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语文教育之自读自悟巧学古诗范文

语文教育之自读自悟巧学古诗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语文教育之自读自悟巧学古诗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语文教育之自读自悟巧学古诗

摘要】为了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引导学生查找诗歌写作背景,体悟诗的情感、主题,品位精妙字词,利用诗歌“空白”给诗歌补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己质疑、自我解疑、自读自悟,从“读得懂”到“懂得读”。但教师也不能缺位、错位,当讲则讲,当引导则引导,捅破那层似懂非懂的窗户纸。

【关键词】写作背景;精妙字词;诗歌补白;自读自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国古代诗歌以含蓄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典雅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对我国古诗非常喜爱,希望能把诗歌的精髓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

和学生一起学习温庭筠《望江南》一词的情景仍使我记忆犹新。温庭筠是我较为喜欢的一位词人,喜欢他一生历经坎坷却依然洒脱不羁,喜欢他寄情声律的才情。备课时,我翻阅了多种资料,精心准备。课堂上我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描绘、讲述,可当我回过神来关注学生时,却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昏昏欲睡。我口里抱怨着学生没品味,课后却开始了对古诗教学的反思。诗歌的含蓄美,靠全盘灌绝对是不可行的,必须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进入到诗歌中去体会、去琢磨,于是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和探索。

一、引导学生查找诗歌写作背景,体悟诗歌情感和主题

磨难造就诗人,古诗中大量诗篇都是诗人抒写身世之作,或悲苦或昂扬,让后人感叹不已。阅读这类诗文,一定要联系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并在诗歌中进行对应,才能加深理解。于是在学习诗歌前,我就要求学生先查找诗歌的写作背景,现代科技条件使学生很容易应付我的任务,学生在网上一找到便不加筛选,全盘照搬,更有甚者直接打印,连看也不看,以至上课连读都读不顺。针对这一现象,我进一步要求必须会说。要想说出来,学生就必须得看,必须学会去筛选,质量自然比以前高了。但学生的兴趣仍不高,往往应付了事。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我又大胆尝试,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之前,我利用早读带领学生预习,让学生根据诗文及注释来猜写作背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有的说“巴山楚水”点明僻远地点,“二十三年”说明时间漫长,我猜刘禹锡当时一定被贬多年了。又一同学说:我也认同,我从“到乡翻似烂柯人”看出来的,课下注释说了这是在引用王质烂柯人的典故,抒发自己贬谪之后,人事皆非的悲凉之情,可见一定是被贬了,而且时间很长。这时一同学发问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千头万木春”是什么意思,和作者的身世有关系吗?同学们都陷入深思。我抓住这一时机,及时诱导同学们思考,请同学们课后再查资料核实一下,看谁能帮那位同学解决疑问。这一次同学们预习任务完成得很认真,课上同学们对刘禹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通过介绍同学们感受到刘禹锡仕途的坎坷和生活的苦难,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刘禹锡的乐观情怀和面对苦难的勇气。

二、引导学生品味精妙字词

美酒佳茗,“味虽美,不亲尝者不甘也”,“文字之佳胜,正贵读者之自得。”诗歌语言凝练,往往一个字就传达出丰富的内涵。因此只有潜入文字背后,走进作者心灵,含英咀华,才能深得个中滋味。学生初学诗歌时,只注重粗略了解诗歌内容,大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懂得咬文嚼字、揣摩品味。如何引导学生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我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又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我认为“读”是语文教学第一教法,更是古诗教学的好方法。在讲李白的《行路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几个动词的妙处,我先做了示范性朗读,要求学生听清我重读的字音,然后让他们自由朗读感受为什么要在此处重读,并且提醒学生们读时要把自己摆进去,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逐步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及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我还给学生支了些高招来体会字词的妙处:“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妙处,培养语感。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能凭借语感快速捕捉到关键字词并能简要说出其好处,但较笼统,欠具体。比如在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让学生对第一段进行赏析,学生们快速地抓住了“怒号”、“卷”、“飞”等这些动词,认为用得很贴切、很形象,突出了风很大。当我要求他们说得具体些时,他们却不知如何说好了。于是我亲自“下水”,说我认为“洒”字用得极妙,如换成“落”字,好象就没有那种味道了。说到这儿,我故意停了会儿,观察学生的表情:大部分同学眉头紧锁而个别同学似乎已豁然开朗了。我继续解释道:“洒”表明落得很分散,雨点似的,多难收回呀,同学们说老人家可怜么?学生们异口同声说“可怜”。教师“举一”后学生开始“反三”,发言异彩纷呈,颇有见地。通过对这些词语的赏析,同学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与作者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这样的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在作文中学会遣词造句。

三、引导学生给诗歌补白,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

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的“空白”的艺术创造,诗需要形象思维,但更讲究跳跃与留白,不然就过于刻板,教师应抓住诗的“空白”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如《天净沙·秋思》中罗列、叠加了大量意象,省却了过程的叙述,于是在学习这首诗时,我要求学生结合诗作情感通过想象作补白尝试。学生兴趣很浓,很多同学当堂就完成了任务而且想象异常丰富,这样的“补白”练习收获颇丰。王尔德曾说过: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学生的不同解读确实丰富了诗的内涵。

古诗的情感美、语言美和留白美需要学生自己体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放手让学生深入古诗,自主阅读,自己质疑,自我解疑,自读自悟,从“读得懂”到“懂得读”。不过,教师也不能缺位、错位,当讲则讲,当引导则引导,帮学生捅破那层似懂非懂的窗户纸。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尚文著,《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