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课改下教研员实践与创新思考范文

新课改下教研员实践与创新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课改下教研员实践与创新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课改下教研员实践与创新思考

摘要:教研,就是一个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过程。做一个实践型、学习型、服务型、研究型教研员,是新课改下教研员必不可少的工作要求。

关键词:教研员;教研工作;专业发展

教研,就是一个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过程。新课改背景下的教研工作比以往时候都重要。课改对基层教研员来说,是一个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二十多年来,我深感教研工作奔走和探索的艰辛,也体会到教研工作中发现和成长的快乐。教师送旧迎新,面对的是一届届求知若渴的学生,而教研员面对的是不断超越自己的教师。不断地学习、永远地探索便成为教研员的工作常态。基层教研员仰望着理论,脚踏着实践,行走在城市,奔波于乡间,没权,却在管理着一个群体,没钱,却要引领一方发展。做教研工作很不容易,为此,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做好基层教研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一、做一名实践型教研员

基层学科教研员开展听课、评课,指导教师上课,是最基本的工作常态。因此,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积累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便成为一个教研员的基本任务。(一)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工作初所在的中学,当时还是一所农村学校,我常常跨高初中2~4个年级上课。熟悉历史教材、研读历史大纲和教学参考书、写出教案,成为我每天的主要工作。跨多年级上课,同一个历史事件,上节课在初中上,下节课在高中上,上一节上新课,下一节上复习课,虽然辛苦,但我很快熟悉了中学历史教材体系,明确了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敬畏课堂,写好教案后,都要仔细修改,做到能背诵,上课前都要看一遍教案,理一理教学思路。如果说中学教学经历让我熟悉了教材、教学大纲和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熟悉了高初中学生,那么,随后的十年高考复习班教学则让我熟悉了高考,积累了备考经验。那些年高考升学率比较低,许多学生选择复读再考,一个文科班的学生多年都是超过100人。我把着力点放在了研究高考,研究考点的拓宽与加深,把每个知识点讲清讲透。回想那时,我在课堂上对知识的处理方法,也算是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过程。我常常鼓励历史教师当好班主任,只有当好班主任,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让课堂动起来。我当了一届班主任,当时正值《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条例出台,我班成为区内试点班级。学校每天下午2点到2点20为班会课时间,我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在高一年级时让学生学习理解中学生行为规范,每天一句条文。我讲解条文的含义,细化其要求,让学生来表演现象及如何规范。在高二年级时,我讲学习方法,买了一些书进行备课参考,每天讲一种方法,第二天让学生来谈自己怎么运用的。高三时,我讲备考方法,买了一本美国人编著的《考试心理》,也是一天我讲,第二天学生来谈怎么运用的。很多班主任抱怨每天中午这20分钟,但我很感谢这二十分钟,它不但让班上的高考升学率达到了35%,也无限延长了我的班主任工作体验。后来在指导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时,我也建议学校要督促班主任系统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应试方法。中学的教学经历让我把教材知识变厚,三年“三沟通”大专班的教学经历则让我把大学的教材变薄。讲授大学教材时,我有些力不从心,幸好班上学员要求不高。我通读教材,理出讲授提纲,归纳重点内容的知识要点,介绍不同的学术争鸣。三年大学教材的讲授经历,让我站在了一个高度来审视中学历史教材。我常常要求历史教师购买并精读新版的大学教材,提取其观点,摘录其材料。为此,在一次教师培训讲座上,我提出了“只有知识的厚度,才有(教学)设计的高度”。(二)“下水课”成为教研工作常态。上课不是教研员的工作,但教研员需要上课,因为参加正高教师的评选需要录一节课。当真正深入课堂面对学生,我们才发现自身存在着许多问题。多年的教研工作,使得我习惯于成人视角和思维,遇到问题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去说、去提问。而课堂上,更多的师生对话是现场交流的语言,需要生动形象、现场生成。我没有试讲,站在讲台上远远没有以前那种从容与自如。惭愧之余,我意识到:教研员需要上课,下水实践,才不至于远离教学。教研员也可以上示范课。2012年12月我在区内高一年级教研会上,给市实验中学的学生上了一堂课,课题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以此推进我区历史学科卓越课堂的建设。我以一组2012年5月15日在重庆巴南召开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西部金融创新论坛》图片导入新课;展示课标,抓关键词;解析材料,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演绎教学;开展讨论,升华情感;简明板书,突出结构;精选习题,形成能力。课虽然不完美,但很好地演绎了卓越课堂教学流程,示范了一种方法,阐明了一种思想。

