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4篇)范文

大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4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4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4篇)

第一篇: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努力的新方向.文章从积极心理学的特质入手,阐述了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然后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就如何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大学生心理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从心理学视角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研究,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也成为学界与高校关注的重要话题.

1积极心理学及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1.1积极心理学的特质

何谓积极心理学,美国积极心理学创始人谢尔顿?科钦和劳拉.金是这样解释的: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的发展潜力、美德等积极品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用人内在的具有建设性的美德去激发个体积极的心态和优秀品质,然后利用这些积极因素来帮助人们解决相关问题.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有:

(一)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具有治疗精神疾病、挖掘和培养有天赋者、使人更加充实等功效.积极心理学可以将心理学研究重点由对外界刺激带给人的消极影响向如何培养个体积极的品质上面转移.换而言之,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要对消极因素及其影响进行研究,还要加强对人类美德、潜能的关注,以实现心理学的价值平衡.

(二)倡导积极解释和应对问题.积极心理学倡导要对社会问题作出积极解释,即为何会产生问题,并通过问题解决获得积极的体验,目的是通过问题解决为个体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的积极体验、个体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组织系统,近年来,积极心理学在这三个方面研究上都取得了积极成果,积极心理学家还将人类积极人格分为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共6种,倡导个体通过心态调整、心理矫正成为一个积极健康的人.

1.2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积极人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关系,人格越积极,心理就越健康.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获得幸福感,而积极人格、体验中的因素如乐观、希望和感恩等,会提高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那些心理和人格积极的人,在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尊重方面会比其他人表现的更好,其勇气、好奇心、毅力、社会等积极特质也表现的越明显,他们也有着强烈的与他人进行互动交往的愿望.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知识,升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使大学生以积极的眼光和心理去看待世界、对待他人.这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来说,都是有益的.

2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2.1教育目标不平衡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消极的,一是积极的.消极的心理教育以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为主,目的是提高个体的不良心理应对能力.积极的心理教育以潜能开发和个性完美发展为主,目的是培养个体对人、对事、对己的积极态度,为个体生存和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整体上来说较为偏重自杀预防、心理问题矫正和消除消极因素.这种以消极因素预防和诊治为主、忽视积极心理发展引导的教育方式,因为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在内容和针对方向上都显得较为片面,它也必将影响人们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印象,即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的教育,那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的学生却无人关注.

2.2教育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自开展以来,在大学生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疾患祛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教育理论取向都集中在消极心理学场域.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始终以“问题心理”研究为主.受此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对象也主要局限于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身上.再则,在心理教育方式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有心理辅导、心理课程选修、心理讲座等,传播的大多是消极心理体验和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矫正和治疗为主,教育方式主要以理论灌输为主.这种消极教育方式的目的是为了预防不良事件发生而不是促进学生发展,它也必将影响和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全面性,影响学生积极品质塑造和培养.如在消极心理暗示下,学生经常会想到如何避免心理问题,而不是想着去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2.3师资专业结构不合理

人手不足,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都缺少专业工作人员,尤其是一些工科院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是严重短缺.部分高校虽然制定了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也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但是许多心理健康辅导教师都由辅导员、学校政工人员兼任,许多人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会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成效.

3积极心理学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3.1明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明确全面培养、和谐发展理念,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管部门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并以此为目标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求和措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争取为既定目标完成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也要明确工作发展方向,重点强调责任、勤奋、独立、积极等优良品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努力扭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使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通过科学的心理训练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对自我力量、积极人格品质的关注,并建立一个以高校为主导、涵盖家庭、社会支持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条件和环境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高校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具体来说,高校首先要全面搭建健康教育体系,增设更多的面向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公共选修课,并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问题等增设特色选修课,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完善校、院、班、宿舍工作网.在教材选择和师资队伍建设上,高校要科学选择内容充实、知识体系层次分明、以积极心理健康知识为主的教材;选拔一批接受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设置专职心理工作队伍,并利用学校资源优势,聘请专业心理教师、心理研究人员来校兼职,为学生提供专业心理辅导.与此同时,高校还要积极构建集教育、咨询、预防、干扰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成立由大学生运营主管、专业人员宏观指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并在传统的班级心理教育、团体咨询之外,开通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创办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拓宽心理健康咨询渠道,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3.3丰富人格教育的内涵

