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学课程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公安文学的概念不能局限于现当代的公安题材作品,而是要延伸到对古今有关公安性质的机构人员的文学研究,这样视角才更广阔更独特。公安文学课程的价值在于让学生习得共同的公安认知和理想信念,这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尤其显得重要。公安文学的公安限定性意味着政治因素必定融合在创作中,宣传作用必不可少,这也决定了公安文学课程成为公安学科建设的主体课程。
[关键词]公安文学;学科建设;课程价值
当下,开设公安文学课程的公安院校很少,大多以大学语文、中国文学史等课程作为文科专业的必修课。公安文学课程在公安院校学科建设中不够重视,关键在于缺乏权威的教材,因为确立一门课程,保证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其核心就在于教科书的编写上。而编写教材之前,必须研究理论———公安文学课程概念的界定、价值的认识、定位的明确等等,从宏观上把握课程的目的、范围和意义,进一步提高公安文学课程的学术关注度,使之成为公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开拓“概念延伸化+中国语文课”的视野
“公安”的概念是近现代的产物,公安性质的机构和人员则自古有之,有鉴于此,“公安文学”的概念应该向前后延伸。公安文学课程属于“中国语文课”,也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具有政治、文化等价值。公安题材作品的大量创作,研讨会的广泛开展,为公安文学课程内容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一)公安文学的概念延伸
“公安文学,是公安题材文学的简称。它是政法题材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着重表现公安保卫战线的的斗争生活,是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公安干警、武警官兵、治保人员的职业生活、情感生活、心灵世界及其命运际遇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塑造公安干警、武警官兵、治保人员的艺术形象为重要使命的文学。”这种定义主要在于建国以后关于公安题材的文学,其实类似公安的职能部门在中国历史中存在已久,不能简单把公安文学的概念缩小在“公安”这个名称使用的时间点上,而是要把它放到一个更久长的时间轴上去考量。据《市公安》中记载:“北伐以后,天日重光,各项建设逐渐推行,各市政府与特别市政府相继成立,大有励精图治之慨,易警察厅为公安局,耳目一新。”这说明公安的称谓是由警察而来,而警察概念在我国的前身还有很多,比如“刑部”、“廷尉”、、“捕快”、“亭长”、“司寇”等等,都具备公安的职能属性,只是称谓不同罢了,也许将来公安又会被其他名称所取代,但其“公共安宁”的职能部门和人员依然存在。因此,公安文学的外延不能仅仅限定在建国至今,而不顾过去的流变和将来的发展,它应该指代的是以公安职能属性的机构和人员为主的文学。从西周中期《庚季鼎》的文字,到秦汉时期的《汉书•刑法志》,再到魏晋南北朝的《明史•刑法二》,都有对类似公安职能部门的描写,从这些文学中可以得知“当时的公安”所处的生存状态和秉承的执法司法理念。唐传奇“公案故事”的出现,使“当时的公安”生动形象起来,更趋向于文学状态,直到明清时代盛行一时的“公案小说”,公安题材小说基本成为一种类型。
(二)公安文学课程的课程价值
“中国语文课应当是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大学生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祖国的灿烂文化要有相当的了解。这不仅是改善人才素质的需要,而且是各种高级专门人才必备的条件。”自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院校要面向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以来,全国大部分高校已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公安院校也不例外。公安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与普通高校大致相同,使用的教材有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朱东润主编的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用大学语文》、丁帆等主编的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语文》等等。然而,公安院校是特色高校,它主要以培养预备警官、服务公安事业为根本任务,在办学过程中必然形成稳定的明显的有别于普通院校的公安学科特征。那么,“中国语文课”在公安院校中的落实,就要把公安文学课程作为学科建设的一部分。
(三)公安文学课程的发展条件
“学科迫使机构向学术性———有时是向研究性———的方向发展。机构则迫使学科以学生为中心,有时还迫使它认识其他学术领域。”公安院校的特殊性使各学科以服务公安事业为轴心,同时学科建设的高深性又使公安院校以知识体系为目标,公安文学课程也是逐步建立在这种螺旋式发展的公安院校学科建设中的。公安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公安题材文学的不断创作为公安文学课程提供了存在和成长的外在资源。一方面,公安文化是人民警察的职业基因,文化强警是公安队伍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这就必然要求公安文学的繁荣,并为其注入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和实践推动力。另一方面,公安题材文学成果不断的涌现,创作热情高涨,《名提》、《猎狐行动》、《人民警察》、《陌生人来到马巷》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作品问世,同时全国公安文联、人民公安报社、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等机构为公安文学提供耕耘园地,《人民公安报》、《啄木鸟》、《公安文学精选》等书刊为基层民警提供精神食粮。公安作家和师资队伍成为组织培养公安文学课程的理智力量。随着公安院校师资水平的提高,研究公安文学的学科人员初具规模,有了专门岗位和组织归属,例如警察文化教研室。同时,吕铮、程琳、张遂涛、邓诗鸿等知名公安作家的创新,是公安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因和研究对象。
二、明确“通识教育+主体课程”的定位
公安文学课程在学科建设中的定位,决定着课程发展的方向和作用。文学是一种大众化学科,没有普遍的读者接受就没有持久的文学动力,同理公安文学课程也应是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由于公安文学课程对学生信念培养和共识凝聚的不可替代性,它虽不属于强势课程,但也应属于学科建设的主体课程。
(一)公安文学课程属于通识教育
