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数学学习心理障碍范文

数学学习心理障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数学学习心理障碍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或接受新技能培训时,如果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心理准备(求知欲),则其接收的效率将会高出被动接收效率的一至两倍。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还会产生压抑、厌倦、对抗、恐惧等情绪进入心理的误区,严重影响学习的效果。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那么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许多教师意识到采用导向、养学、授法的学习指导策略的必要性,努力使学生乐学、持学、会学,达到优化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但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事物的认知心理过程,它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也要服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数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呆板,数学教学的模式普遍采用题海战术,大运动量训练,加上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即理论的严谨性、思维的抽象性、计算的繁琐性等,伴随学生的是一次次考试的失败,致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数学产生偏执、畏难,虽然迫于高考压力,学生的数学学习从未间断,但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其后果可想而知。因而,分析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就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题,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而数学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人们的数学素质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

由于某些学生智力较差,或学习方法不当,或刻苦努力不够,考试屡考屡败,形成严重的失落心理,从而产生颓废、伤感、畏惧和焦虑等情绪,这样天长日久在他们心理上形成了“怕上数学课,厌做数学题”的条件反射,忧虑、畏惧心理自然产生。

2.主观意识的惰性

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思维的惰性,看到一些不能直接用公式定理的题目或不能直接得出结果的题目,不在知识的运用、概念的深刻理解上多动脑筋,盲目而简单地认为这道题我不会。对教师存在强烈的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还有一些同学不能正确对待每一次考试成绩,心理情绪总是随“分数”起伏,不是认真分析失误的根源,只简单认为是自己发挥不好、粗心,掩盖了自己平时主观上努力不够、方法欠佳、思维懒散等不良思维品质,或者是垂头丧气,十天半月都回不过神来,意志消沉,思维懒惰。

3.急于求成

在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的情况下急于答题,不管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

4.思维定势

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格式、惯性。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

同时,部分学生由于心理上的自我封闭、消极、紧张、压抑、厌学等因素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做了不间断的调查:为什么有大量的初中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八年级、九年级的差生是如何产生的;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欠缺的原因。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状况如何,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将随着学习的状况而上下波动,许多心理问题源于学习的失败、挫折。学生的学习活动能顺利地进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

二、造成这些心理障碍的原因

1.教师方面

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不管学生有多么大的差异,每天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学生必须全部掌握,所灌知识量的大小及灌输方式都必须接受。天长日久,学生接受不了的知识就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的障碍,即产生认知障碍;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情感的投入。讲课传授知识和考试是传统教学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师对学生缺少信任,缺少爱的表示。我们走进课堂,总会看到学生由于回答不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受到严厉批评的场面。很少有教师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说“你试试看,你一定会答上来的”,或“错也没关系”等鼓励的语句,慢慢地使学生由不喜欢数学教师发展到对数学学科淡漠,从而出现情绪障碍。

2.学生方面

由于缺乏信心,学习不肯努力;或由于多次在数学学习上的失败而厌恶数学学习。这些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态度及习惯方面的问题。有不少学生由于怕苦怕累、懒惰、不肯动脑动手,因此产生数学学习障碍。尽管从小学到初中,已学习了

六、七年数学,但仍不知用什么方法才能学好数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学习能力不足。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由于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技能掌握得不好,而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社会和家庭方面的问题。由于家庭教育不当或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也会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3.师生沟通方面

教材是师生沟通的中介,由于教材过深过浅,或教学进度过快过慢,都会影响数学教学,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师生缺少沟通,产生不了互动的正面效益。一方面,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主观想象制定学习目标,以致目标太高,学生无法达到。另一方面,学生不了解教师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双方产生不了碰撞,引不起互动,在情感上更缺乏沟通。大多数数学教师对数学有兴趣,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大专或大学毕业,连续学习数学达15年以上。他们很难体会在数学学习中有障碍的感受。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两个小循环,就可把初中数学内容概括起来。而学生们,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初中,越学越感觉到数学学科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在情感上是很难沟通的。由于师生双方缺少沟通,很容易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

三、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注意点

欧拉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必将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以保证他们有高效率的心理投入。当学生学习带有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兴奋的心情时,他们就会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好感,从而将他们对一节课的局部兴趣转化为对整个数学的持久兴趣。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的各个层面上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状态,树立正常的学习心理状态;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体会“要我学”与“我要学”的区别;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体会“死记硬背”与“活学活用”的区别;重视基础,发展健全的人格,改变“一听就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学习误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循序渐进,积极归因,防止急躁;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发挥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在成功的满足中体验到快乐,学习自信心倍增。

再次,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做到想学生所想,所疑,所难,所错,所忘,所会,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地探索学生的学习心理,便于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反思,以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把握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使数学学科价值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和有效发挥,从而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