人格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个体成为具有良好适应能力和心理品质的人.通过人格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高校要将人格教育放在心理教育的首要地位,丰富人格教育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关注他们应该关注的东西,譬如,如何从根本上培养自己的人格品质,健全自身心理素质,这远比单纯的问题预防和和消极的心理暗示更重要.在社会主义新时期,良好人格主要表现为恪守诚信、理性认知等方面.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也要以诚信道德为重点,明确良好人格的价值取向、精神内涵和具体显现.与此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还要利用校园及社会舆论导向宣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并结合大学生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行为,阐述人格教育的紧迫性,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用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

3.4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转变,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和努力方向变化上,即变过去那种以心理疾病疏导和矫正为主教育为培养优秀品质的心理教育.换而言之,高校心理教育要明确正向关注点,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品质.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积极、优秀的品质呢,笔者认为,首先,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做好正面引导,要多从积极健康的角度引导大学生对生命、他人和社会的热爱和珍惜,要正面宣传乐观的性格、积极的人格、快乐的学习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引导大学生积极成长.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秉承成功性原则,努力从学习、生活等方面,挖掘大学生的自信、自尊、自爱等多元智能,积极丰富大学生的成功体验,以激发大学生固有的积极品质.

3.5通过开放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鉴于此,高校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构建开放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如高校可以在传统的心理咨询教育中,可以活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通过情景剧、角色扮演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心理知识学习热情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在传统的心理咨询工作之外,高校还可以将心理健康咨询由室内搬到室外,由学生上门求助向主动为学生服务转变,举办各种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健康活动月”、“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营”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征文比赛、辩论赛,以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认知,培养学生遇到问题科学求助、积极面对的心理意识.

4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的重要任务.为了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新时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以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为目标去健全教育格局、拓宽教育途径,并从多种层面去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以促使大学生快乐学习、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彭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2〕白燕.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

〔3〕周炎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02):50-53.

作者:徐晶 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第二篇:积极心理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摘要: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和就业环境异常复杂,相伴而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在不断增多,所以社会各界对于大学心理健康水平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而当前高校所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基于消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大学生的消极心理进行纠正和预防,实践表明能够获得的教育效果并不明显.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指导,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不仅需要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智力水平,还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由于当代大学生以80后和90后为主,他们的成长过程正处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生活压力也比较大,思想价值观容易受到西方思想和网络思想的影响,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和复杂,虽然各个高校一直都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偏弱的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的积极品质,以促进正常人获得幸福为目的,它强调关于人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研究,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是基于消极心理学理论组织和开展,经过实践证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缺陷:首先,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上,过分看重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和预防,却忽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性目标,所以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针对“问题学生”而言的,教学内容也相对统一,忽略了学生个性素质和积极心理的发展与培养,这显然不利于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共同进步与改进.其次,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上,很多高校的教育方式过于传统和落后,对课堂教育的依赖度比较大,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课是当前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带有较强的学科性质,其教学内容也主要是以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为主,却忽略了学生在心理问题上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具体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上,教育工作者主要是依靠传统经验设计教育方案,常常缺乏先进性和新颖性,而且常常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被动的教育对象,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参与积极性的保持.再次,是在教育主体上,主要由高校的心理辅导员和思政教师担任,而且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专职工作,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兼职开展的,教师常常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所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投入程度和专业程度常常不尽如人意.

2积极心理学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调教育对象积极品质和个人潜力的培养,所以不仅形成了对传统消极心理学的创新与发展,更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十分鲜明的教育价值和时代意义.

2.1健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是预防和纠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主,忽略了学生积极心理和内在潜能的发展,所以是存在缺陷的,不利于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等基础层面,它更加强调学生健全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完善,除了要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修复外,还具有积极预防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例如,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大学生要有积极的心态,积极寻求良好的状态,要更有自信、更积极的意志品质,强调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这无疑对高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进行了有效补充[2].

