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论文(4篇)范文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论文(4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论文(4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论文(4篇)

第一篇:工科高校学科建设

一、地方工科高校学科建设具体矛盾

1.跟踪学科主流与确定学科主导之间的矛盾。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往往是由该学科共同体中一批顶尖的学术群体所代表。简而言之,是在一段时期内,学科前沿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的关注,他们预计这些研究的进展和突破将有助于学科知识的发展与创新,并通过科学地制订学科发展目标,解决前沿学科中的重大问题,探索学科发展方向,促进学科研究水平提升。由此可见,理想化的学科发展目标于所有的学科发展均具有普适性。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前提,但受办学定位、师资力量、办学资源、学科自身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地方工科高校不能完全跟踪学科主流方向。同时考虑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也不能盲目地追求学科主流方向,轻视学科的全面发展,忽视本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并不是本学科发展的现实目标,因此,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就产生了跟踪学科主流与确定学科主导之间的矛盾。

2.学科带头人与学科团队之间的矛盾。开展学科建设,选择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是基本前提,是组建优秀的学科发展团队的重要保证。学科带头人应该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且在学科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对学科前沿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能够规划、引领学科建设方向。学科团队的发展需要学科带头人的科学引领,但过分依赖学科带头人,或过于关注学科带头人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会导致学科团队发展失衡,很难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团队。

3.硬件环境建设与软件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学术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是指外在的,如教师自身素质、教学环境设置、科研仪器配置、图书资料等;软件环境是指无形的,如学术科研、人文环境等。建设硬件环境,不仅需要省内教育教学科研基地和平台,还需要不断地与国内乃至国外知名学府进行学术科研交流,掌握前沿科学发展,为本学校的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建设软件环境,首先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如学科带头人与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但是从教育发展现状来看,硬件环境的投资是直观的,建设结果显而易见,因此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优先投向了硬件环境,导致硬件环境建设与软件环境建设发展的不均衡。

二、正确处理地方工科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具体矛盾

1.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学科与专业目标并不相同,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学科建设彰显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是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系统工作,是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师资队伍建设的结合点,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专业建设应根据学科的新兴发展趋势,灵活选择,不断对一些已经不适应行业发展或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进行适当调整。目前,大多数地方工科高校已经将一些新兴应用型专业,如法学类、经济类、管理类、计算机科学、通信等纳入到自身的专业体系中。与专业建设不同的是,学科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学科建设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成功的学科建设可以有力提升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夯实专业建设的基础。同时,科学完备的学科体系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行业发展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但是学校的资源有限,不可能无限地扩展各个学科,而是应该进行科学有序的布局,追求特色建设和优势发展,首先保证一批优势学科达到一流水平,防止资源的过度“稀释”。

2.正确处理优势先行与整体优化的关系。从现实看,特色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也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基础上改造学科方向,发展具有区域性特色研究领域和应用性特色研究领域,以学科特色带动学科建设。由于学校资源、资金、师资水平等限制,高校应选择重点的、有特色的、有优势的学科进行建设。处理好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关系,关键在于明确高校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从学校发展的整体角度思考学科配置,为学科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各学科应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共谋发展,保持连通性,而不仅仅是发展优势学科。地方工科高校应在办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利用邻近学科资源加强学科建设,搭建专业、学科建设新平台,建设起点较高、特色明显的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努力探索专业、学科交叉发展的新机制,形成学科优势。

3.正确处理跟踪学科主流与确定学科主导的关系。跟踪学科前沿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本质属性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本前提,但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并不是本学科发展的现实目标。地方工科高校学科发展现实目标的确立,要受到诸如原有学科基础、师资队伍、行业需求、办学力量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地方工科高校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选择并确立学科发展的重点领域、研究维度、路径选择来确定学科建设的现实目标。一门学科在某些具体领域中不同的研究维度和路径选择,会形成这门学科发展上的不同方向,不同类型高校的同类学科发展优势和特色主要体现在学科主导方向上。学科主导方向与非主导方向具有相互转化性,某个方向取得了重大突破,就应进一步围绕这个方向加强力量,使其成为学科发展的主导。为了培养高质量人才,地方工科高校应该着眼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积极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切勿盲目以追求学科主流方向为根本,而必须跟踪学科主流,以此作为确定学科发展主导方向的现实目标。

