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特殊学校课改理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注重培训,提升理念明方向
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行为等对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和推进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很显然,新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终将转化为对教师的要求。
(一)与新课改并进
凭借学校两位校长参与全国聋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有利条件和极好机遇,将教师学习与新课改要求同步推进,及时沟通信息,了解课改动态,把握课改精神。利用开学前备课班及每周集体备课时间,组织全体教师系统学习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无锡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认真研读了《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帮助教师更好领会新课程“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加深对聋教育课程改革在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的认识和体验,逐步领会新课程的意图。
(二)举行读书活动
围绕推进课程改革,组织教师着重学习了《现代特殊教育》、《小学教学设计》、《江苏教育》及市教研室编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经验选编》等刊物,同时购买了一些理论书籍,要求全体教师首先着重学好《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一书,结合理论学习,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完成理论札记卡不少于20页,同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撰写学习心得,每学期不少于3篇,并择优进行交流。
(三)组织讲座观摹
一是请进来,走出去。邀请了无锡市教研中心副主任江坤才,宜兴市教研室芮学良主任,吴芳、陈亚萍、白炳春等老师及特级教师吴红华、谢惠良来校作讲座,让教师与专家、大师直接对话;同时适时分批委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摹课堂教学现场,直面感受新课改的气息。二是立足校本,分别组织观看优秀青年教师及特级教师的课堂录像,定期观摹校内教师的榜样课、示范课、汇报课及创新课,要求从“体现新课改理念及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两方面谈体会,说感受;同时,校长带头作了“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数学教学”等辅导讲话。这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良好的课改氛围。
(四)开展研讨交流
学校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搭建争鸣型“课改论坛”。大家就《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及正在研制过程中的聋校语、数课程标准,围绕新旧课程对比分析展开研讨。紧密结合聋教育的实际,在新旧目标的对照分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编排方式、训练内容形式的变化及教学要求等方面畅所欲言。在逐步领会新课程、新课标教育理念的同时,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和宝贵的意见,进一步认识到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着力课堂,以变促变讲效益
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来看,我们着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努力体现:(1)层次性:关注学生存在的发展差异、学力差异和知识技能差异等,使所有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提高,真正实现“育优、转差、防分化”的教学目标。(2)拓展性:在注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情绪、感情、态度以及关心、合作、交往等,尽可能挖掘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育人价值。(3)灵活性: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二是内容。基础内容的拓展依托课本,并以基础内容为生长点,适度变化,适度开放,适度引伸,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提高学生运用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水平。三是方式。突出强调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中减少教师的讲解时间,增加动手操作、交流讨论、信息反馈的时间;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有意义的主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性学习)、体会性学习、操作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具体活动方式。因此,要求教师结合学科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同时,做到“六个关注”:一是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把它作为转变学习方式的前提;二是要关注教学方式的变革,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三是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把合作学习当作转变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四是要关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并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五是要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把课堂教学作为课改的主战场;六是要关注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体验和生活积累。此外,学校为任课教师配置了移动电脑,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作为聋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信息资源使聋生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无缝连结”。2007年上半年,学校以“合作学习”作为转变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评估表,并在实践基础上,适时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及时进行交流小结,提高了课堂效益。下半年,又积极组织开展“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人人参与“教学设计”评比,并以教研组为单位面向全校推出一堂代表本组水平的实践课。在展示课堂教学现场的同时,邀请本市的教研员来校作讲座,帮助教师从全局上更好把握新课改精神,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而提高教师推进新课改,实践新理念的自觉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依托课题,以研导教求突破
几年来,学校始终将教育科研与教改实践有机结合,实施了“科教连动”策略,有力地推进了教学改革。
(一)抓好“实验特区”课题研究