2.2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高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教育内容和教育重点都放在了有不良心理倾向的大学生群体之上,而对其他普通大学生的关注度却非常小,所以容易形成对一些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边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忽视,这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群体在整体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对此,高校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好的满足多层次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注重对于潜在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主动预防.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积极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所以更加注重对于大学生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潜能的教育和培养,这无疑形成了对大学生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有效补充,可以引导大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理面对自身的学习、情感、升学、就业等现实问题,有效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3].

2.3丰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主要是依靠负面评价标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对于存在心理异常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再采取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也主要是体现在对于大学生心理焦虑、心理抑郁以及精神问题的治疗,如通过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等科学实证和实验量化方法对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但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侧重强调主观性情绪体验:“包括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等.”[4]这些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价标准都是积极的,可以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实现、自我调节,自主克服负面心理和消极因素的影响,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也会更加丰富,也更有助于教育工作质量的改进.

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3.1重视大学生积极教育环境的构建

高校在实施教育活动时,教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教育需求,重视积极教育环境的构建,进而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对此,高校应当为大学生创设和谐、愉悦、轻松的教育氛围,组织更多具有积极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的教育活动,从而为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和行为范式的改善创设良好的条件.同时,积极教育环境的创设,还要求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多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在集体化的教育环境下相互帮助、相互协作,感受来自周围积极因素的影响,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和积极的心理体验,帮助大学生树立更加积极的情感.

3.2注重在校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加重视对学生积极人格、积极心理的培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要消除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和心理疾病等心理健康问题,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在有针对性的积极心理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可以收获更多的积极情感和快乐体验,这样学生的心理才会变得更加健康和积极,个人的行为方式才会得以不断改进.同时,现代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主观意识层次,所以高校应当在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充分把握住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加强对于大学生的正面引导,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感收获成绩感和快乐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促进大学生个人内部情感的稳定和人格的完善[5].

3.3重视在校学生积极意识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复杂,在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时,很容易走上极端或产生消极心理情绪,所以大学生也很容易出现心理状态上的波动,对于与自身心理产生冲突的事情或事物会产生心理障碍,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提高对于学生积极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具体而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的主观意识形态领域,积极构建积极向上的心理意识,用体验自身积极情绪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积极心理,从而有效消除大学生的紧张、抑郁、自卑等消极心理.例如,高校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不要过分依赖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如一些集体性、互动性、趣味性的团体辅导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知识转化和心理锻炼的有效结合,带给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3.4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积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打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有的“各自为战”的教育模式,学校多个部门和教育主体之间需要开展沟通与协作,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指导,积极寻求新的教育模式,构建新的教育体系.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我们应当积极发挥每个人的教育功能和影响能力,让每个人都尽可能的成为一个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影响者和引导者,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现自身的积极潜能.由此可见,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和教育主体,不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与课余生活的领域,还不能忽视家庭力量、社会力量和教育环境,积极实现整体上的最大功能.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形成对消极心理学视域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有裨益,有效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但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工作实践,贴近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个性差异,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桂芬.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02).

〔2〕刘婷.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5).

〔3〕叶立军.试论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2010(10).

〔4〕杨稣,武成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11(03).

〔5〕尹秋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位与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作者:李从东 丁辉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第三篇: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些影响。因此,加大对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与教育,对促进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研究的内容,就网络时代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应对的策略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

网络时代;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

1.引言

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运动参与度高、相对较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做好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可以更好的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本文结合网络时代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分析,提出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

2.1社会因素

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时代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交往方式产生了很多的变化。同时,一些社会的不良习俗也进一步的浸染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受到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强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很容易就受到一些不良意识的影响,这些不利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压力大、攀比心、不平衡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将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学业带来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

2.2学校因素

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开展与分数评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矛盾。而从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可以发现,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的成绩不理想而受到教师的批评,进而产生厌学、自信心降低等心理问题。而且,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升学压力、就业压力,也是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两大诱因。

2.3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因素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上,有一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与其家庭环境、成长环境、自控能力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此类主观性的心理健康问题诱因的解决,需要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高校、高校教师等三者的合力,借助健康的活动等来解决。

3.网络时代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3.1网络环境的复杂性,让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教育更复杂

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向上的环境能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而功利、不健康的环境则会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网络时代的到来,让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面临者更多的诱惑,这些诱惑的存在,很容易让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同时,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即时性、隐蔽性等,让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

