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论文(共4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一、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分析
国家颁布了很多关于中学生犯罪心理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重点表明中学生接受不良的网络信息资源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犯罪心理及犯罪行为,其后果极其严重。为了国家的未来发展,为了形成良好的教育体制,对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对中学生进行合理的关于信息技术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部门对中学学校提出的重要教育标准准则之一,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学校及教师的重要职责。国家对学校制定的重要教育目标是在学校及教师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进行合理的指引与教育后,使中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长,使其适应繁杂的社会环境并不被外界的不良行为干扰,使其心理素质得以增强。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是基本的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格外重要,拥有良好的信息技术对于一个中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在的信息技术更加生活化,其功能也更加强大,信息技术可以使人们的信息资源共享,多功能软件的出现也加大了用户的使用率,然而中学生也是信息技术使用的一部分群体,使用信息技术时,中学生会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资源,这也是导致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途径。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对其心理健康的教育,这就形成了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策略,也是改善中学教育体制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策略研究
1.对中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信息技术教育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信息技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生活方式,其不良的信息资源对人们的生活亦有很大的影响,对一切事物都怀揣好奇的中学生们,影响更加重大。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授课老师必须指导学生们接收对其有益的信息资源及学习对其有帮助的信息技术,要保证所学到的信息知识及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良好的影响,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健康的阴影,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养成。例如:中学生用网络信息技术下载软件时,会有不良视频的出现,这会诱导中学生产生模仿心理,最终导致犯罪。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在遇到任何事情时,都要从两个方面看待,但要从积极的方面出发,处理事情,这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更是现代社会的中学生应该牢记的,因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不良的事物或消极的想法都会对其心理造成影响。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不要盲目模仿所接触的任何事情,首先应该对其进行准确判断,要吸取信息技术的优良之处,避免不良活动对自身心理素质的损害,做到在学生的思想层面上进行信息技术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2.增加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随着科学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在中学生的周围充斥着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的信息交流平台也随之出现。中学生出于好奇,不断地了解、熟悉、研究及效仿新事物,由于中学生不能准确地认知、判断事物,造成其认知能力混乱,形成不良的思想及不健康的心理。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心理辅导教师,应该准确掌握每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素质培养,改正其错误的认知观、判断能力,使其拥有优秀的个人品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
3.有效运用校园网络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校园网络的出现,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迎来全新的挑战,校园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如何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平台,成为学校及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大难题。
(1)对中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国家应该对中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使中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学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主要对中学生进行授课,学生不能选择,这也造成了学生对此课程的排斥心理,而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使学生把学习心理辅导课程当作学习使其感兴趣的科普知识,就很好地解决了学生难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难题。中学生通过在校园网络上的交流与学习,增强自身保护意识,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2)通过线上心理健康咨询,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
由于实际课设的心理咨询室每天接待的学生人数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而往往实际交流是面对面的交流形式,这种形式使一些学生不能正常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出现完全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与心理问题分析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心理问题,释放心理压力,缓解不良情绪等。这有助于心理咨询教师对每位中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并根据其自身性格特点及自身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及事件出现,无疑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及内心。对于中学生来说,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及信息技术的教育,是中学生走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学校及教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作者:王辉单位:湖北省宜昌外国语学校
第二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广州市某中等职业学校采取整班抽取的方法,抽取8个班的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各4个班,共有学生476名,发放问卷476份,收回问卷476份,删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444份,占93.3%。其中男生212名,女生232名。
1.2研究工具
选择适应取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包含25个题目,共分为5个维度:生活幸福、乐于学习、人际和谐、考试镇静、情绪稳定。该量表采用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点计分,即完全不符合为1分,比较不符合为2分,不确定为3分,比较符合4分,完全符合5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4,分半信度系数为0.849,说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6。
2结果
对心理健康及其各个因子作描述性分析:生活幸福(23±5)分,乐于学习(17±4)分,人际和谐(17±3)分,考试镇静(18±4)分,情绪稳定(14±3)分,心理健康(90±13)分。研究结果表明,中等职业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分值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3讨论
3.1积极取向的研究结果为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觉