二、做一名学习型教研员

教研员最大的压力来自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在指导、培训教师的时候,要有新东西,这次讲的和上次讲的总得不一样。这就决定了学科教研员随时要站在教育理论的前沿,走在课改的前面。教研员没有上课任务,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新的东西。(一)学习学科专业知识。阅读教材教参。我在办公室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教材教参。教材常读常新。不断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是教研员的长期任务。阅读专业杂志。工作的早些年,我喜欢阅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历史学习》,常常把期刊上面的内容作为备课素材。后来,我喜欢阅读《历史教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地理》,常常把上面的新观点、新材料摘录下来作为培训素材。再后来,我喜欢浏览中文核心期刊上面的其他学科的文章,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我总有意想不到的启迪与收获。阅读专业著作。能静下心来阅读专业书籍不容易,但阅读的乐趣常常促使我购买一些书籍来阅读,例如刘宗绪著《世界近代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教研员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阅读专业书籍,一方面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另一方面,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编者的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方式。(二)学习教育理论。我的理论水平不高,需要踏踏实实地学习教育理论,认•8•认真真地研究教学规律。我听了一些专家讲座,购买了一些书籍,如于友西的《中学历史教学法》、王加丰《史学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等。多看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也有助于理论水平的提高。(三)学习课改先进经验。教研员对课改而言,是学习者、实践者、组织者、资源的开发者。这些年,我先后到过上海、北京、江苏等课改先行地区和教育发达地区,为此也写过多篇考察报告。每一块教育高地上都有一批把教育当事业来做的教育工作者。(四)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区内有很多优秀教师,他们也在不断地探索着课堂教学改革。我在听课时常常感动于他们的做法,敬佩他们取得的成绩,总结、提炼、宣传他们的经验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市级会议也是我学习提高的地方,专家的引领、市级教研员的指导,有力地助力着我的教研工作。[1]

三、做一名服务型教研员

“服务”是教研室的工作职能之一,也是教研员的工作态度。多年来,我三分之二的时间奔波于学校,以自己的智慧服务于教师,以自己的心血打造区内名师。(一)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抓好教学常规成为我从事教研工作前些年的主要任务,听课、评课、检查教案成为我的主要工作。八所高中学校我每学期去一次,三十几所初中学校我每年去一次,每学期听课80节以上。当时交通不方便,我每天早上7点左右出发,为了去听第一节课,下午和领导交流意见后很晚才回家。许多老师把教研员的视导当作工作检查,但我更愿意和教师们就备课、上课平等地交流意见,谈谈我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对知识点的处理,真诚地引导教师不断成长。有一次,清华中学的历史教师陈廷福对我说,和我互动式摆谈收获还大些,我不知道这是褒是贬。这也许是一种工作方式吧。(二)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很多,我认为教师的成长要经历这三个阶段:上好一节区域性公开课、发表一篇经验总结文章、主研一个课题。优质课大赛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让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上一个台阶的平台。以前教师们都不愿意参加比赛,现在这些年教师们都争着上公开课、竞赛课。区内的赛课,我通过赛后的总结点评引领;市级赛课,我参与磨课,从课题的立意到内容的整合,从学情的分析到方法的选定,从材料的取舍到问题的优化,从教师的语言到课堂的节奏。一堂市级赛课下来,参赛教师身心俱惫但也脱胎换骨,在与教师的互动中,也提升了我的人生价值。(三)服务于教师的研究状态。教师成为研究者,并不是要教师在教学之外去做另外一件事,而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使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我经常参加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抓住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鼓励教师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困惑、疑难,在QQ群中,全区的历史教师共同来探讨。每年开展一次论文评比,引导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进行专业学习、研究问题,并把研究过程、教学成效与反思写出来,多名历史教师的文章获得市级一等奖。