3.2网络时代的多样化,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挑战

在网络时代没有出现之前,大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以传统教育为主,教师可以更多的进行知识、人格养成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登智能设备,可以学到的知识更为多样、复杂。同时,受到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时间、生活空间自由度的影响,网络时代给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无处不在,这就很容易让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给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3.3网络时代背景,对大学心理教师提出的挑战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传统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出现了新的变化。心理教师能否适应这些变化,将会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从当下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开展状况来看,存在着网络心理咨询利用效率低、网络心理知识传播不到位等问题。传统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网络时代的一个有机构成与实施主体,教师在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诉求、心理咨询等问题的时候,加大网络时代特征、网络心理咨询方式的创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创新与实践,关系到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网络时代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4.1建立健全体育专业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了有效的解决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需要通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等措施,来实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长效性。其中,心理健康档案制度能够更好的提升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效果,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动态更新,能够帮助心理教师、辅导员等获得更为全面的心理健康状况,为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

4.2注重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呵护与关爱

在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管理的过程中,加大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关怀与鼓励,通过更多的爱与呵护,来赢得更多大学生的信任。从而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的过程中,心理教师要注意咨询解答的用语,在让大学生意识到心理问题的基础上,给予其更多的心理健康暗示,培养其正确的心理健康发展观。

4.3创新网络时代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为了更好的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规避心理问题给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就业等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高校不断的加大心理教师队伍、心理咨询室等软硬件的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发泄室等,让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能够有条件、有依据的进行心理咨询。同时,心理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以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为基础,可以借助微信、QQ等交际APP,为高校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提供网络化的心理健康咨询。从而更好的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咨询的隐私性。

5.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是相对更为活跃的一个群体,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升学、就业等过程中,加大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能够更好的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因此,网络环境下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更为敏锐的心理教育嗅觉,善于借助现代网络平台与设备,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方式,用体育专业大学生更易接受的心理教育方式,来正确、及时、有效的进行心理成长与干预,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更加健康、阳光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英杰,孙永泰.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J].体育科学研究.2009(02).

[2]刘英杰.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运动处方干预[J].体育科学研究.2009(03).

[3]张立新,杨静.体育与非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09).

[4]傅芳香,宋允清.广东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04).

作者:孔艳君 张淑华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第四篇:新时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摘要:

现代社会,大学生虽生理趋于成熟,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还在发展变化。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处在形成过程,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困扰着学生学习和生活,如不能及时解决势必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下很多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特别重视,教育内容不尽完善,文章拟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大学生的连年扩招,繁重的学习任务、就业竞争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失恋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导致大学生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大大提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大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引发校园内恶性事件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和使命是通过系统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自身能够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同时学习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遇到心理问题及时求助,让他们具备妥善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的知识、能力,并在处理问题中自身不断成长进步,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少患或不患心理疾病,最终顺利完成学业。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网络文化的影响

当今社会,随着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的普及,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网民数量大幅度增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虽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其消极负面的影响致使很多大学生迷失自我,产生了网络心理疾病。生活的自甘堕落、迷恋网络游戏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理想信念缺失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西方思潮等涌入中国,给新时代的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不断蔓延发展,缺乏理想信念,崇洋媚外,精神生活空虚,只顾吃喝玩乐,找朋友要找“高富帅”、“白富美”等。

(三)学习、生活产生极端思维

很多同学在初高中学习成绩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到了大学以后,因大家录取分数较为接近,水平也就差不太多,曾经初高中时在班级中的优势在大学就不再明显。很多同学感到失落,焦虑。不再有自豪优越感等。往往是目标设立不现实过于严格,实际能力无法完成,从而导致更加自卑,无存在感,最后得过且过。