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由于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厌学、抽烟、打架、人际冲突等不良行为较多,这些行为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假如我们把教育重点放在问题的矫正上,就会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使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消极化,也给学生很多消极的心理暗示。相反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学会换一种角度看问题,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在生活幸福因子上分数较高,所以我们应该更关注学生积极的一面,关注他们的内在潜能的发挥。作为中等职业院校学生,他们内心同样渴望幸福,渴望被认同,渴望能学到一技之长,渴望自己成长,具有积极的潜能。教师要从积极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2积极取向的研究结果促使教师和社会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重新接纳和认同
目前,社会和教师都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认同感较低,把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看成中考的“失败者”“问题生”,也听过有的家长对孩子讲“:你们这种学校学生素质当然不高,混混就过了。”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往往因为缺乏成就感而产生倦怠感,得过且过,完全失去工作的幸福感。因此,本研究结果促使教师和家长要转变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片面看法,也正视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积极的一面,发挥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主体性,从发展的角度促进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3.3从积极的角度明确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从过去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到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问题”化,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问题上。而积极心理学强调要从积极层面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升学生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从“积极、发展”的角度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全面深化,提出要激发学生的幸福感,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首先要接纳、认同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重视建立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开展体验、分享等活动;重视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把学生看作发展的人,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落在心理的发展上,放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如重视开展积极教育的专题:《做情绪的主人》《我自信,我快乐》《分享快乐》《意志力训练》《我成长,我快乐》《生命中的鹅卵石》《感恩》《学习潜能的激发》《友谊地久天长》等,激发学生心中的正能量。
3.4在积极目标的指引下有效开展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引下,转变观念,促进师生关系和谐,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要把握“师生共同成长,共享快乐”的积极理念来看待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教育态度。比如采用“唤醒教育、活动教育”来点燃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心中的激情,在团体的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也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了解别人,促进人际的和谐。心理健康教育常采用活动体验,团体活动的方式。这些方式也渗透到其他的学科中,因符合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和特点,深受学生欢迎,增加了学生的快乐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现实中,中等职业院校学生难免存在着厌学、行为不良等问题,那是内心能量的不足。所以采用“唤醒教育”和“活动教育”能很好激发学生的潜能,只要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体验,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问题就会逐渐减少。另外,中等职业院校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来激发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归属感;也可以通过讨论、扮演、自我反省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会学生探索自己的方法;还可重视实践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品质,如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在积极心理教育的指引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
3.5在积极目标的指引下拓宽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长一段时间停留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很多学校因此开辟了心理辅导室,但发现咨询的学生较少。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看到学生心中蕴藏的正能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要立足于激发学生心中的正能量。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在积极目标的指引下,在“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本着“发展”的目标,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如开设幸福课程、品质提升课程、开展以体验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以培养优秀心理品质为目标的辅导活动,并且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班团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发挥“全员参与、全体受教、全面铺开、全程实施”的“四全教育”的思想。而且必须延伸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界限,创新幸福课室的建设,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课外拓展、辅导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作者:杜新儿陈坤龙单位: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培养性格健全的学生
由于年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与一般性心理健康教育不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在产生问题之前对学生进行疏导。做好预防工作,让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用正确的心态来面对,这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中职教育大有裨益。同时,进行预防性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面对激烈的竞争同样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1.2降低学生极端行为
受到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不同程度的干扰,学生又正处于青春期,性格叛逆,极易产生比较极端的不健康心理。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叛逆心理,要么对他人进行人身伤害,要么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预防性心理教育,正是在学生遇到这些问题之前进行辅导,为学生提供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这样,学生就不至于钻牛角尖,想不开,遇到问题能够选择正确的解决方式。
1.3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心理素质
中职学生大部分是中考分数较低的学生,还有些学生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参加中考,直接进入中职学校学习。这些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品德行为和个人素质较差,这是我国中职教育当前面临的现状。在教育领域,中职学生始终是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复杂。对中职学生进行预防心理辅导,能够重新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将学生某些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必然起到积极作用。
2预防学生产生自杀心理辅导
2.1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例如,目前部分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较少,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时间,生活和精神上的空虚也容易滋生不良心理情绪。此时以学校或者班级为单位积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还能够充实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学习和活动中,没有时间去胡思乱想.
