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职育人文内涵创建理念范文

职育人文内涵创建理念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职育人文内涵创建理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职育人文内涵创建理念

一、真正的职业教育必须具有人文教育内涵

1.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科技教育是以传授科学技能为主,发展学生的智能,不断提高学生认知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一种教育。人文教育则是以培养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所强调的是科学技能以外的一种体验、感悟、信仰与涵养。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经济形态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有不同的要求,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必须是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相结合的人才,单一的知识结构适应不了急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美国学者劳厄曾经指出:“教育无非是当一切学过的东西都遗忘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他的见地十分深刻。“所剩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人的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素质就是人的内在的素养和品质,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思维品质、精神境界都是素质的外在表现。高职教育中,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融合关系,而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实践当中,我们借鉴“成功素质教育”的目标模式提出:选准一个职业岗位,学会二项基本技能(语言、计算机),掌握三种基本功夫(一笔字、一口话、一手文章),培养四种行为能力(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塑造五项意志品质(自信心、责任感、竞争力、合作情、创新劲)。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综合职业素质比单纯的专业业务素质更重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不应单纯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的专业业务素质,而应着眼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某种职业的职业人,又要为其长远、持续的发展打好基础,更要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著名的英国教育家纽曼,在他的《大学的理想》一书中就认为: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西班牙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加塞特,在他的《大学的使命》一书中则提出:大学首先应该把普通人培养成有“文化修养”的人,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或理智,就是指人的精神。一般而言,综合职业素质是指作为一个人格健全的职业人所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专业业务素质则是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素质,包括职业精神与态度、职业知识与能力。综合职业素质超越了特定职业范畴,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劳动都应该具备的素质。这种素质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的阶段后,国际人才标准已向品行取向阶段发展。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自信自立、勤奋敬业、诚信合作、开拓创新、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职业素质,看得比单纯的专业业务素质更为重要。因此,当代教育应该强调人的精神建构、重视人文关怀与生命教育、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形成。高等职业教育更不能只强调专业业务素质,而忽视对人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3.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业务素质教育的整合是提高综合职业素质的必然途径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着重培养学生具备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行为能力;具有自信心、责任感、竞争力、合作情、创新劲等意志品质,能够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和自己”。使他们“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法律等有足够的认识;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和谐社会的建构和精神的追求有充分的了解;对不断出现的社会现象和新兴事物有客观分析的习惯和正确敏锐的审辨能力;有一定的哲学、文学和艺术的修养。”专业业务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事。继续深化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教学改革,课程教学应有明确的目的———提高素质(塑造人格)、服务专业(培养技能)。教学内容应以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为目标,够用、适度;教学方法、手段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强调新技术的运用,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考核标准要客观、公正,考核办法要科学、多样,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既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发现学生的应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并着眼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通俗地讲,教育既要教会学生“做事”,又要教会“做人”。为了便于操作,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做事”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严(严格训练、严谨细致、严肃认真、严密思考)、勤(做好每一件事,主动捕捉信息、摄取知识)、立(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做人”的基本要求体现在:责任(家庭、社会、工作、政治)、竞争、正直和良心。

二、加强人文教育内涵建设的实践探索

1.独特的地方人文优势是高职人文教育内涵的重要源泉

“楚有才,于斯为盛”,湘潭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更是湖湘文化的源头和重镇。在湘潭这块弹丸之地,仅近代就涌现出了、、齐白石、曾国藩四位杰出的名人,他们的才学涵盖了政治、哲学、军事、文化、艺术乃至社会伦理、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湘潭是人才荟萃,超群拔俗之地,在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的薰陶和浸润下,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会给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以潜移默化的感染。我院充分利用湘潭独特的地方人文优势,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和主题的人文教育。如通过《一封家书》的读书活动,领悟曾国藩所倡导的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传统,以及其“夷长技”,振兴民族工业的大度与远见;通过参观、故居,体会湖湘文化优良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传统,树立救国救民为已任的情怀;通过举办学习齐白石的系列活动,在欣赏大师的诗、书、画、印同时,感悟湖湘文化中无比瑰丽的文学艺术成就。此外,在节假日,学院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和游览密布于湘潭各地的人文景观,吸吮湖湘文化的养分,磨练心志、升华理想,教育效果非常显著。

2.推动以渗透方式将人文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学记》中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每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应毫无例外地找出本门学科中包含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可能性,并充分地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基于此,我院推行了以渗透方式将人文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通过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开展以培养学生“四个正确对待(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对待自己)”为内容的《大学人文基础》教育。努力发挥“两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注重引导,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基本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专业(技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让学生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纠正技术至上的观点,提倡技术中的人文精神,懂得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在技术服务中要渗透对人的关怀。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及生产实践、课余科技和文化活动。开展以“亲情、友情、爱情”;“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与现实”;“信念、追求与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德才学识与真善美”;“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等为主题的报告会、辩论赛、演讲赛、诗歌散文比赛等等,使学生了解社会、扩展知识、增长才干、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广泛地开展多种文体科技活动,认真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深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使学生身心健康;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以校园文化为基础构建人文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主要包括领导的办学思想、风格、理念在全校形成的一种气候,学校的自然文化、校园规划、绿化、美化、人文景点等。校园文化还包括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等。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感染、熏陶着师生,使其内化为信念与情感。因为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人文精神,从“知识”变成“精神”,依赖于实践、体悟,正如古人所说:“行而有得谓之德”。校园的自然环境、文化设施和校舍建筑是现代大学人文、学术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重要的隐性课程。我院通过长期的有规划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有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具体做法:一是营造良好的体现人文与科学情景教育的环境,使学生受到感染、暗示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形式上以校报、景墙、雕塑、路牌、广播站、校刊等载体为舆论宣传阵地,以积极健康,具有时代特点,针对性强的内容教育广大学生。我院还通过有特色的校门设计,标志性的教学楼、学生宿舍的建筑设计,“鲁班广场”建设等途径,营造浓郁的建筑文化。二是发挥社团作用,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社团活动是学生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需要和共同目标而自发组成的活动团体,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新闻、科技、体育、文艺等方面,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弥补教学计划不足,在课外活动中感受人文与科学教育。

三、结语

高职教育强调人文教育的内涵,就是强调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有利于落实好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四项任务”。把握好“六条原则”(即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培养不仅精于某项技术且操作技能突出、思想健康、人格健全、品德高尚、有科学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