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海洋类高校学科建设的构思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海洋类高等院校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一种子类型,本质上具备行业性与特色性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将服务面向长期聚焦于国家水产事业上,形成了鲜明的行业特征;另一方面,行业服务和科技支撑塑造了诸如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特色学科专业。若只是将海洋类高等院校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则很难从本质上对其特征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把握。一则,在行业性上趋向于由单一行业转向多行业交叉面向,如上文所言,长期服务于农业行业的海洋类高等院校在更名之后纷纷转向海洋行业;二则,在特色的塑造上,由传统的农学科向工学科或理学科进行调整或转化。由上可得出的基本判断是,海洋高等院校是伴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经济的转型以及高等教育的需求所发展起来的新型海洋特色型大学,其特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明显的派生性。
事实上,由水产院校发展起来的海洋大学面临如下困境:一是行业特色或优势面临弱化的风险。由于脱离原来的行业主管部门,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类高等院校纠结于是固守传统的特色和优势还是另寻出路;二是与行业的日渐疏远使得原有的凝练特色亦逐渐暗淡,原已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学科面临同类型大学以及综合性大学的激烈竞争;三是在办学定位、办学规模和办学理念上犹疑困惑,海洋类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在类型上趋向于多科性、综合性,层次趋向教学研究型、研究型教学型、研究型,规模上趋向万人以上的巨型大学,办学水平上趋向世界一流、国内一流、行业一流,并且办学实力越强的高校越趋向于多科性、综合性、研究型。
海洋类高等院校学科建设路径选择
脱胎于传统的行业特色型大学且面临诸多困境的海洋类高等院校,若谋求进一步发展或转型升级,需要以提升自身实力作为本质动因,而构筑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于学科建设上。梳理各海洋类高等院校既有学科,无外乎界分为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以及特色学科(学界对于学科的分类尚无定论,以本文作出的分类为例,基础学科按照一校的具体情况既可以是主干学科亦可以归为支撑学科)。考察各海洋类高等院校既有的学科设置,在表征与实质上均存在问题。
其表征问题表现在海洋类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口号化、功利化以及宽泛化。在理念上,盲目追求学科综合与水平,视重点为多样,讲重点弃整体,视协调并进为平均发展。在行为上表现为口头上重视、规划上短视、行动上漠视。在利益的驱使下,注重数量指标的建设、轻视学科水平的整体提升,重视学科规模的建构、忽视学科内涵的提升。深入学科建设内部,其建设模式多模仿、少特色,多雷同、少创新;学科自身缺少竞争力,方向陈旧,内容趋同;学科体系各部分互动与互补功能不能相互彰显,甚至学科之间毫无关联,为设而设;基础学科薄弱,主干学科单一,特色学科趋同,支撑学科乏力。通过相关实践调研,除中国海洋大学外,各海洋类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与特色专业培育上并未按照上述思路进行拓展和创新,区域性海洋类高等院校在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上印证了上述困境(见表1)。海洋类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上述困境的解决需要选择新行业特色型理念下的学科体系路径。
在新行业特色型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学校自身办学历史的积淀、国家战略的需求、服务行业的使命以及学校发展的高度耦合。新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生存基础在于由行业主管转变过程中能够逐渐凝练、打造、传播并形成特色品牌。需要明确的是,这种特色一定不能如同各海洋类高校门户网站所标示的“本校是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的高等学府”,试问,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到底是一种什么特色?哈尔滨工程大学特色品牌的塑造似乎能给海洋类高等院校一些启迪。
作为典型的具有行业背景的特色型高校,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近60年的办学过程中,坚持凝练特色、打造品牌,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及核能应用)特色品牌。哈尔滨工程大学特色品牌的实践启迪海洋类高校应当追寻属于自己的海洋特色,换言之,需要凝练和打造属于行业转化后的新行业特色型的优势特色学科群。一方面,要立足传统,自觉走为行业服务的特色办学之路,保持和传承原隶属行业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伴随隶属行业的转换,需要明晰新服务行业发展战略要求,建立原属行业、现依存行业与地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互动机制。上述理念在学科建设上体现为既要丰富传统优势特色学科的内涵,又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塑造和创新学科优势与特色。
基于上述理念的海洋类高等院校真正的特色学科建构应当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学科的本质。尽管学科在范式中可做知识说、组织说及规训说理解,但究其本质在于知识的传承和创新,为此,学科建设应以创建知识科学性和体系性为终极目的。二是海洋学科未来发展领域。早在1997年世界海洋委员会把海洋科技归结为海洋生命科学、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和气候、海洋经济与文化等,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海洋大科学研究,涵盖海洋感测、海洋探测、热液海洋过程及其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海岸带综合管理等领域。
综合既有文献,海洋科学领域中的基础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政治、海洋军事、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空间权益、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等日益受到重视。在上述宽泛的科目背后,结合知识挖掘过程,海洋类高等院校特色学科建设的着重点是否应考量:卫星遥感(包括与海洋和化学观测新方法的结合)、信息革命与海洋科学、全球化建模能力(包括实施数据同化与共享)、功能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海洋系统影响、倾废与可持续生态系统、深海海底生物圈、陆海界面及近海生态系统、社会参与海洋管理、渔业及生态系统水平的管理、海洋科学与技术能力建设等。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经历了“不均衡—均衡—不均衡”的演进方式。对于上述演进方式的理解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学科体系建设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科内部建设也体现此历程。所谓不均衡,意味着海洋类高等院校应以特色学科建设作为抓手,集中人、财、物凝练和塑造作为立足之根和竞争之本的特色品牌;所谓均衡,就是要把握基础学科、主体学科与支撑学科之间互动关系和框架体系。特色学科是由一校的主体学科孕育和催生而来,支撑学科对主体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起到催化的作用;而基础学科是应用学科与新兴学科发展的前提,也是主体学科、特色学科与支撑学科发展的基础。不同学科之间互相提供发展的动力和营养,形成大学内多条生物链、生物环与生物网;学科之间良性互动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生态环境,产生学科协同效应。综合上述思路,海洋类高等院校应当在学科设置上能够不断根据不同时代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增设新的门类,促进学科设置由单学科向多学科发展;在学科结构上,注重构建以文理学科为基础,以应用型学科为骨干的多学科交叉、促进、融合的多学科体系;在发展战略上,以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为指导思想。
结语
日前我国海洋类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严重趋同化、特色性缺失等问题已然制约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在注重以特色学科建构为龙头,遵循非均衡—均衡—非均衡发展的理念建构学科建设基本思路的同时,更要意识到学科建设良性、可持续的发展需要依赖于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是系统论视角下学科建设所依存的学校整体环境的提升,二是学科建设各要素内部以及要素之间的资源合理开发与分配利用。对于第一个方面,海洋类高等院校要开拓学科建设所依存的学校整体办学特色环境。要科学定位,即对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性质四个方面进行定位;要形成优势,即在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要进行创新,即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把握学校所在省市以及国家、行业发展的需要与趋势及不断进行内部改革与完善来推动学校特色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第二个方面即要素论视角下的海洋类高等学校学科建设,除坚持本文建构的结合传统创新、与当采学科相一致、瞄准冷门学科等基本建设思路外,要注重二级学科建设这一有效途径与开展学科交叉研究这一有效捷径。至于学科内部各要素的有机构成,要素之间关联的纽带或机制,以及要素之间如何实现良性互动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作者:申天恩邓长辉 韩延波韩蕾单位:大连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