4.正确处理学科带头人与学科团队的关系。学科带头人不仅应该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前沿学科知识,更需要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坦荡的学术心胸,能够带领、指导和组织相关学科团队开展学术研究,取得研究成果。不同的学科方向至少应拥有两名学术地位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学科带头人,以引领本学科迅速发展。作为学科带头人,在发挥自身科研能力、学术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发挥优秀的组织力和创造力,创建本学科发展团队,带领团队共同奋斗在学科领域最前沿。学科团队成员也应该积极配合学科带头人,整合资源,发挥团队潜能,同时又不能过于依赖学科带头人,盲目追逐学科带头人的步伐,而应该在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实现整个学科团队的协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5.正确处理硬件环境建设与软件环境建设的关系。高校的学科建设应着力处理好硬件环境建设和软件环境建设的关系。培养高层次工程人才、创造实用型科学研究成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满足行业需求无疑成为当前地方工科高校学科建设的根本目标。只有学科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建设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科发展服务。因此,高校既要改善硬环境,又要创新软环境。教学环境、实验室、科研仪器等硬件环境的建设有利于学科和专业发展。但高校更要注重建设软环境。地方工科高校学科建设要注重对学科文化的培育。学科文化塑造是学科建设的灵魂,引导和规范着学科发展,影响着学科学术共同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并对学者的性格带来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学科文化的建设和培育,能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还要重视科研环境,注重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研究型学科梯队人才,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科研能力、办学水平。

作者:王春姣 于建军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

第二篇:高校重点学科建设

一、修改前后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使用

管理办法主要变化《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对《浙江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使用暂行规定》和《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进行了必要的修改、补充和整合。

1.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新修订的《管理办法》内容涵盖了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中的“重中之重一级学科”、“重中之重学科”和省重点学科,明确指出“重中之重一级学科”“重中之重学科”力争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10%;建立一批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争取有部分成为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确定省重点学科的建设要求;使我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目标上升到一个完全新的高度。

2.首次提出建设原则,强调多学科融合交叉、产学研结合、绩效评价,要求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优势特色,提升高校向高水平大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履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基本平台,院校人、财、物等资源配置的效益以及院校的声誉、优势及其特色也、都是通过学科建设体现出来的,由此可见,搞好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的又一主题。

3.将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到“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经费使用范围新增人才培养经费和学科建设运行经费;大幅降低经费中用于实验室建设和改造、仪器设备购置与维护等投入比例,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等队伍建设、开放基金以及学术交流方面的投入。总体来说,我省重点学科建设已从重点建设硬件设施过渡到软硬件建设并举阶段,这对培养优秀人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关键转折。

4.删除了原《暂行规定》中“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不能用于国外、境外进修、攻读学位和参加国外、境外学术会议等”、“学校不得从中提取公用水电费和图书资料费等”规定。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原则,应将学科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支出和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计算,然而由于存在众多影响因素,在学科建设过程所发生的水电费、办公用房、设备使用、信息资源使用等支出很难取得准确的数据。如我校2011年度批准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遵循《暂行规定》不予计提项目管理费,只得将发生的各项费用列入到教育事业支出、行政事业支出或后勤保障支出,无法满足高校成本费用核算需要,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要求按用途归集教育、科研等费用,逐步细化成本核算的要求相悖,对我校财务信息质量也造成影响。新修订的《管理办法》明确可从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中按一定比例计提项目管理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难以全面核算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成本的难题。

