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区发展追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大学科技园发展方面有值得中国借鉴的特色和经验。印度、爱尔兰、台湾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路程值得中国研究和汲取。中国的大学科技园实质上是其校办产业积聚形成,它有多种积极作用。大学科技园与各类开发区存在很强的关联度,离不开开发区的支持。
关键词:中国大学;科技园区;发展追溯
(一)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特色与经验
1.美国著名的大学科技园
吴小玉的研究(2006)指出,大学科技园是在国际高技术竞争、各国相继出台大型高科技计划、创新计划及地区发展计划的背景下,加强大学与工业联系的一种空间形式。美国是这一形式的创始者和主要推动者。在美国科技园成功的激励下,世界各国纷纷建立科技园区。20世纪70年代末期,科技园区开始在全世界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期达到顶峰。据统计,到1990年,美、英、日、德、法等九个最发达国家已建立了220个科技园,其中有189个是在大学直接参与下发展起来的,占86%。
美国是大学科技园的诞生地。1951年在副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的推动下,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内创办了斯坦福研究园(StanfordResearchPark),研究园由于顺应高科技产业化发展规律,最终外延和演化为今天举世瞩目的“硅谷”。斯坦福大学创办园区起始动因,是以土地租金补贴学校经费,但客观上达到了如下效果:(1)孕育了相当数量的高科技企业,如惠普公司、思科公司、硅谷图文和生阳公司等。(2)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企业家,推动了硅谷高科技产业的创新。(3)开创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企业产品与直接生产力。(4)探索出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途径,开创了大学科学园建设的先河。
庄宁、杨小鹏研究(2005)的案例分析论述,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认为,大学不应只是进行学习和科研的“象牙塔”,更应该是学以致用的研发中心。因此,特曼积极投身于把研发成果向产业扩散、加强大学与工业界的合作当中。他认为,(1)斯坦福大学必须强大起来,在研发实力方面显著提高,成为一所真正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全国研究型大学,发挥地区科技中心的辐射作用。因此,斯坦福积极吸引富有潜力的工程学教职工,同时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以使斯坦福的工学院跻身全美的最佳行列。(2)大学与当地公司必须进行实质性合作,建立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相互依赖关系。斯坦福大学向当地公司开放大学课堂,鼓励电子公司的工程师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研究生课程学习,同时也鼓励教工和学生到企业界实践,了解市场需求。(3)也是最重要的创举,特曼协助并大力推进了斯坦福研究园的创立与发展。
斯坦福研究园创建后,1959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创建了以杜克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为“地域顶点”的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
2.英国著名的大学科学园
自1997—2006年间,牛津大学发出专利许可约160项,以大学的专利成果为基础,成立了五十多家高科技公司。仅2005年就有4家新公司进入科技园,其资金支持大多在100万英镑~1000万英镑之间。近几年,尽管在全球经济不十分景气的情况下,牛津科技园仍保持着没有一个公司失败的记录,远高于全英科技园平均不足50%的成功率。
到2006年底,牛津大学周边区域已形成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分别是:大型的“Mil(中国论文联盟整理)tonPark”,中型的“MagdalenSciencePark”和小型的“BegbrokeSciencePark”(即牛津科技园)。这些园区和附近大学科技产业紧密结合、相互补充,形成了生机勃勃的产业带。其中,牛津科技园作为新的经济簇群,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同时,牛津科技园的建立不但为牛津大学提供了教学和科研的实践基地,还把部分收益返回投资到学校的各项建设上,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牛津大学产学研结合,形成了互动多赢,综合发展的新格局。
牛津科技园的定位和管理运作模式有四个特点:(1)促进大学专利成果转化为生产力;(2)具有规范、高效的风险投资运作模式;(3)强化孵化器功能,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政策支持,以及优质化的配套服务;(4)创立“高校创业基金”,首创“工业和商业研究员”职位。
牛津科技园有不少成功之处,有三点比较关键:一是国家支持力度大;二是具有通晓高科技产业化的领军人才;三是依托大学资源和人才优势。
3.德国的大学科技园
