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主体性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
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即基于主体性教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使之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和谐的完整的人的教育。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主体性发展,其主体性集中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及其结果三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体性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以培育、发展、完善人的主体性为基本要求,以心理健康教育双方主体的自我实现为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有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双方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主体性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共同发挥主体性,共建共享并共同实施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主要的心理问题
1.当代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八九岁到二十二三岁之间,具有一般青年人比较普遍的心理特点:独立意识增强又无法完全摆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监管;想独立行事又必须面对能力、经验不足的事实;内心活动增多、情感丰富,渴望沟通和理解又不愿向他人倾诉;自尊心强、努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又时常陷入自卑难以自拔;向往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又时常感觉孤独、落寞等。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在具体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观察总结每一年级、每一班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个别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持续的关注,与其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概况
有研究指出,自恢复高考至今的20多年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逐步提高,且不同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变迁轨迹有差异:第一,历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大一以后各年级;第二,重点大学比非重点大学改善更明显;第三,就性别而言,男生比女生改善得更明显,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女生一开始测得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男生;第四,就生源地而言,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且在大学四年生活中心理健康水平改善也更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结果中明显地存在优势群体和劣势群体,其中优势群体是那些重点院校的、城市生源的男性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于非重点院校的、农村生源的女性大学生,即所谓的劣势群体。
3.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应问题。集中体现在大一新生时期,对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对融入新集体前的人际关系不适应,以及由此产生的压力。
第二,社会性发展问题。主要是指进入相对开放的大学环境中后,大学生在社会自我、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心的构建上容易出现的偏差。
第三,人际交往问题。进入大学之后,住宿舍、班集体概念淡化、班主任转变为辅导员、上课形式和任课教师也与中学大相径庭,同学、师生、异性之间的相处问题增多。
第四,情绪问题。主要包括大学生中常见的抑郁、焦虑和情绪失衡。大学生尚处青年阶段,情绪自控力较差。
第五,大学生恋爱问题。大部分大学生都会经历校园恋爱,但是校园恋爱一旦失败,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多半原因是大学生没有形成成熟健康的爱情观,恋爱抗挫力较差。
第六,就业问题。主要发生在高年级大学生求职阶段,由于未能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学业不理想,而对就业产生恐惧和畏缩心理。
第七,网络心理。网络的发展使得人在社会中逐渐分裂成两个角色:现实的人和虚拟的人。在虚拟世界中的自由畅快感容易让人着迷成瘾,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借用网络工具放纵自己,甚至误入歧途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其主体地位应予以重视。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普遍发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因人而异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坚持“自主性”的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遇到心理问题能够有能力自己解决。
第三,坚持“平等”的原则。平等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特别注意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大学生,使其能够在放松和愉悦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地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四、基于主体性教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注重个性化和实用性。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生源地和性别上存在差异,因此不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各有特色;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心理上出现的问题提供策略和指引方向,应讲求实用。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调节知识和技巧等。
第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注意区别对待、针对性开展。在高校中,对学生素质的评价多半取决于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被认为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现象至今普遍存在着。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入学初期,就应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初步测试、了解,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应该备案并跟踪观测,在课程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在教授归因理论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量表检测结果,对自己的失败和成功归因方式进行测量和分析等。
第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改变单一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讨论和制定之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听取学生意见。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亲身实践,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将所学所感内化为自身的力量。
五、结语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需要学校教育中的知识传授和思想引导,还需要社会实践中的经历和磨练、父母亲友的支持和鼓励,更需要自我的努力和突破!
作者:吴盈英单位: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