在建立激励机制,推广原有课题科研成果的同时,着重抓好以下两个新课题,努力使之成为教学思想的“孵化器”,素质教育的示范区,教学质量的高产田。一是“个别化教学”研究。实施个别化教学是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措施,也是新课程未来的刚性要求。学校确定了一年级六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建立了包括学科教师在内的由校长、教导主任、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的课题实验组,按个别化教育“搜集信息、分析诊断、制订计划、科学实施、定期评估”的操作程序和相应要求展开实施过程。在点上实验的同时,要求面上其他的差异教学做到目标分层,教学分类,考核分级,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以“陶艺”为突破,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聋教育培养目标适应性和发展性的要求,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聋教育新课程的呼唤和必然取向,也是学校进一步推进特色建设的内在需求。我校经申报,《聋校“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被确定为江苏省教研系统第六期立项课题并已展开实施。该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陶艺》校本课程的探索构建与实践,为推进聋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新的理念、经验、操作模式和案例,从而进一步丰富聋校素质教育的理论,为推进课改,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新的生长点。
(二)抓好面上专题案例研究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专题研究。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形成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二是教学模式研究。各学科深入探索符合课题精神,体现课题理念的课堂操作样式,逐步调整,不断完善,形成特色。如语文阅读教学构建了“探索性预习———反馈式质疑———参与式研讨———点拨式精讲———主动性练习”的教学结构模式;数学学科开展了“小组学习”的尝试探索:目标导引———独立学习———小组讨论———组际交流———集体评价,有效提高了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三是教学案例研究。各学科十分注重案例的积累、分析和研究,以点见面,以小见大,探求学科教学规律,从而提高课堂效益。结合案例研究,学校拟编辑一本案例集。
四、改进评价,着眼发展促提高
(一)教学评价
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看课堂教学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评价
重在考察教师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特别是教学质量评价形式方面,改变过去单纯以及格率、优秀率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增设了班级提高奖和防差转差奖,且注重纵向比较,体现了“着眼全员发展提高”的思想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防差转差工作的到位率和有效率,努力做到不让一名学生掉队。同时对部分学科质量检测在内容上也进行了改进,如语文学科的质量检测,针对多年来聋教育问题的结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毕业后不能较好适应社会生活的现状,在全面考察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态度的同时,突出阅读和叙述(习作)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些评估考核的改革,不仅有效推动了学科改革,还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学生评价
首先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教师单一评价学生的做法,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动性。如学生品德行为的评定,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任课教师助评、家长参评、班主任综评的操作流程。其次,注重评价标准的全面性,评价内容不局限于知识技能、成果水平,而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情感、求知欲、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发现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如学校推出的“特色奖”系列评选活动等。再则改进评价的方式方法,努力体现多样性。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采取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的成长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由单一的量化评价转向量化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并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结果,用鼓励性评语描述学生学科的学习情况并指出须努力的方向。如“陶艺”校本课程的考核,在学生理论测试、现场操作、作品展示的基础上综合评定等第等。同时对小部分后进生的评估考核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方法。
五、严格常规,精心运作抓到位
(一)教学常规查评
教学常规的查评采用定期和随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查评由教导处把关,每月进行一次业务札录卡、备课记录、作业批改情况、听课笔记的查评。此外,校行政坚持不定期教学调研,或开展听课、业务资料搜集、座谈等活动,在常规考评中发现典型,及时推广,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促使教师将教学常规要求真正内化为自觉行为。
(二)教育信息化管理
为更好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学期开始将“多媒体进课堂”纳入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考核。要求参训教师每周至少上好两节多媒体实践课,课件必须上传到服务器相应文件夹;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每月公开一节多媒体实践课,课件上传到学校资源库,并按语数两组分开研讨。以上两项要求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教学工作的常规要求,其考核方式是现场听课与查阅上传课件相结合。教导处将在每月排定各任课教师实践课时间,并要求相互听课,以形成切磋、互学、共研的良好氛围。
(三)教学业务练兵
以推行“知本证”为抓手,着力“富师魂,富师脑,富师能”,努力实现“三爱、三会、三高”的目标。每学期着力“八个一”活动:即树好一个师德形象(由师德考核小组负责),写好一份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上好一节高质量的实践课,出好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试卷(以上三项由教导处负责考核),制作一个高水平的学习课件(由信息中心负责考核),作好一个课题研究,读好一本课改专辑(著),发表(获奖)一篇教科研论文。
(四)狠抓教研组建设
围绕“活动制度化,教研信息化,实验序列化,教改群体化,成果普及化”,争创优秀教研组。同时搭建争鸣型平台,使教研组成为学习型组织和研究型组织。回顾近几年来的工作,我们以学校参与全国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为契机,取得阶段性进展。我校省教研室第三期立项课题《听障儿童良好个性品质培养的实验研究》在全省优秀教科研成果评奖中荣获二等奖。教研工作取得空前硕果,两年来,三篇,无锡市级以上获奖论文达35篇次,其中江苏省级一等奖一篇,无锡市级一等奖五篇。学校被评为市级课改先进学校,A级特色学校,并连续九年被评为“宜兴市先进学校”。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的工作还是初步的,许多问题还处在探索研究之中,一些思考和实践还不够成熟,整理出来,以抛砖引玉,期盼得到专家和同仁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