根据国内较为认可的对通识教育的划定:“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公安文学课程课程应该属于通识教育。公安文学课程面向所有公安院校大学生,不分专业,区别于管理学、刑事技术、计算机等对专业性的要求,而且它的培养目的是使学生对公安理念有更深入的了解,使学生更具有成为公安民警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素质,同时它涉猎面广,涵盖的是公安工作和文学欣赏的基本知识。公安文学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意义在于,使所有公安院校的学生,无论是哪个专业,都能从人性的偏见傲慢和学术的狭隘拘谨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有政治素养和人文教养的预备警官。当下学生群体流行“丧文化”的不良现象,正是由于像公安文学课程的通识教育的缺失或失效。“丧文化”是指带有颓废、自嘲、悲观等消极情绪的网络文化形式,例如“废柴”、“葛优躺”、“躺尸到死亡”等类型的语言和图画,在青少年中较为流行。综观现在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和上世纪六十年代自由主义影响下的美国一代非常相似,“学生心中已经不再有‘伟大的人物’、‘高雅的文化’,他们己经失去追求榜样和高尚情操的渴望,失去了生活的理想、目标和动力。”公安院校的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从而丧失预备警官应有的理想信念,因此曾强公安文学课程类的通识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势在必行。
(二)公安文学课程属于主体课程
如果将公安院校学科建设中的课程设置制作一个模型,应该包含主干课程、应用课程、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四个方面。主干课程是公安学科的主要内容,反映了学科的重点优势,它要么在数量规模上,要么在质量品质上,直接控制着学科的发展方向,例如公安管理学、治安管理学、侦查学等。应用课程是公安学科的组成部分,不需要高深的研究水平,只需要掌握操作方法,例如逻辑学、公文写作、计算机编程等。基础课程是为其他课程和公安工作提供必需的基本知识,例如民法总论、警务英语、毛概、思修等。特色课程是公安学科特有的,突出创造性和活力性,例如法医物证学、缉毒、道路交通安全学、公安情报调研与方法等。各类学科定位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完全独立关系,而是可以交叉并列的。(如下图)无论用公安文学课程取代大学语文课程,还是把公安文学课程单独开课,它都属于主干课程中的非强势课程,因为它体现着公安学科的重要特点。一方面,从通识教育的角度看,“作为高等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为其社会成员提供共同的知识体系,如果没有这种共同的基础,社会就会分崩离析”,公安文学课程起着构筑公安院校大学生共同理想信念的关键作用,应放在学科建设中的主要位置。另一方面,从语文课的角度看,“美国大学一年级的各科学生都要再读一年本国语文课,是必修的……选取的是以美国为主的世界文学名著,积极爱国,有创新探索精神的……这门课如果通不过,就谈不上深造、毕业、取得学位等等”,公安文学课程也是如此重要,它以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为工具,具有综合教育功能,集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为一体,是公安学科主体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侧重“文学价值+政治宣传”的功能
公安文学课程区别于其他文学课程的地方,就是以公安性质的文学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反映古代公安的诗词歌赋、讲述公安故事的小说、歌颂英雄事迹的报告文学等等,非常具有针对性,而这种针对性使公安文学课程的政治宣传意义更大更明显。公安与政治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公安文学与政治宣传是不可分割的。对于古代的公安文学,要充分挖掘其中与现代公安精神相匹配的优秀文化和政治因素,“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对于近现代的公安文学,要使其得到重视,产生应有的政治宣传价值,就必须培养“隐含的读者”———“如果我们要文学作品产生效果并引起反应,就必须允许读者的存在,同时又不以任何方式事先决定他的性格和历史境况。”公安文学课程的教学,正是扩大公安题材文学影响力,吸引更多感兴趣的潜在读者,培养忠实公安粉丝的过程。对于当代的公安文学,要指导创作,增强生命力,处理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如何防止公安文学与政治走得太近而无法保持艺术生命力,使作品既有政治宣传作用又有较高文学价值,是公安文学课程研究的课题之一。现在,公安宣传已经进入“大宣传”格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公安宣传的目标不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已涵括公安工作的全部”,其中就包含公安文艺工作。文学本身就有宣传的属性,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可以视作是对某种生存状态的宣传,反过来,宣传必须依靠文学,“宣传如不用文艺的方式,便不能够深入而普及。”公安文学课程是在文学的海洋中圈出的一片海域,因具有公安特色而命名。所以,文学价值和政治宣传是公安文学课程的基本功能,在编写教材和制定教学大纲时必须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杜元明.中国公安文学作品选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2]王大伟.欧美警察科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3]潘懋元.高等教育学(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5]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6]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美]艾伦•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M],缪青,宋丽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8]陈学飞主编.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9]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编.大学语文研究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0][美]沃纳丁•塞弗林,小詹姆•W坦卡特.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M],陈韵昭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倪超 单位:江苏警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