四、做一名研究型教研员

教研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研究。我的教研工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8年主要研究课堂教学,思考的是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第二个8年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思考教研方式的创新;第三个8年主要研究如何推进课程改革,思考的是如何把一种先进的理念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第四个8年,主要研究教师的科研工作,思考如何做实一个课题。[2](一)研究课堂教学。教研员多是从教学一线走出来的,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跳出课堂看课堂,我觉得要学习研究的东西还很多,教然后知不足,研然后知困。以前我单纯地研究教材,后来我研究课标,观察学生学习状态。一堂好课的标准因人因地因时而有所不同,教研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打磨教师的各种赛课,这自然是对一堂好课标准研究成果的运用与检验。我区历史教师多人获得市级现场赛课一等奖,我撰写的《中学历史教学应以人为本》一文发表在《教学与管理》上,文中分析了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二)研究课程改革。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八次,教研工作总是走在课改前面。我经历了两次大的课程改革,一次是以实现区域素质教育为目标的第七次课改,一次是以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为标志的第八次课改。我多次被派出去学习,学习湖南汨罗,学习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等地课改经验,也多次被派出参加全国性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以期推动区域的课改工作。这期间,我主研了区科委课题“巴南区区域性人文教育研究”,把地方资源嵌入新教材的使用中,旨在开发出三级课程中的地方课程。我的教研工作开始了从关注“怎么教”到注重“怎么学”的转型。有时我到学校听课不再坐在教室后面,而是面向学生而坐,把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把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也需要教研工作者付出智慧和辛勤劳动。(三)研究教研方式。做了10年历史教研员后,我开始负责中学教研室的工作,开始跳出学科研究领域,关注跨学科的研究。我们成功申报了市教规办高中课改重点专项课题“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区级教研指导与管理研究”,每个教研员承担其中的学科子课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转变,我们的教研方式也在转变。我的文章《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学科教研工作模式》总结了区域式教研、参与式教研、观摩式教研、案例式教研等区级教研模式,文章获得市级一等奖;我们实施并提炼的“五步教研法”获得市级二等奖;我们主编的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教研与反思》一书总结了这个阶段我区高中推进新课改的情况,该书在重庆市第六届优秀基础教育著述评奖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该课题也获得市级二等奖。反思这个阶段的研究工作,对教研方式的研究固然重要,对教研内容的深入研究也许更为重要。(四)研究科研方式。负责了10年中教室工作,我又被调整到科研部工作,开始接手市教委的深改项目“区县级教育科研管理指导‘三分三现’创新机制实验研究”。我们研讨了项目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进的思路,明确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制度创新是重点,在课题立项、过程管理、结题评审、成果推广等主要节点大胆进行创新尝试,强化了课题来源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学实践。经过二年多的工作和研究,该项目顺利结题,撰写的文章《校本视域下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与指导机制的构建与实践》获得市级一等奖。教研需要科研来引领,科研需要教研来落地。做实一个课题和做实一个什么样的课题同样重要。回顾近30年来的教研生涯,求新的学习愿望,求卓越的工作态度,不断敦促着我的脚步。教研工作让我体验到思想的力量和高远,感受到探索的激情和喜悦。思想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东西,尝到思想的美好,我们也会感受到工作的美好。

参考文献:

[1]白金声.一位优秀教研员的成长之路[J].中国教师报,2013,11(20).

[2]张伟.论教研员的专业素养及发展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9(20).

作者:胡江涛 单位: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