德国经济总能力位居世界第四位,其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重视高新技术应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大学科技园在其中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国大学科技园的迅速发展,主要起因于美国和英国的挑战。与美英两国相比,德国虽然起步较晚,1983年才建立第一个科学园区——西柏林革新与创新中心,但后期发展速度很快,是西欧科学工业园发展最快的国家。到2007年,全德国共有三百多个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其中参加德国科技园和孵化器联合会ADT的有181家。根据ADT对其成员的统计材料,现在园内企业共有7500多家,工作人员总计56万多人,入园企业平均规模是75人,入园企业孵化成功率超过90%(李洪伟,2006)。其中,1984年创建的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是德国最为重要的鼓励高科技创业发展的科技园区。
世界名校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理工大学等都为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这些学校的教学研究机构与科技工业园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帮助企业进行研发,又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德国大学科技园有五方面的特点:(1)政府直接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德国政府为促进科技园区的迅速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为高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开发,特别是在机械、电子和家用电器以及电子产业化方面,德国政府不断加强机构建设,提高科技园区的管理水平。(2)以孵化创新企业和提高就业率为目的。科技园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孵化企业。据统计,德国入园企业孵化平均成功率超过90%;而一些尖端、有市场前景的研究成果则最受入园企业的关注,成功率更高些。(3)依托一流大学。张婕的研究(2001)认为,世界上的著名大学科技园都依托于著名大学,拥有一流科技园也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德国300多所高等院校大多参与了各类科技园、孵化器或成果推广中心的工作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同时也是高科技公司的骨干力量。(4)科技园服务体系完善。德国大学科技园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企业和科研机构牵线搭桥,推动了企业创新,也为企业创新解除了后顾之忧。如海德堡科技园作为地区性孵化平台,为企业提供办公房屋、会议室、财务、管理、营销、网络、实验设备、法律甚至幼儿园等方面的服务。(5)风险投资增长迅猛,风险基金退出多元化。德国政府采取了优惠的投融资政策、优惠的资本市场政策、优惠的税收政策及吸引外来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由此,德国的风险投资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新兴工业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实践和借鉴
1.印度的班加罗尔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虽然现在和中国、巴西和俄罗斯一同被称为世界“金砖四国”;但它的信息产业基础设施薄弱,人均GDP低于中国,综合国力也不强。
由于抓住了启动时机,高度重视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致使软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自1993年以来,软件业年均增长速度为50%左右,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和出口国。
如今的班加罗尔科技园被称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1991—1992年该园软件出口仅为150万美元,2000—2001年出口猛增至16.3亿美元,十年内飙升了108倍;占印度全国软件出口总额62亿美元的26.3%。
班加罗尔科技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周围有印度理工大学、班加罗尔大学、农业科学大学、航空学院等12所综合大学和70家技术学院的输血滋养,每年培养出1.8万名电脑工程师,使班加罗尔的软件业发展有了技术和人才的依托与支撑。另外,政府的全力支持,更使科技园如虎添翼,企业趋之若骛。
班加罗尔科技园是典型的“大学科技园”,发展特点主要有五方面:(1)合理的园区选址。首先,这里是印度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集中地。有7所以理工科特别是计算机专业为主的班加罗尔大学、印度管理学院、拉吉夫·甘地医科大学等,有292所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有28所印度国家和邦一级的科研机构。较高的教育水平和大量的人才聚集使班加罗尔具备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核心、以出口为导向的高科技城市条件。(2)完善的内部规范体系。在班加罗尔科技园内部,除了各项硬性的和强制性的规范制度外,诚信守约是各个软件企业间相互合作、共同开发软件项目所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游戏规则,“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也成为一个基本的工作原则。(3)政府的大力扶持政策。印度政府开始重视对科技园的投入和扶持,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6年印度政府颁布《计算机软件出口、发展和培训政策》,广泛鼓励各种形式的合作与软件职业培训,直接促进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合资、合作与各种联盟,尤其是在知识密集的班加罗尔,更是不惜大力投入高新技术人才和资金。(4)产学研合作紧密。印度的高校都设有董事会,董事会里有很多大公司的成员反映企业要求,教师队伍中也有不少来自第一线的专家,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和实践联系十分密切。与此同时,班加罗尔地区的大学也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师生到该科技园中从事创新、创业活动。(5)注重交流与合作。首先,这体现在班加罗尔科技园与“IT金三角”中其他两个科技园的合作,这对印度软件业的发展起到了滚雪球的效应,不仅带动了周边经济园区和其他科技园的发展,也对整个印度经济的发展起到拉动作用。其次,是与全球知名企业或软件强国合作。
