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院校民族体育学科建设的构思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符合高校体育教育的要求,并能完善和丰富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了要以“健康第一”作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了大学体育课程要以学生为本,要考虑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兼顾社会的需要,还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便于学生开展课外自学、自练。民族传统体育具备的“娱乐、健身、竞技、教育、社交、团结的功能”,恰好符合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要求。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增进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具有因时、因人、因地而宜的特点,它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条件的限制,能够扩大学生的选择面,丰富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
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开辟新的路径。在目前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各民族文化正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文化性也逐渐被削弱,加上自身的生存现状及传承方式不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后继无人,而濒临绝迹的境地。在此背景下,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可以革新民族传统体育古老的生存方式,既能让一代代年轻的高校学子了解、熟悉、掌握并灵活运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益终身;又能在高校内推动一批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专家和学者进行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从而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大学体育的教育最终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他们自发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民族传统体育来自民间,扎根于民众,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陀螺、毽球、踩竹马、跳绳、秧歌舞、跳竹竿、拔河等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容易开展,又适合不同性别、年级、体质的学生进行健身活动。此外,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教育作用,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团结合作、不畏困难的精神,展现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
湖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现状
1.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现状。湖北省内高校云集,部(委)属重点院校有八所,省属一批本科与二批本科院校有几十所,这其中包括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两所民族类院校,以及体育专业类院校武汉体育学院。我省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起步较晚,目前,上述高校仅有武汉体育学院开办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开设散打、健身气功、中国式摔跤、舞龙舞狮等课程;湖北民族学院体育学院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开设了珍珠球、蹴球和押加等课程,并形成了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其它少数高等院校只把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毽球、武术等,列入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因此,湖北省高校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学科与专业建设上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人才培养状况。武汉体育学院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已有多年,并于1998年获得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南民族大学及湖北民族学院正在积极筹备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目前,武汉体育学院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已经形成完整的培养链。该专业有教授5名、副教授17名,有国家级教练员1名,并建立了“全国武术散打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基地”、“全国武术馆校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培训基地”及“中国龙狮协会科研基地”,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传统体育养生学、武术理论基础、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武术史、专项理论与实践等课程,设有武术套路、武术散打、中国式摔跤、传统体育养生、舞龙舞狮等专业主修方向,每年为社会培养数百名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
3.课外群体活动的开展与赛事承办。湖北省民族类院校课外群体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开展得较为广泛,两所院校都成立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单项协会和俱乐部,并且每年都举办踩竹马、押加、跷旱船、秋千、珍珠球、蹴球、拔腰带、陀螺、射弩等项目的单项赛事,但其它普通院校每年举办的民族传统体育单项赛事仅限于武术、毽球等项目。这一方面说明,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民族传统体育的许多项目在湖北省高校普及程度不高,特别是在现代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的冲击下,民族性、地域性特点突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难以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承办方面,湖北省高校中仅两所民族类院校承办较多。中南民族大学承办了2005年首届全国高等院校珍珠球比赛,湖北民族学院多次承办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通过承办这些体育赛事,不仅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扩大了承办院校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并且展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增进了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
4.运动竞赛情况。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等多所高校都已经建立了民族传统体育高水平运动队,特别是武术、毽球、竹马、驼螺、珍珠球以及蹴球等项目,已形成了中、小学基层训练基地向高校输送优秀运动人才的梯队培养模式。湖北省从建立基层训练机构入手,2005年由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湖北省体育局联合确定了8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自1985年,湖北省相继举办了六届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并通过省民运会选拔了优秀队员参加了历届全国民运会。在全国第六届民运会上,取得了3金3银6铜的喜人成绩,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2003年9月,在银川举行的全国第七届民运会上,我省代表团夺得了8金3银7铜。2007年11月,在广州举行的全国第八届民运会上,湖北代表团共获9金8银17铜,为湖北省民族传统体育事业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湖北省高校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思路
1.政府部门应大力扶持。多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在一些地区和部门长期得不到重视,许多体育主管部门唯“金牌”论,过分地注重竞技体育的金牌数量,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与作用认识不够,经费方面也存在削减情况,监督管理与政策实施还得不到彻底落实。目前,民族传统体育的运行机制还在逐渐研究与探索当中,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命力仍然比较脆弱,一旦失去政府的持续扶持,现有的发展成果将很快萎缩。同时,一些蓬勃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将失传和逐渐消失。因此,湖北省高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特别是与省体育局、省民宗委制订的宣传推广、人才培养与引进、经费投入、产业开发及科研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息息相关。只有坚持政府主导与民间参与相结合的思路,将其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才能获得根本的保障。
2.体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在长期的传统思维惯性作用下,许多体育工作者已经习惯于按照现代竞技体育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模式进行授课。在大多数教师看来,民族传统体育虽然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娱乐性较强,但真正将其引入到高校体育课堂,能否发挥教育的功能与作用还存在许多未知数和不确定性。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快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步伐,但随之而来出现了以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的思维来看待民族传统体育的现象,甚至还有少部分人把它看成是古代传统体育的翻新,这些观念都严重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我们应积极转变观念,在高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群体活动中大胆尝试和引入民族传统体育,并在科研领域中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与探索,建立起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认真总结经验,使其更加符合大学体育的客观要求。
