说教,学生却可能越发抗拒排斥,两者之间不能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没有解决,老师也失去了耐心热情。另外,与上述情况正相反,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大学生出现的一切问题多半都是心理健康的问题,认为只要关注好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诸多校园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这显然也是不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说,两者相辅相成,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生最理想的成长状态,都是一种培养学生的关注点。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品质,使他们可以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的事物,实现自我道德的提升,其主要是通过教导的方式来影响学生,指引学生,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传授给学生并使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进行正常心理活动并对不良心理状态进行疏导矫治,从而开发学生个人潜力,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性格成熟,其主要是通过互动、沟通、交流、座谈的双向模式进行,通常持有的是中立的价值导向,关键在于互相的认同。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第二,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重视病症治疗,忽视发展预防。一些高等院校虽然认识到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但是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诸多高校只会提供类似“心理诊所”、“心理医院”的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定为一个接受“学生患者”走进来的地方。只有学生确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或者心理健康状况极不乐观,这种学校机构才会发挥治疗作用,这就严重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甚至,还会给学生留下“去看心理老师的都是有心理疾病的不正常学生”的偏见,从而使大家不敢走近心理教育场所。其实,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迎接“走进来”,还要“走出去”,主动去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发展性预防教育。可以通过平台宣传、学校活动、开设课程等方式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广泛的引导教育,一方面要让大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也呼吁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爱惜自己的心理健康,总体上形成“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路。
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体系存在偏差
现今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面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心理状态的不稳定性陡升,前所未有的环境复杂性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概率大大增加。但是由于判断标准与数据采样不同,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指涉范围与评估结论也随之不相一致,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于自我心理健康状态的认知,从而阻碍了全国范围内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开展与顺利推进。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笔者发现了当今高等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同高校教育精神与时代教育要求严重相悖,亟待解决。据此,笔者将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横向铺开,纵深发展,配合国家人才战略,全面服务高校学生。
第一,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人员队伍。高等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成立专业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完善组织结构,并将其置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的核心位置,避免流于形式,停于表面,趋于应付。同时,学校应该提高机构人员的任用考核标准,确保建立一支专业、敬业、勤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并保持科学布局与合理结构,形成层次、学历、年龄等方面分布适当的人员梯队。此外,学校应该在立足于本校实际的同时,与其他单位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广泛交流,互相学习,携手共进,一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前进。
第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高校应该建立严谨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严格管理,将行政程序、业务开展、经费审批、科研项目等方面落到实处。在大力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正常运行并开展各项工作的同时,还应设计完善的考评制度,定期接收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工作反馈并进行专业评估,针对不足与疏漏予以指导建议,真正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诸多部门系统中的专业化、实务化、常态化。
第三,紧密结合思想政治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德育两者虽然在目标与方法上有所差异,但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系的。二者的深层目标都是为了高校学生全面而健康的成长,为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青年人才。此外,二者在教育内容上也存在着重叠,这就为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可能性。试想,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更易于接受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而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则有益于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减少严重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定开展,相对成熟,而心理健康教育则相对滞后。如果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成熟的运转体系,通过思政与心理教育相互重叠的内容将心理健康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则有助于唤醒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情况的关注,从而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人群,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勇于接受新奇理念。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枯燥无味,刻板晦涩。为了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必要求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大胆创新,依据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充分发动利用学校与社会各类资源,共同助力青年心理健康。比如,推行“朋辈”辅导,利用年轻人之间的认可与互动可以更容易走进年轻人的内心世界。此外,还可以利用学生组织与社团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广泛宣传,举办各种易于引起大学生兴趣与关注的创意活动,通过与大学生产生深度共鸣,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
总而言之,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日益变迁的现代社会中任重道远,需要获得更多的关注,也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在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重要一环的今天,它的未来,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究,2001(4).
[2]赵亮.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教育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5).
[3]程喜中.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5(9).
[4]陈学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2005(4).
[5]方略.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3).
