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重视交互主体性原则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忽视交互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疲态与缺陷
交互主体理论认为,交互主体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以单纯主体的姿态把其他主体当作单纯的客体来取得其他主体的认同和理解,也不可能直接达到对其他主体的改造。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长期以来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操作中不能脱离“灌输”老框框,忽视了大学生的人格主体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是“教育者—中介—受教育者”。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往往被等同于物,导致受教育者的非人化或者是物化,进而也导致了另一个极端:当教育者主体成为别的主体的客体时,同样会被视为非人或是物的地位,导致了主体的客体化、非主体化。所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已显露出疲态与缺陷,其内容与方法不能满足学生主体素质发展的要求。
反思以往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要的教育实施方式是灌输方式,它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一方面,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教导训诫的客体地位。忽视甚至抑制了学生的主体判断与选择,造成大学生独立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行动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以“束缚人、约束人”为目的。当然,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确立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我们党向来肯定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总是有不少人将灌输等同于强制服从、等同于压服,从而导致了对灌输意义错误的理解。所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形式实际上是强制服从的意义后的“灌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管理理论学派把人看作被动执行命令的工具,人被“物化”的现象日趋严重。“科学”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人对物的处理方式。这种理论辐射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为对象的学生“客体”实际上被等同于物,导致受教育者—学生的非人化或者物化。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个体特性,教育者重在追求“产品”规格的同一性,比如在评价内容上习惯于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去衡量不断发展的受教育者,当受教育者的品德言行不符合既定的品德标准的时候,不是用新的实践去重新检讨既定的品德标准,而是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否定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状态,想方设法约束防范受教育者,而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这就导致对教育对象估计失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失调、对立,导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个体发展.“两张皮”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当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多元文化交融碰撞之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该如何定位?如何处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交互主体性原则的应用?是世纪之初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
二、以学风建设为内容,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动力
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人格道德素质,影响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水平,所以,加强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而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个体良好的学风。
交互主体理论认为,主体不可能通过交往活动直接引起对方主体的改变,交互主体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以单纯主体的姿态把其他主体当作单纯的客体来取得其他主体的认同和理解,也不可能直接达到对其他主体的改造。主体在交往活动中只有达到使自己的思想观点为对方主体所了解,并内化为对方主体心智结构的组成部分,才能使其对自身思想和行为自觉地进行改造。没有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就不会产生自觉、主动、持久的道德行为。把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作为突破口,支持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合理的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有助于促成他们对社会道德的理解与认同,并为其道德行为的发生奠定基础。
目前,高校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不强,很多学生自身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外在的压力(如学籍管理的条例规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使学生的外在压力转变成内动力,运用内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此,学生才能自主地参与跟自身发展有关的各项学习活动,真正把自身利益的发展当成一种责任,学生的自知、自控、自主能力也将进一步加强。
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把学生就业教育作为学风建设不竭的动力源泉。高校现行的“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使得大学生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的关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以此为切人点,通过开展大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更扎实地学好专业知识,推动学风建设。(1)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成立大学生科研小组,系或教研室指派教师担任学生科研导师,对学生科研进行必要的指导。(2)制定科研计划,确定科研课题。学生科研活动计划一般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单位制定;科研课题可结合各专业自身特点和教学情况,由系或教研室与科研小组共同讨论确定。(3)开展科研活动的理论培养。请教学和科研骨干教师开展科研讲座,使学生明确开展大学生科研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科研意识和科研信心。(4)定期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的交流、评比和表彰。学校或系定期举办大学生科研成果(论文)展览或报告,并在交流的基础上评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对于在科研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
三、以引导服务为载体.盆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平等与亲和
按照交互主体理论,所谓主体性,就是指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一种功能表现。它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世界的选择上,主要受主体本人需求、动机和兴趣等因素的推动和支配,表现为能动的自觉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主体本身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先行经验等因素的制约,表现为自主性和创造性。
大学生作为正在发展并不断趋于成熟的个体,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不仅有思想、有感情,还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以及充分体现其自身特点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具有独立的人格。而一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意志、知识结构、人生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等,都会对他最终形成什么样的人生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就思想论思想、就政治论政治,而要充分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教育内容,利用一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拓宽自己的教育渠道。既不能把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其他人格要素割裂开来,也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游离于整个高等教育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确立人格教育思想,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丰富的人和全面的人。不仅要关注学生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也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思维的培养,而且也要十分重视学生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是信息源多样化。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像先前只有电视、报纸、广播和课堂,在互联网的信息环境下,国内外形形色色的机构、组织、团体和个人都可以上网,都可以有各自的网址和主页。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以前大大拓宽了。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将对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也改变了以前宜传主体局限于党政机关、部门、团体的状况,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和网民,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宜传教育的客体,也可以是进行网络宣传的主体,学生既可以分散地上网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又可以对这些信息评头论足,自由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宜传主体、客体变化后的交互性、自由性和开放性,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原有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必须给予足够的警觉和重视。
其次是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并超越时空。传统的信息传播工具和舆论载体总是受到一定的时间、空间限制,而电子计算机问世和日益普及则在传播速度和空间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划时代的意义。国际互联网的存在,使人们突破时空障碍,看到听到千山万水之外的事情和消息。特别在出现重大变故,有了重要消息和意识趋向时,学生就有可能比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快、更早地获取有关信息,思想政治工作者若不先知,势必处于被动局面。同时,互联网上还会不时地出现一些不真实的、错误的、虚拟的、甚至是反动的、危害性极大的信息,如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果断措施,后果会相当严重。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从观念上根本转变,从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心态,转向与学生平起平坐的心态。思想政治工作者仅仅是网络传播中的积极参与者,传播相应的思想和理论,发送适当的信息,还可能监控网络上别的信息,但已不再是绝对的教育主体和权威。平等的交流取代上下级的灌输,从一定层面上来说,也可使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具人情味和亲和力。只有与学生建立起贴心、朋友般的情谊,学生才敢讲真话,讲实话,思想政治工作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
论文摘要:当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多元文化交融碰撞之际,重视交互主体性原则的应用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以学风建设为内容、以引导服务为形式,培养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性”人格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