2.2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班主任应加强与学生干部及团员青年的联系,深入学生当中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例如,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家庭环境,对学生定期进行简单的调查,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进行处理解决,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耐心开导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阳光健康的心理环境。
2.3及时针对学生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
第一,帮助学生认识和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第二,请专业老师开设专题讲座,帮助同学尽快实现从初中到中职学校学习的思想及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第三,必须重视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干预。同学之间以互帮互助的形式开展心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向他们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建立他们乐观向上心态去应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3总结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早已成为与其他专业同等重要的教学任务。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职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为主,预防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全面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才能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因心理问题发生的社会性悲剧。
作者:熊英单位: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
第四篇: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重新构建高职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在当前高职校园文化体系不完善的前提下迫切需要建立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当前已有不少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规划中,也逐步完善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但其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认识还不到位,办学、专业建设理和育人理念等模糊保守;针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高职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仍然薄弱,未受重视。因此在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强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合“工学结合”、体现职业特点的高职校园文化,理清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完善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高职学生有别于一般的本科学生,他们基础知识不扎实、不全面,对书本知识的兴趣不浓厚,但兴趣爱好较广泛,课堂上更活跃。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职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热情,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同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较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让学生“零距离”就业,这些都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
传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当前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日益凸显,已阻碍了当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在物质文化层面缺乏与职业相关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各种教学、科研、生产、学习和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等硬件设施。当前不少高职院校校园建筑、报栏、橱窗等的职业特征和专业特色不明显;实训设备设施落后,满足不了学生量的需求和工作岗位质的需求;学校的技术、软件等的更新速度也远远跟不上企业;更有个别院校的实训基地的建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参观,没有达到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目的。
(2)在制度文化层面上高职校园文化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是有些高职院校还没建立起较为完善和规范的规章制度;二是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已经建立起这方面的规章制度、校风校训等,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普通高校的影响,未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的特点;培养模式的选择上也没有体现企业的需要,教学与活动与企业结合较少;在引进专职教师上只注重来自于高校的高学历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应届生,而忽视了引进行业的专家……;三是,有些高职院校是从中职升格上来的,在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以及规章制度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仍沿用以往中职教育模式,未能体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3)在行为文化层面,影响力小、学术氛围较浓重、却缺乏职业氛围。
行为文化主要指校园开展的各种活动,高职院校行为文化的各种活动由于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因此学生参与少,效果不理想,最终没有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力较小,这是高职院校行为文化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冲突的表现之一;其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是一些课外娱乐活动,一般也是复制普通高校的社团活动,较为注重学术氛围,忽视了本身职业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没有和职业、企业衔接,没有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技能型、实践和创新型活动较少,内容和形式较为简单。
(4)在精神文化层面,学生的精神文化、价值观等未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校园文化观念、历史传统、价值观念、道德情感等等。当前高职学生和企业的要求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存在一定差距: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包括具有较强的责任感、纪律性和奉献精神的职业素质,具有团结、相互协作的团队合作意识;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责任感淡薄、组织纪律涣散,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实践能力不足、事业心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只注重了高职教育中对技能素质培养的要求,而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文化、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后,由于不了解企业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学生角色不能立即转变为企业的员工角色,因此最终由于不适应企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而离岗。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部文件提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由企业专家加入课程设计……,要求校企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的目标”,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就必须结合企业文化、职业特性来重新构建。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物质文化的建设突出“职”的特点。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充分体现“职业”特点。高职院校在建筑、教室、寝室、活动场所文化的布置上应围绕本校专业,体现职业特色;校园的橱窗、标语等也可多体现职业特色,多宣传企业及其文化和价值观。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场地建设中也要围绕职业教育特点,营造“职业性”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建立融教室、实训、生产等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内部设施与企业生产经营对接。高职院校应随时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和对就业人才的技能知识要求,了解相关行业产业的动向。
(2)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可以围绕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制度来设计。
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上,高职院校在制度和行为文化建设上不仅要健全完善各类制度和校园文化活动,建构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同时也要处处体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入质量认证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如“教师下企业”、“专家上讲台”之类的活动;在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可开展与职业和工作岗位结合紧密的职业技能大赛等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模拟招聘、职业角色扮演、职业心理测评与咨询等富有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学校内处处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接受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
(3)精神文化的建设应塑造反映办学理念、体现职业特性的大学精神。
高职院校在建设精神文化时,除了要培养学生具备一般学生应具有的爱专业的治学风气之外,还应注意以下方面的建设:第一,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过程中的优秀精神品质,突出企业精神和能反映本校办学理念和体现职业特性的大学精神。第二,高职院校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应把企业文化精神引入到高职院校中,在学生在校期间灌输企业文化精神,培养职业素质、企业价值观,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才能迅速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企业员工角色,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
(4)课程文化以校企合作、引入企业专家共同建设为主。
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文化的建设,应以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需要在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应反映出企业和社会需求,引入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和深厚理论知识的行业专家加入到课程的设计中,开发建立符合高端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课程、教材体系,教学环境尽可能与企业环境一致,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突出实训环节,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最重要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校园文化,从专业知识上与企业文化进行零距离衔接。
作者:王惠凌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