作者:孟凯 单位: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培养不仅局限于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提升,还包括心理素质与道德素养的培养。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辅导和矫正是其主要职责之一。本文以高校学生辅导员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构建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能力
1引言
辅导员在高校教学工作中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起到督促作用,还要对学生的生活状况、思想状态和心里状况进行密切关注,对学生的心理症结进行及时的沟通,帮助学生纾解压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我国高校中,辅导员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辅导员的思想应该始终处于教学前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工作。辅导员对于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这一时期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2辅导员的职责
辅导员主要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思想进行教育和管理,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辅导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高校管理人员认为,辅导员在学校中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不像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管理那么重视,也不像学工老师那样抓紧学生工作,辅导员只要管理好学生,保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不做出违纪的事情就可以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日益提高,一名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范围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从整体方面而言,辅导员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还是学生生活的指导者,更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辅导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应该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切入点,全方位开展日常管理工作,不断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深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辅导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班主任、学工老师、心理咨询处的协调合作,合理分工,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责任。根据学校制定的培养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学生辅导员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者,应严格按照学生管理部门提出的要求,灵活设计工作内容和开展工作,做到言传身教,因材施教,为广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基础。
3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高校辅导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并且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更高的关注度,因此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应该更加敏感和关注。现阶段的大学生,担负着更重的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并且面对纷繁多彩的社会,对大学生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导致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更加具有多样性,心理发展状态也不一而同。面对来自于学业、社交、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大多设置有心理咨询室,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扰。但是由于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心理疾病甚至自杀倾向。而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高校教师,能够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从而做出积极的应对方案,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
4完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4.1完善辅导员队伍
高等院校在选拔辅导员时,应该对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综合考评,选拔可以在高等院校毕业生中寻找也可以在本校内其他岗位教师调任。对于辅导员的选拔,首先要端正辅导员的思想,只有热爱学生管理的人,才能为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工作付出努力。其次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辅导员有相关的教育背景或者在校期间曾经担任学生干部,对学生工作比较了解,并且,在党员中选拔辅导员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2加强辅导员心理工作培训
高校对辅导员的管理体系也要进一步完善,重视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辅导员工作要求和工作规范,为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并且为辅导员提供相应的工作培训,帮助辅导员学习相关的心理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3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体系
学生在高校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单一的接受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容易导致学生思想僵化。高校应该建立多样化的心理健康学习体制,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邀请心理专家进行讲座,学工组协助辅导员完成心理健康工作,心理咨询室组织辅导员一起培训,学习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通过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新星.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2]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7,(7).
作者:李叶竹;张雪
第三篇: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事业建设的一股新力量,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自己的地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有着极强的引导和暗示作用,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文章就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现行社会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度关注。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是比较脆弱的,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心理,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同时还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但是,就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看,过分关注于学生的消极心理,主要是从负面心理角度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价值观,而忽略了积极心理的作用。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健康等新学科。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它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幸福、快乐,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针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而积极心理学被真正引起重视时间是二十世纪末,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提出[1],他们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人作为高级动物,有着明显的消极和积极情绪,而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通过暗示、诱导,使人朝着幸福的方向迈进。同时,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可以让个体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进而有效地预防。另外,积极心理学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也涉及到对群体以及社会心理的探讨。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全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确
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重于关注大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产生的困惑,并以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忽略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以预防心理障碍为目的,从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确,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学生产生反向心理暗示。
(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落后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障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而针对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往往是直击学生的心理障碍,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得学生越来越反感,容易产生自我防御意识,从而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心理教育功能削弱
