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90后高校生德育教育问题及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目前,我国高校在读的大学生基本都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简称“90后”),他们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已显成效和信息飞速发展的全球一体化时代,生活环境优越,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因此,“90后”的思想、理念与他们的父辈和祖辈有很大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因此,“90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德育教育途径有待进一步拓宽,德育教育工作整体上有待进一步加强。其实,我国社会各界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责任艰巨、意义十分重大,德育工作急需进一步地改善和继续加强。德育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灵魂,学校教育,重在育人;德智体美劳,德育优先。但是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现状和成效却不容乐观,目前高校德育教育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作者究其原因探讨了解决相应问题的相应策略。
1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分离——采取“课课都有德育,人人都是德育教师”的策略
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可试问真正有几个教师同时做到了“教书”和“育人”呢?很多大学教师都只是做到了“教书”,而忽略了育人,甚至有些教师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忘记了育人的作用。关于德育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给了很高的重视,比如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洛克就曾经说过醒世之言“德行重于学问”,我们国家也十分重视德育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将德育置为五育之首,但是真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德育并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地位,往往是智育位于首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将德育和智育分开的问题,高校德育教育以“两课”为主要途径,德育只是“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大量的专业课教师只管教学和科研,即只管智育,把智育等同于教学,从而将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分离,没有真正尽到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在“重智育、轻德育”风气的影响下,误导学生滋长了轻视德育课程的情绪,这也是导致德育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德育教育除了直接的理论课灌输方式外,还应重视间接的渗透教育方式,实现直接灌输的显性教育和间接渗透的隐性教育的整合。为了解决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相分离的问题应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渗透式的德育教育,渗透式德育教育是伴随着教师的教学过程而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应在讲授思想政治课以外的其它专业课程中也进行德育渗透,专业课教师应注重“渗透”为主的间接德育教育方式。实践证明,专业课中渗透式德育教育方式非常灵活,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教育的实效也要高于灌输式教育,所以应加以重视和应用。为了解决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分离问题,应做到:德育课程中直接的灌输式教育要常抓不懈,专业课中渗透式德育教育也要大力提倡和有效实施。做到“课课都有德育,人人都是德育教师”。
2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德育教育示范作用的缺失——采取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管齐下的策略
目前,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是由学校来承担,其实,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德育教育也很重要,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同时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效果将更加明显。在当今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可是精神世界却变得不很充实,因此,社会和家庭都应该更加关心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3“现实课堂”德育教育与“虚拟媒体”德育教育欠缺相互整合——采取“现实课堂”与“虚拟媒体”优势互补、互相整合的策略
“90后”大学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是使用新媒体技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所谓新媒体,是指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①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得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其价值取向、行为标准、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呈现多元化态势。新媒体技术为“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挑战,又提供了宝贵的发展契机。高校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研究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内容,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②通常大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教师的提问很少积极主动发言,表现比较含蓄,而教师似乎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情况,通常是自问自答,课堂较少提问。然而对于德育教育来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如果现实课堂不能有效地让学生张口发言的话,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形式让大家就某一问题热烈讨论,畅所欲言,袒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教师就可以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而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以互联网、手机、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应走“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战略,疏导结合,形成合力,注重监管方法和力度,网上网下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新媒体的教育功能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的相互协调,形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信息回路和资源整合,从而更好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4总结与展望
总之,寓德育教育于专业课教学、大众传媒及社会环境和虚拟媒体之中,每一种教育形式都从不同的层面刺激学生的心理感受及认知,启发学生朝着有益于社会规范的方向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另外,大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都是关于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得以见证,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把抽象的德育理论寓于社会中具体解决真实问题之中,促进大学生通过各类活动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而转变成为生活习惯,这会更好地对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深度的影响,道德教育效果更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