2.爱尔兰国家软件园
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06)资料显示,爱尔兰国土面积仅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仅370万,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爱尔兰还是一个农牧业占相当比重的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属于“欧洲第三世界”。近二十多年来,爱尔兰高度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尤其在软件设计与开发等领域形成了突出优势。自1996年以来,软件产业中的“黑马”——爱尔兰接连创造世界IT业的“神话”。根据2000年3月经合组织(OECD)公布的数据,1998年,爱尔兰的软件出口额即超过了美国和印度,居世界第一位。
爱尔兰国家科技园始建于1984年,它使教育及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起密切联系的纽带,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中介、孵化服务。目前,该园已有九十多家科研开发和生产的高技术企业。爱尔兰国家科技园一直把软件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支柱看待。通过对专业应用人才的培训、为欲设立企业的软件人才提供支持、协助软件公司进行技术研发工作、爱尔兰驻海外机构积极为软件公司开拓国外市场,四个方面体现出对软件一贯支持的政策。
爱尔兰软件产业的最大特点是软件本地化。其国家科技园基础设施非常发达,电讯四通八达,加上爱尔兰以英语为母语及爱尔兰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受过良好教育的软件专门人才,这就吸引了大量公司来爱尔兰寻求发展,同时促成了爱尔兰软件本地化的发展。概括地讲就是,国家科技园吸引跨国公司入驻爱尔兰,利用本地人才进行本地化,促成爱尔兰本土公司的建立和发展。
3.台湾地区的新竹科学工业园
裴硕秋博士综合中国学者王缉慈、钟坚、吴林海、彭纪生等的研究,得出新竹科工园是在政府支持下发展起来的科技园区成功案例。
新竹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1)政府的支持。政府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构设置、发展规划制定和融资体系建立等方面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2)知识资源的动力。新竹科技园区附近有台湾地区的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这些校所科研力量雄厚,其研究领域与园区产业方向有很强的联系,为园区的创新提供知识源泉。(3)制度保障。新竹科技园区内支持创新活动的制度不仅包括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支持措施,还包括企业内部的一些激励制度,如员工持股制度等,同时也包括有关知识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4)良好的社会资本。新竹科技园区有良好的创业精神,有很好的创新观念和风气,同时浓厚的业会文化也促进创新单元之间的沟通交流。(5)与硅谷地区的紧密联系。新竹科技园区的很多员工来自硅谷,他们不仅带来了硅谷的技术和信息,还带来了硅谷地区创新创业的精神,这是新竹地区发展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关于中国典型的大学科技园情况
1.中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东大科学园
1989年由东北大学创建的东大科学园,是中国最早大学科技园园区建设的实践。当时东北大学校领导顶住校内外认为是“不务正业”的舆论压力,抓住沈阳市兴建高新开发区的有利时机,创造性地设立了东大科学园建设委员会和办公室,认真制定了园区三年发展规划。将计算机软件等科研成果作为东大科学园的四个起步项目,在校园东部划出80亩地进行孵化。二十多年过去了,经园区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企业100多家。这些企业的龙头——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和遭遇四川汶川大地震其成都软件园严重受损的情况下,2010年3月2009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业绩稳步增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1.66亿元,增长12.3%,净利润6.41亿元,增长30.5%。现在东软集团市值已达200亿元人民币,员工总数超过1.7万人。
2.中国其他大学科技园
在东北大学进行了最早的创建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争相兴办大学科技园,其中许多园区是大学和各地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联手设立的。比如武汉东湖高新区划出建设用地及投入相应资金,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共建东湖大学科技园。至今中国建有8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并且还没有将全国省市创办的地方大学科技园统计在内;这些园区的作用意义逐渐被社会认同并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