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削弱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问题。目前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情绪困扰、视野狭窄等方面,忽略学生更美好的方向,机械式的强调心理理论教育,不注重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片面性,不利于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修正并弥补了心理学的不足,较比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反对以往的悲观人性观,研究的是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人消除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同时还在于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首先,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看待问题,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其次,积极心理挖掘的是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这一角度来看,它更好地尊重了学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调整心态,在困难挫折中勇敢、积极面对,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2]。另外,积极心理学提倡“以人为本”,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教师可以开展各种人性化、个性化的心理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促使学生自发运用积极品质帮助他人,从而实现自助和助人的效果。
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
品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只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通过心理指导和教育,预防和纠正消极心理。而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中的一门新课程,它不仅对心理疾病、心理障碍提供了有效的治疗和解决方案,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自主预防。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课堂中,选取一些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来引导学生乐观、正确面对自己。同时,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团体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二)增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是一种体验过程中,只有外在的积极体验,才能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以往,教师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实际体验中来,使得学生缺乏认知,参与性不高,影响到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因此,要想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体验中去,让学生在体验中积极、主动关注自身的心理发展[4]。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自助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体验。在自助式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关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与心理学有关的知识。同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掌握一些心理处理技巧和方法。
(三)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就我国高校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学生消极心理的预防和纠正,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消极心理的角度来进行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选用的课程也比较狭窄,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一些消极心理的危害,以及一些消极心理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内容非常少。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应当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要改革现有的教材,增加积极心理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其次,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多向学生传播积极理念,譬如,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如何使自己身心健康?如何让友谊长久?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通过更好地发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四)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积极心理学
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同时也指出了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有关。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健康,以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学校应当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通过环境来影响不能够感染学生,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在价值[6]。首先,学校要切实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次,要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多组织学生进入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处在一个不对等的关系模式下,教师往往占据着绝对的主导权,总是以一种“教育”性的语句来责问学生,以致于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不愿意与老师敞开心理,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要想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7]。首先,教师要贯彻落实民主思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赋予大学生平等的话语权,切忌武断专横,目空一切;其次,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
(六)加强学生的锻炼
就当前大学生而言,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娇生惯养,我行我素,形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在碰到困难时,往往不知所措,显得比较急躁,进而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必须为学生举办各种活动,让学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8]。如“三下乡”活动,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好处。另外,学校还可以在校园举行各种比赛,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让学生的压力得到释放,进而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七)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大学生自尊性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如果教师继续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势必会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逐渐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借助网络,可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教育,而是人与计算机之间的沟通。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更易被学生认可。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要认识到网络平台的重要性,积极构建心理健康网络咨询平台[9]。网络心理咨询平台体现了人性化的特点,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们的权益,有利于学生通过网络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生活。
(八)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构建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无可替代,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要想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开展,学校必须强化专业教师的培养。首先,加强现有教师能力的培训,强化其专业理论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造一支综合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其次,要壮大教师队伍,对外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再者,要培养教师积极的工作心态,既要明确教师的工作责任,同时也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来激励教师,充分发掘教师的积极力量,提升教师的能力,促使教师主动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10]。
五、结束语
综上,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对学生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消极心理层面来进行预防和纠正,没有考虑到积极心理学的作用。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部分,其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学校以及教师应当正确认识积极心理学,设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以及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白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5):99.
[2]杜宗洪.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新西部,2017(10):131+139.
[3]蒋志超.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读与(教育教学刊),2017,14(01):42.
[4]李从东,丁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6):77-78.
[5]姜巧玲,梁彦蕊,李稚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6(15):5+7.
[6]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32(04):151-154.
[7]陆斯琦.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171+173.
[8]张忠宇,夏宝慧.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06):132-133.
[9]郑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习月刊,2012(10):108-109.
[10]戴吉,戴嘉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03):250-252.