3.湖北省高校特别是民族类院校应加快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第一,相关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突出特色。湖北省民族类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明确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和外延,突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点。在低年级的基础课中,主要介绍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与基础理论,高年级的专业课中,介绍民族传统体育的外延以及强化专项技能训练,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普及、介绍与了解、巩固提高的衔接一致。据1990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977项,除汉族的301项外,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就有676项,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性、健身性与竞技性、并且普及程度较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进行教学,如武术套路、珍珠球、蹴球、毽球、踩竹马等项目。此外,当前部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多以武术套路、散打为主要内容,这样显得教学内容单一,所以还需要逐步增加摔跤、舞龙舞狮、五禽戏和八段锦等民间体育和传统养生方面的教学内容。
第二,针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教材偏少的现状,加快教材编制工作,丰富教材内容。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正式出版的专门类教材偏少,没有教材对教学活动作系统而深刻的理论指导,会导致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与主动性下降,同时也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因此,湖北省高校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必须尽快组建一批由专家学者及优秀教师组成的团队,专门负责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教材内容的编写要有选择性与弹性,遵循健康性、教育性、发展性、兴趣性的原则,并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社会需求。既要注重教材编写内容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性,又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还应尽量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从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材水平的不断提高,尽量做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第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民族传统体育要在湖北省高校中广泛开展,对大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现代竞技体育知识与规律,还要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与技能。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与学科建立较晚,现有师资大多是武术专业出身,而传统养生与民间体育仍沿袭民间传统的传承方式,导致高校内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要解决这些问题,师资力量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引进,从体育院校引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研究生,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丰富其教学经验,让他们担任低年级学生的基础理论课教学工作。二是培训,鼓励本院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学术交流会等,提高这些教师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理论知识。三是外聘,聘请校外或兄弟院校的专家和学者及民间高手担任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巩固与提高教育,同时让他们对本院教师进行指导与培训。
4.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理论的研究。受西方现代体育思想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一直倾向于现代竞技体育,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西方竞技体育在技、战术和竞赛规则方面的比较,忽略了民族传统体育自身价值内涵、文化底蕴,以及“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同时,受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起步较晚的影响,致使目前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理论支撑体系,许多学术观点还存在较大争议,也使得它在体育学下的四个二级学科中最为薄弱,理论大片空白,特别是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还很匮乏。因此,应重视和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理论的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应依托高校,在高校内形成稳定的科研学术团队,并要支持这些学术团队针对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从不同角度与层面,采用多学科的视角,利用统计与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作专题和定量的研究。
5.建立科学与规范的课堂学习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学习评价与考核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许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和考核方法还只注重学生技能、知识及身体素质等指标,忽略了学生的健康程度、体育态度、体育习惯、心理素质、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适应等非智力因素。在评价与考核的方式上,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削弱了及时反馈的重要性,并且没有考虑到学生身心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对学生提出统一的体育学习评价标准与要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种类较多,且民族性与地域性特点鲜明,很多项目更加突出健身、娱乐与教育的功能,因此,建立科学和可操作的学习评价与考核体系,是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与活动性特点鲜明,最终的学习效果更加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参与和体验的快乐,难以进行定量测量。因此,学习评价与考核办法的建立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认知、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建立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及和谐发展的多维指标,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采取以定性的等级评价制为主,以定量的分数评价制为辅的方式。评价考核体系还应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强化激励与发展的功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重视校地合作,并在校园内做好普及与推广工作。积极与民族地区建立校地合作关系,能够促进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与专业建设,更好地发挥高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要搞好学校和民族地区合作,必需与民族地区联合制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式培养;以地方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对象开展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在民族地区建立体育教学实习基地,为该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机会,实现校地资源共享,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对民族地区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得到知识更新与升级。此外,还应该做好民族传统体育的校园普及与推广。通过选择一些深入人心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项目,定期举办一些邀请赛和对抗赛来展示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娱乐的技能与手段,并借此机会大力宣传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内涵与文化底蕴。
结语
湖北省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取得一定成果。省内部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已经逐渐形成体系。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群体活动与赛事承办方面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开展,运动竞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许多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科建设与基础理论研究发展滞后,课程内容还出现以偏概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因此,除了政策上大力扶持,做好普及与推广工作外,湖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要上新的台阶,还要以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作为突破口,把人才培养作为基础。要着重宣传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涵的核心价值与文化底蕴,让广大师生了解其重要性,增进民族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依托高校的发展思路。
作者:潘宁黄银华龚群单位: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