5.删除“重中之重学科”建设资金的分配原则及激励机制。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撑。长久以来地方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支持和自身学费住宿费收入解决,已深受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困扰,如无法得到国家扶持,靠自身力量根本无力承担学科建设重任。因此,删除建设资金的分配原则及激励机制不失为明智之举。

6.提出改革和完善重点学科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强化质量评价,以国家最新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为基础,按照国家重点学科标准要求进行重点学科建设。其次,高等学校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建设大环境,高校应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形成产业化,才能最终实现学科建设的目的,提高重点学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二、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会计核算

针对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使用管理的新特点和需求,财务处要与科研处、审计处等部门共同合作,从项目的申报、立项、建设、结题全过程参与,实现事前、事中、事后都能有效地实施管理。为了真实准确地核算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取得、使用和结存,以某地方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为例进行会计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除对重点学科建设经费进行上述明细核算外,各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设置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网络信息维护、及时更新信息,对学科建设经费财务信息进行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实现学科建设经费财务管理由结果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由被动式管理转变为主动式管理,从而如实反映经费使用状况,提高经费管理水平。

作者:郑慧香 单位:衢州学院

第三篇:资料室重点学科建设服务

(一)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建设高质量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文献资源在高校学科建设领域中具有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资料室作为学院的文献信息中心,其所藏文献资料的多少、所开展文献信息服务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因此,高校资料室应紧紧围绕学科的发展,建立有特色、高质量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开辟多种渠道,深化文献信息服务,以求得新形势下高校资料室自身个性化的发展。

1.文献资源建设要有专业性学科建设的主体是教师,他们从事的是特定学科领域的专业教学和专题研究,他们的研究水平较高,所需资料内容覆盖面广且更专深,对所提供的资料、信息和线索要求全面而且准确,信息要求有着一定的专业深度。因此,院系资料室所购文献必须具备针对性和学术性,文献资源必须深入、系统地揭示某课题或专题的本质和规律。

2.资源建设要有时效性学科建设要紧跟学科前沿,学科前沿是学科的生长点和突破点,而要紧跟前沿,则有赖于掌握和获取最新的学科前沿信息,只有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发展状况,才能掌握学科的发展方向。因此,最新的文献信息资源对重点学科领域的建设尤为重要。

3.文献资源建设要有科学性首先,文献资源必须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该学科的发展和趋势,其次,文献资源又是综合的,应满足学科交融的科学发展趋向,另外,权威性是保证在浩瀚的文献资源中快速高效得到相关资源的捷径。信息时代,文献数量越来越多,导致用户阅读与筛选的成本越来越高。由于用户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价值高的信息,因此,应注重收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注重学科范围内核心期刊的订阅,注重信息自身在学术领域的影响程度,使信息需求呈现出权威性的特点。我院资料室每年都会通过“读者调查法”和“借阅统计法”来订阅核心期刊。

4.文献资源建设要有主次性资料室要根据学院的学科、专业的设置,合理地的配置图书文献资源。要遵循突出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既要保证各学科所需文献资料的平衡发展,又要对重点学科倾斜,保证重点学科的文献保障率。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积极作用,邀请学科带头人协助选购书刊,特别是原版外文书刊。新书刊预定目录及时与学科带头人见面,由他们推荐选择所需的文献。

5.文献资源建设要有共享性伴随着科学研究综合化的发展历程,学科交融已成为当今科学发展的主体。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也需要不断地了解交叉的前沿发展动态,资料室要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由于资料室投入经费的不足,所订交叉学科资料有限,因此资料室必须加入到全校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中,通过共享学校图书馆和其他院系的文献信息,弥补资料室所订资料的不足,满足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对交叉学科文献信息的需求。2005年我院资料室使用了ILASII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全部实现了图书从采编查询、借阅管理的现代化,并通过这个系统和校图书馆联网,参与了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教师通过校园网可以查看学院资料室、校图书馆以及其他院系所订所藏图书,大大减少了借阅图书的时间,同时也扩大了学院资料室收藏文献信息的范围,支撑了学科的发展。