作者:江洁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第四篇:心理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心理资本主要是指社会个体在发展和成长中,其所体现出的积极而主观的心理形态。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将其简单地作为一种问题进行教育,导致心理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将心理资本引入心理健教育中,可以为我国高校开展心理教育、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提供全新视角。文章主要针对基于心理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高校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资源;心理资本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更加关注大学生群体所经常遇见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进而进行针对性的疏导和治疗,但是这种固化的心理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对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带来一定的阻碍。引入心理资本理念,可以为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新视角,其更加注重挖掘和关注群体和个体中的优秀品质,激发个体的心理潜能,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生活和适应社会,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1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几点问题
1.1教师观念存在误区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教育在观念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特别是一些教育者将心理教育视为问题教育,没有强调对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性,通过消极的方式和态度开展心理教育。
1.2教育形式枯燥单一
当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以个体咨询、健康讲座、理论课程等形式为主,注重向学生灌输生理和心理知识,教育形式枯燥而单一,虽然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也在尝试引入情境展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新形式,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利于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
1.3教育内容有所偏离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对心理教育缺乏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只是简单地将其归纳为医学模式,学生与教师关系如同病人和医生,学生需要主动地向教师求助,或者教师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开展单独辅导,主要起到治疗的效果,而没有预防的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简单的预防和治疗,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发展诉求。
1.4教育思维存在局限
心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不仅关乎到学生健康发展,同时也与学生专业学习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所有教职员工的义务和责任。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基本是由专职教师承担,而其他教职员工却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同时,一些高校虽然制订了心理教育计划,但是却没有落实到具体层面中,内容也更多地倾向于心理问题的消除和排查方面,例如大学生群体经常遇见的情感问题、人际问题以及新生生活问题等,正是由于教育思维存在局限,导致教育偏离了既定目标。
2从心理资本视角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路径
2.1面向所有学生
高校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发挥心理教育的优势和职能,以所有学生为教育对象,对其心理资本进行有效开发,并且对心理存在问题的个别学生,开展针对性辅导和咨询。高校还要积极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措施和方法开展教育,为学生创设和谐积极的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以及积极乐观的精神,使其内心世界变得强大,以乐观积的态度应对生活中遇见的问题,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理的发展诉求。高校还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人生难以一帆风顺,挫折和压力如同吃饭和穿衣一样,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的时候,要消除负面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帮助学生战胜困难。
2.2加强渗透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较强系统性和复杂性的长期工程,不仅需要专业心理教师承担其教育重任,每一名高校教师都要主动承担相关教育任务,从专职教师到专业教师,从高校行政人员到辅导员,都要以心理资本为指导,将心理教育渗透各个领域和层面中,将专业教学与心理健康充分融合,对学生开展潜移默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心理资本的培养和开发,进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3注重资本开发
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资本开发,不能简单地按照传统固化模式开展教育。当前,我国高校心理教育已经进入了瓶颈期,而在社会改革与创新的大背景下,各种西方不良思潮涌入我国社会,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断增多。心理资本提倡个体运用内在力量,克服以及预防心理冲突和矛盾,而内在力量主要是指个体所具备的心理潜能。因此,高校不仅要注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要注重对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和培养,无论是对个体而言还是社会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4教育形式多元
活动是人类发展和生活的重要方式,人的心理形态也主要是从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活动可以对学生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参与能力进行有效锻炼,增加学生正面的情感和思想体验。因此,高校要转变以往单一而固化的心理教育模式,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心理资本为核心开展心理科普讲座,并且积极举办各种团体实践活动,尤其是室外训练,要利用大学生群体的活力,组织学生到室外进行锻炼和拓展,通过对学生心理资本的培养,满足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预防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帮助学生实现价值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2.5更新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提倡人本理念,以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为教育宗旨和目标。教育理念是高校开展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对教学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新时期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专业的心理教育职员,一定要以时展为基础,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以当代学生特点和需求为核心,通过积极而正面的教育观念,推动学生心理的良性发展。
2.6利用信息技术
当前,信息技术改变了大学生群体的学习以及生活状态,因此,高校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心理教育,发挥其优势,带给学生亲切感,将心理资本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提升心理教育的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建立微信群,学生可以将心理问题发到群里,或者单独与教师进行微信交流,有助于学生排解心中的郁闷,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高校还要建立微信公众账号,定期推送一些积极的、乐观的、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咨询,挖掘学生心理资本,在长期的渗透教育中,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3结论
总而言之,在我国社会新局势下,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其心理问题已经得到公众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而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引入心理资本理念,挖掘学生内心潜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而正面的心理态度,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红霞,韩淼.心理资本视角下提升大学生竞争力的教育对策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3(6):50-53.
[2]汤永利.心理资本视角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16(3):6-7,10.
[3]杨扬,巫程成.心理资本视角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与辅导员职能联动性探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7(4):37-41.
[4]彭熙.探究心理资本开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49.
[5]郭梦蝶.心理资本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培养[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7(3):249.
作者:李娟;沈妍;李小红 单位:唐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