(四)人际交往障碍

笔者对我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问题,他们大多自我封闭,与寝室、班级同学人际关系紧张,不善交往。究其原因,现在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家长和学校多只注重学习成绩,相对封闭的成长环境,缺乏人际沟通。虽然他们内心是渴望与人交往、沟通,但是苦于没有好的方式、方法,导致内心产生焦虑和矛盾。近年来,因寝室同学关系紧张发生矛盾的事情时有发生:2013年4月,上海医学院学生黄洋被室友投毒致死;同年4月16日,南航蒋某因未带寝室钥匙进门时与室友袁某发生争执,最终被刺死等等。可见,在大学里如何更好的与寝室同学相处,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定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实际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更加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现在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仅停留在选修课,覆盖面太小,只是给有心理学兴趣的同学准备。笔者认为应该开设必修课程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同时高校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的不是单纯让学生掌握知识、死记硬背概念和定义,而是必须改变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不断的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如:行为训练、案例分析等。内容可包括: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知识,人际关系、良好情绪教育,性心理和爱情心理教育,挫折、就业心理教育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补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内容可涉及恋爱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等,以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更容易有针对性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2.开展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

对大一新生从入学开始就可以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相结合使用的方法进行心理测试,对两个量表均呈阳性反映者进行筛查,通过数据分析全面掌握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态,找出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到有问题早发现,辅导员通过单独谈话,深入了解、分析并通过班干、寝室同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等。我国所用的UPI量表是由1966年日本编制1993年中国樊富珉、王建主持修订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将受测者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十个方面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高校心理工作人员应从新生入学伊始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该档案可以记录新生入学时心理状况和每年的变化,以及家庭发生的重大事件等。

三、开展积极的心理咨询工作

开展心理咨询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一般在高校开展比较常见的有:

(一)个体心理咨询是在心理咨询室咨询老师和工作人员一对一、面对面的咨询,有针对性地对来访者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团体心理咨询团体,是不少于两个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彼此互动,互相影响的集合体。团体心理咨询,指由一位咨询师对数位咨询人员进行的咨询或治疗的一种方式。团体咨询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然的环境,团体成员把彼此之间的相互观察进行交流讨论,并获得反馈,经过别人的观点来审视自己[2]。给人以温暖,让咨询者有一种归属感。

(三)网上心理咨询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一部分大学生在遇到困惑时没有勇气去咨询室咨询,可他们又渴望被理解被接纳。网络咨询的特点可以让咨询者尽情敞开自己的心扉,说出当面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说出的话。网上心理咨询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让咨询开展更加方便、氛围更加平等与轻松,有着传统心理咨询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四)电话书信咨询很多电台节目已经采取这种形式,匿名说出自己的情感困惑,让做客的嘉宾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或是以书信形式表达自己的不愉快不开心的事情,希望指导老师给予帮助。这种形式的咨询在高校已可以开展,虽然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但也还是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可在每年的春秋开学之际及心理健康月教育活动中开展,邀请心理学教育方面的专家针对学校学院开设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可以涉及适应大学生活,学习、恋爱、人际关系,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有的放矢地对同学进行心理教育[3]。观看心理电影。在课余时间播放心理电影,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电影播放前,辅导员老师应该对电影做简要介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电影结束后,给予电影心理学影评,同时可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让同学们感悟人生,感受生活。举办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情景剧是通过团体成员来扮演日常生活中问题情境中的角色,通过舞台剧的表演形式释放和缓解平时积压在内心的不良情绪。同时还能够使大学生学习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中的技巧等,老师做出点评,并借此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治疗,而来访者在咨询师(心理学老师、辅导员等)指导以后继续表演情景剧,直到最终对自己的问题解决有所帮助。

五、朋辈心理辅导[4]

朋辈心理辅导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适应辅导、不良行为矫治、危机干预等,涉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有所不同,参与朋辈心理辅导的是来自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委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因此,在其所开展的活动和心理辅导中,主要扮演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倾诉、共情、积极关注和引导等角色。不同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心理委员的职责是为同学进行心理辅导或疏导,发挥的是协助及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时一定要及时向辅导员等老师汇报。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高校在选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时,要尽量聘用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且具备一定学历要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工作人员要举行定期培训、进修,以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同时要加强和鼓励与兄弟院校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从而达到开阔视野,积累工作经验的目的。

六、结语

总之,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状况较为多变复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我们每一个学生工作者去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军.关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探讨[J].济南大学学报,2002,12(4):86-88.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

[4]段雨吟,陈娟,胡小强.基于朋辈心理辅导看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作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孟健男 运峰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