(二)提升为重点学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质量

1.加强专业管理规范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资料室文献资料管理办法,统一规范查询、借阅、采集收藏制度。加强院系资料室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努力提高资料员业务能力及管理水平,及时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以满足重点学科建设对文献资料的需求。

2.推出特色化信息服务专业资料室工作人员要以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方法,与学科带头人保持联系,掌握重点学科的研究课题,了解课题的研究方向,分析其需求特色与发展优势,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情况,依托专业资料室的资源优势及网络信息资源,对重点学科研究课题可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如定题跟踪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数字化信息服务等。

3.建立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档案包括对文献信息需求情况、研究项目、及著作、研究报告等项内容。院系资料室要做好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工程,资料室必须及时掌握重点学科建设的发展动态,随时调整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思路,对应服务对象,真正实现文献资源在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保障作用,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作者:彭红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法学院

第四篇: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探索

1建设措施和成效

1.1立足区域发展和行业需求,凝练学科方向,优化调整学科结构长期以来,农业发展主要以提高主要农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为首要目标,学科研究大都围绕在粮、棉、油、猪等传统领域。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生产形态、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地方高校应主动对接所在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科技需求,调整学科结构。[2]据此,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确定了杂交水稻制种花时调控理论与技术、水稻优质抗逆育种、作物标记性状的分子遗传与基因工程、经济作物遗传育种四个主要的学科研究方向。

1.2加大内培外引力度,重视人才团队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在学科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关键。地方高校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引进和培养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积极搭建设学科平台,改善学科条件留住人才;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选送青年科研骨干到国外做高级访问学者,到高校或科研院所进修、做博士后研究培养人才。[3]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近四年来根据学科方向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博士9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3人,选送1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1人在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申报成功了校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生态学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被聘为二级教授,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担任江西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是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植物生长物质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植物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目前,学科初步形成了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更趋合理的学科梯队,学科成员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明显提高,增强了学科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1.3改善科研条件,构筑学科平台重点学科必须建立在高水平的学科平台之上。学科平台包括实验室、基地、专业、中心等。学科平台建设一方面需要争取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一方面要投入大量经费。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近年来通过整合力量,加大投入,在学校和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2010年成功申报农学国家特色专业,在原有宜春市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校组织培养与遗传工程研究所的基础上,2009年获批江西省级高校植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获批组建了宜春市水稻遗传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获批组建江西省植物生长调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了学科更好的开展科研工作,学校统一划拨了800m2连片实验用房,投入400多万元进行招标,购置了仪器设备并对学科校内科研教学实习基地进行了建设、改造和完善。

1.4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重点学科建设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学科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科研人才、科研设备、科研项目等有限资源,通过合理配置产生规模效应,促进了联合协作,提高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7项、省部级项目18项,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1项,科研总经费达800万元;四年来125篇,其中EI收录3篇、CSCD16篇、中文核心期刊53篇;在水稻颖花开闭调控、水稻抗高温性鉴定的系统等方面申请了8项发明专利,目前已获批4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4部;在物化成果方面,首次发现水稻短光敏核不育性,育成短光敏不育品系D38S并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获宜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采用“自然低温筛选法”育成高温敏超低不育临界温度两用核不育系,育成水稻优质温敏核不育系276S。自主育成的优质两系杂交晚稻“宜S晚2号”已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在水稻不育系选育上,获得3116、3121等具有不育期长、不育临界温度低、繁殖高产等特点的两用不育系,获得性状基本稳定、植株粗壮、分蘖能力强、叶片中长挺直的大型温敏不育系LS;在恢复系选育上,早期选育的R6258、R冬362、R冬367、R1463等恢复系,测配出苗头组合永6A/R6258等先后参加省区试;在水稻特异种质研究上,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资源、抗稻飞虱种质基因资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水稻品种选育上有9个杂交新组合参加江西省水稻品种预试,其中有4个通过预试,在2014年参加江西省正式区试,2015年有望1-2个品种通过审定。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带头人在发现茉莉酸类植物激素诱导水稻颖花开放的新功能,并首先提出茉莉酸类可能参与水稻育性的建成的基础上,开拓了国内外独具特色的水稻育性与颖花开放的植物激素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方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苎麻育种,前期研究内容主要是利用丰富的地方种质资源,采取杂交育种的方式培育新品种,从培育品种的选择方式上主要是考察苎麻的地上部分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以及苎麻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质。先后承担了“九五”江西省重点项目“苎麻新品种选育”,“十五”江西省重点项目“优质、高产、抗逆苎麻新品种选育”,培育出达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新品种“赣苎三号”、“赣苎四号”,推广面积二十余万亩,有力地促进了江西乃至全国苎麻产业的发展。先后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宜春市科技进步奖。学科成员主持的广东紫珠土培扦插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及油茶芽苗砧嫁接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项目获宜春市科技进步奖。