3.大学科技园的变异与创新——虚拟大学的科技园
作为中国第一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原来是个边陲小镇。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各业兴旺发达,市容市貌震撼人心。
二十五年前深圳市最缺乏的是高等教育及其附属资源。1999年10月,深圳人首创了起步为1万多平米建筑面积的虚拟大学园。现在国内外50多所大学都占有一席之地——北大、清华、复旦、浙大、南开、中国科大、上海交大……置身于该地,就像进了一个中国名牌大学荟萃的展览馆。大学园虚实结合,有虚有实。一方面,它是一个虚拟的“逻辑概念”,即通过网络和各大学连接;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理概念”,即它有办公大楼,多所大学都派有工作人员办公、讲课和从事科研。虚拟大学园立足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以名校为依托,充分发挥窗口、平台、基地等功能,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高科技企业孵化等工作。虽然深圳的初衷是设立“微缩大学聚集地”,但客观上等于同时建造了一座“微型大学科技园”。2003年8月,深圳虚拟大学园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二、中国大学校办企业与科技园区
1.中国校办科技企业的积聚
中国大学除原有的校办工厂外,最初的校办企业大多数诞生于实验室或教研室。它起源于一个科研项目或者是一位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产品开发的思想冲动,创立之初多是利用教学或科研资源从事产品开发。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出现空间、人手等多种资源短缺现象;并且由于争时间、争资源开始影响正常的教学或科研秩序时,大学科技企业空间必须相对集中的问题就自然出现了。以东北大学为例,在二十多年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过程中,数次策划和实施科技企业的积聚行动。中国论文联盟收集。
第一次是1990年1月至1992年底,为加速形成自己的校办产业,东北大学采取“借船出海”的策略,通过海外校友与外国企业合作成立了7家中外合资公司,又以土地使用年限等无形资产等同于资金入股,同新加坡温兄弟集团共同兴建了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维用科技大厦”,将校办企业向校园东部集中。
第二次是从1992年底,划出东部的80亩(53280平方米)土地,在“维用科技大厦”旁边,再建1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东北大学计算机软件中心大楼”;同时将附近4000平方米的原学生第四宿舍改造为科技用房。
1993年开始了第三次企业的相对聚集策划。科学园办公室经过认真的考察、研讨后得出的结论是:为保证学校主校区教学、科研不受干扰,80亩地的校内科技园,要以有前景科研项目的二次开发、中小企业的扶持,即突出孵化器功能为主。凡形成规模的校办企业,应尽量迁至城市高新开发区,运用其支持产业发展的多种优越条件,快速成长壮大。因此,在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才出现了“东软软件园”和“东北大学自动化中心创业园”等知名的东大科技园区。以后东北大学在主校区突出企业孵化与项目孵化功能的80亩集中孵化区上,又建设了22000m2建筑面积的“东北大学科技大厦”,进一步扩展孵化的概念与种类。
2.中国大学的科技园区
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应当积极参与科技园区的建设,当然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因地制宜;发展的重点应当是高新技术还有现代服务业中的核心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可以突出大学与技术的优势;而信息服务、软件通信、咨询服务、专业服务和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则投资少、见效快,应用性强。总之这两方面是大学所从事的非常有前景的产业方向。
凡是有条件的研究型大学最好是自办或领办科技园。本文认为有如下积极作用:(1)直接进入了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2)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支持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化;(3)有利于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4)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5)为大学自我改善办学条件找到了新的经济来源。
总之,兴办科技园区会进一步加速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步伐,强化了大学自我发展的意识,形成了大学自我造血的机能,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现在,对兴办科技园区的作用应当有明确的认识。多年前由于对科研工作的认识不同,层次和条件相同的中国大学,几十年后拉开了相当的距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20世纪末期开始,由于对大学科技园区的认识不同,已经使一些基础条件差不多的中国大学位于不同地位与层次。例如东北大学通过兴办大学科技园,学校知名度明显提高;计算机软件、工业自动化、冶金轧制等若干专业位次在中国同类大学中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