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构成范文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构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构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构成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内容构成

(一)识别“心”问题

中小学教师识别学生心理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初步评估目的不在于诊断,而在于“适宜的时机为适宜的学生进行最适宜的帮助”,避免心理偏差累积导致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救助导致精神障碍。另一方面,也可以预防某些校园事件的发生,对于学生个体和学校都有积极的意义。教师识别学生心理问题一是区分正常和异常心理,二是初步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从而作出是否自行干预或者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咨询或治疗的判断。

1.识别正常和异常的能力。

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区别主要依据郭念峰教授的“三条原则”。一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的实质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应该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如果不一致,例如出现幻觉和妄想,那他的心理就异常了;二是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知、情、意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心理过程之间的不协调也是心理异常的表现;三是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的个性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在没有明显生活事件影响,这种个性的相对稳定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一个人的精神活动是否出现异常。这三个原则可以形象地用三句话来加以理解:是否听到或看到不真实的东西?是否在该哭的时候笑?是否一夜之间像变了个人一样?

2.判断健康和不健康的能力。

在心理正常的个体中又存在心理健康与否的判断,定性层面可以参照新纲要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教育内容,主要有(1)正确的自我意识;(2)较强的求知欲望;(3)稳定的情绪特征;(4)合理的耐挫能力;(5)和谐完整的人格;(6)良好的人际关系;(7)良好的社会适应。定量层面可以使用一定的测评工具,例如国际通用的《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修订或者自主研发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相比较而言,SCL-90比较适用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诊断,后两者更适合学校情境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心理问题内容是否泛化,能否自我调节,持续时间长短来作出学生心理问题是否严重的判断,为教师是否转介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提供依据。

3.形成心理问题处理流程。

教师在面对有疑似心理问题的学生时,需要作出分类判断从而针对性处理。第一步:分析学生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排除生理原因,特别是伴有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生理性症状时,可以根据情况建议家长带学生去医院做一个全面的体格检查;第二步: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作出是否接受精神科治疗的初步判断,如果学生出现了异常心理症状,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和家长联系,建议去精神科或者心理科治疗;第三步: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作出是否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判断;第四步:如果学生只是一般的心理困惑或者个体发展上的问题,普通教师可以自行通过谈话、班级心理辅导课或者小团体辅导等方式加以解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初步判断只是为后续的针对性帮助提供方向,切忌乱下诊断,与家长沟通转介也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

(二)减少“心”伤害

1.发展同理能力。

学生出现违纪现象时,教师往往不容学生解释,仅仅以现象为依据对学生进行指责,结果师生对话中断,师生关系闹僵,教学管理反而受到阻碍。学生的欲言又止反映了现象背后有隐情,学生的内疚反映了个体内心的改变动力。如果教师读懂了学生心,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时机,而读懂学生内心的关键就是鼓励学生说下去。

2.理解期待效力。

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效应叫做“罗森塔尔效应”,被心理学教授随机指定为“优秀学生”的个体8个月后居然出现了成绩上的巨大进步!这个实验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教师的期待行为又引发了学生对自己的积极期待。从本质上来说,它所体现的就是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亲其师而信其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都说明了教师积极期待对学生的影响。鉴于此,教师要坚持多奖励少惩罚的原则,通过鼓励,积极暗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培育“心”素质

1.帮助学生悦纳自己。

不悦纳自我是极其有害的。学生往往会对自己评头论足、横挑鼻子竖挑眼。不仅学习成绩不好、相貌平平的会对自己不满,甚至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对自己不满意。因而,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培养学生悦纳自己,从而促使他们产生自信、克服自卑。悦纳自己主要包括:一是悦纳生理自我:性别、身高、体重、长相、青春期生理变化等;二是悦纳心理自我:心理过程(知情意)、能力、气质、性格等;三是悦纳社会自我: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等。教师可以通过填写认识自我的“周哈里窗”活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通过举办班级“优点大轰炸”之类的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进而赏识自己,获得自信。

2.辅导学生设计自己。

时下的国内教育,学生上中学的目标就是考大学,上完大学以后干什么就不知道了或不去管了,所以不少同学考上大学以后就没有了学习目标。这种应试的教育体制和家庭教养方式决定了相当多的中学生、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或专业兴趣,很多学生觉得学这个也行,学那个也可以,或者干脆不知道该学什么,直等着老师或家长来帮他选择和安排。学校、家长、学生本人都把兴奋点集中到在读的学业上,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考虑今后发展方向的人少之又少。因而在中小学阶段特别是中学段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分享“哈佛目标威力实验”引发学生生涯规划动力,通过举办“价值大拍卖”活动进行价值澄清教育,通过“设计未来名片”等活动引发学生对未来自我的设计。

3.引导学生同理他人。

同理指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是善于体察他人意愿、乐于理解和帮助他人的人。这样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最值得大家的信任。事实上,同理心既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又是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基石。社会学家发现,同理心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社会化则是一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前提。同理心对于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它体现在一个人一旦具备了同理心,就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对于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同理对象主要涉及三个群体:家长、教师、同伴。教师可以通过类似“情绪脸谱”的活动引导小学生或者幼儿觉察不同的情绪及其表现,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立场的不同;通过“苏格拉底法”引导学生和自己原有的不合理认知质辩,扫清快乐情绪的绊脚石,建立积极合理的认知。

二、培养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建议

(一)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调节、控制情感和意志,增强意识、信念,支配行为。对教师培养和培训机构而言,要加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和培训中的比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职前和职后的一体化培养体系。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要加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学校督导工作和绩效考核中的比重,例如,可将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专业化水平纳入到我省学校心理辅导站评估中。对于中小学校而言,应把培养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来,湖南省一所高中的实验表明,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讲究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诸多层面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最终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中小学学科教师应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投身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意识,将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根据教师必须具备的三项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从而搭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基础”。浙江省从2006年起开始实施《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将教师的上岗资格分为A,B,C三个等级。三个专业等级之间的晋升有一定的实践积累要求。推行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认证以来,浙江省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大量的学科教师开始持有资格证书,越来越多的县市区教育局将教师持有心理健康教育C级证书作为班主任任职的基础条件。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认证培训的重视“理论”忽视“实践”,重视“效率”忽略“积累”,重视“培训”忽略“指导”等问题也逐渐凸显,一些地方采用短期集中培训一周的方式对参训老师进行理论的“狂轰滥炸”,参训老师对知识无法理解,其次,教师们对于知识的掌握主要来自专家的讲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读懂学生”,这不是专家的讲课可以教会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的积累。鉴于此,在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同时,要及时跟进培训后的跟踪指导,落实“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让教师做到知行合一。

(三)落实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行动

无知必无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理论培训,但是,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就会落入“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怪圈,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小学教师必须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训练,“在游泳中学习游泳”。教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行动一是要用好学科教学这个平台,例如可运用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优化教学内容,调节教学气氛,活化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处理学习上的困扰,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素材(特别是语文、生物等相关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二是要用好班级管理这个载体,班主任在例如:外出旅游、班级汇演、班队课等班级活动中进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在家访和课间谈心等环节落实个别心理辅导;三是重视“后进生”的心理关怀,避免教师不恰当的言行对学生造成的二次伤害,耐心帮助学生查找问题,改进提高;四是要多多研究学生的心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调查不同类型学生(例如学优生、中等生、后进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等等。学校可以建立校级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中心,组织教师共同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让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落地有声”。(本文来自于《宁波教育学院学报》杂志。《宁波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徐宪斌单位:宁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