1.5瞄准地方产业,加强合作交流,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立足资源、瞄准产业、创新技术、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的产学研合作思路,[4]与江西先农种业、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种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使科研成果迅速应用于生产。加强学术交流,邀请专家作学术报告,鼓励学科组成员参加学术会议。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近四年来培养农学类本科生1045人,92人考上硕士研究生。兼职指导硕士研究生12人、博士研究生3人。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科技创新和科研素质的提高,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自主申请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和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学生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承办了第二届江西省科协学术年会“植物生理学与江西农业科技创新”分会场会议,邀请到院士、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近年来学科成员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6人次。

1.6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学科管理水平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师治校是现代大学理念。地方高校教育行政化依然突出,要使重点学科高效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学科成员的积极性。高校普遍采取校、院和学科点三级管理模式,将学科建设的职责、权利和目标层层落实并分解到各教学院和学科带头人,推行学科建设责任制,实施目标管理。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制订了较完善的学科管理规章制度;成立了学科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学科建设日常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了动态的课题启动、研讨和评审制度,在课题立项后召开启动会议进行论证,在中期进行研讨,查找问题,制订解决方案,在课题结题前进行学科内检查,确保各项研究课题顺利完成;建立重点学科会议制度,会议议题包括人才引进计划的确定、课题研究论证、学术问题讨论与交流等学科建设重大问题;建立了学科内部自主立项资助课题研究制度,采取学科组成员申报,各学科方向带头人推荐,专家评审,学科带头人批准的方法确定课题立项,极大地激发了学科组成员的科研热情。

2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大多在二、三线城市,有的学校还尚未划归省管,而是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政策,有的高校本科办学时间不长,学科平台不足,人才引进困难,学科建设面临一系列问题。表现在:(1)虽然各省重点学科人才引进力度明显增加,但所引进的人才主要在年青博士、硕士这一层次,国家和省级科研领军人才、具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等更高层次的人才引进依然偏少。(2)虽然各省重点学科形成了较稳定的研究方向,但学科团队协同创新仍有待提高;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等新的学科增长偏少;紧跟行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彰显地方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3)虽然各省重点学科高层次、高质量的科研项目、成果、奖励以及论文、论著数量明显增加,但与一些院校尚存在一定差距,科研获奖、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项目仍有待增多。(4)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学科制度、学科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但重点学科平台、建设经费仍然不足。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

3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重点学科建设是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对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而言,应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加大宣传力度,着力营造学科氛围,提高学科建设意识;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突出重点,强化优势,凝练特色,优化学科布局,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加强激励性政策引导,推进标志性成果建设,创出更多高水平、高质量成果,争取更多横向课题;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促进学科群建设,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学科队伍实力,学科成员实行滚动淘汰制度;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学科团队,提高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科条件建设,积极申报省部级学科平台,为重点学科提供办公和研究场所,打造基础牢、水平高的学科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合作力度,进一步强化学科的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功能。

作者:焦茂兴 李润根 刘苏铭 刘小林 单位:宜春学院 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