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主体性德育观创新范文

主体性德育观创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主体性德育观创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主体性德育观创新

摘要:确立主体性德育观是以就业为导向创新职校德育工作的必要前提。本文在阐述主体性德育观的基本内涵及特点基础上,就职校确立主体性德育观的必要性及如何运用主体性德育观开展职校德育创新的现实策略进行了积极思考。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观;职校;德育;创新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加强职校德育工作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尤为重要。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而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历来是职校德育工作者努力探讨的重点课题。汲取以往经验、教训,吸纳现代德育理念,笔者认为,必须更新观念,跳出旧的德育思维模式,用主体性德育观指导新形势下的职校德育工作实践。

一、主体性德育观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主体性德育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改革的深入,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道德意识形态等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一个明显结果就是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显著增强。这一情形反映在德育理论上,就是“人的主体性”思想得以确定。这种背景下,立足于重视道德的社会规范立场、着眼于行为的善恶、着力劝导学生践履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规范性德育观受到极大冲击。与时俱进,立足于重视道德的生活方式立场、着眼于生活方式的探究、着力使每个受教育者更好的实现自己美好人生的主体性德育观成为人们共同的呼唤和追求。主体性德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即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所谓主体性道德素质,“从其内涵来看,是个体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依据通过独立自主、主动积极地理性思考后选择的道德原则,自主、自觉与自愿地做出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的能力。”它要求我们在学生道德个体性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循其道德品质形成、道德习惯养成的客观规律,重视提高他们的判断、抉择能力,指导其建构自己道德生活的意义。

主体性德育有如下特点:

1.以培育学生主体性人格为主向。即重视学生主体人格提升,强调要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以挖掘潜能,促进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发展;遵循德育共性与个性、点与面相结合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层次性、能动性、差异性,因材施教,既注重群体性道德水平提高,又彰显学生个性,使每个人都成为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实践主体。

2.在尊重、平等、民主中促进学生整体性进步。即要充分了解学生思想、内心需求、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选择,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权利、个性、隐私与尊严等;要放弃居高临下的状态,不把学生当作“道德条目的容器”,而是朋友一样平等对话,进行真诚精神交流。使学生能在民主氛围下自觉、自愿地从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内涵、陶冶情操,在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全面和谐发展,形成较为合理的道德素质结构。

3.在自主教育中实现德育的内求自塑。教师作为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顾问,承担着指导学生在对各种道德价值观念分析、比较基础上自主选择或拒斥一定道德价值的任务。其职责在于创设一种真实而深刻的道德激励境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在自我体验、自我探求、自我顿悟中找到自我尊严和自我价值。德育课及其他课程教学、学校管理与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都为学生的自主教育提供了丰富土壤。

把教师主体性发挥纳入到学生主体性发挥轨道,更多强调在教师主体主导中开发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构成了现代的科学的主体性德育观。

二、确立主体性德育观是职校德育创新的重要前提

适应经济社会要求加强和改进职校德育工作,是实现全面提高职校学生素质、培育新一代劳动者的题中之义。主体性德育观的确立契合了以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为中心实施德育创新的时代要求。职校德育工作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新情况面前的种种不适应也呼唤着主体性德育的弘扬。

1.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要求职校必须确立主体性德育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去年教育部等7部委联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快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这里的“服务”包括为促进发展服务和为就业服务两大任务。促进谁发展?既包括经济和社会的宏观发展,也包括受教育者个人人生与事业的发展。服务的内容则是满足包括广大职校生在内的受教育者就业、再就业的培养培训需求。我国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的战略举措,对职校生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单纯的掌握技能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是现代化建设对新一代劳动者的基本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培养职校生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成为职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

因此,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从单纯的“职业能力”培养转变为“综合素质”培养,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统一起来,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追求。职校作为学生“人”的发展的“特定阶段”,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创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空间。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立主体性德育观,成为职校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社会化过程中职校生思想、行为上的新变化要求职校必须确立主体性德育观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在道德观念和价值认识上呈现多元性,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职校生在思想、行为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主体意识增强,权威意识减弱,不愿被动地接受外界劝告和他人批评,更多的认可切身体验;求新求异,追求个人发展和现实利益,更多地关注事物的实际效果;渴望独立与平等,但由于阅历与认识的限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对未来前途的不安,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有待形成。除少部分学生能通过对口升学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外,职校生中的绝大多数人将面临直接走向工作岗位,面对社会的选择,要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求职校生在紧张的就业形势面前有过硬的综合职业能力。然而,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许多职校生并未确立完整的目标,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学习基础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力不足也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特点。而欠缺为成就自己人生服务的强烈意识,成为高素质劳动者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只能奢谈。

唤醒职校生努力成才,以“成功者”心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主体意识,用德育拓展提升学生精神世界并促进其全面发展,成为职校必须确立主体性德育观的客观实际要求。

3.中等职业学校激烈的生存竞争要求职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确立主体性德育观

受持续“普高热”影响,职校生源质量下滑,其主体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弱势学生群体。这种现实造成职校在管理、教育精力投入相当甚至过之的情况下与普通高中最终社会影响上的失衡,挫伤了一部分职教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而一些职校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定位不清,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好没有完全转到以就业为导向上来,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上缺乏活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手足无措。而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关键是职校“要坚决做到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培养模式、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庭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质量的最终标准。”用人单位、学生、学生家庭怎样才会满意?学校如何才能在竞争中立足?答案只有一个: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既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也体现了职业学校的竞争力。

这样,就要求职校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把握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改变以往单纯依赖德育课灌输道德知识、只抓理论学习不抓活动训练与体验、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途径创新不够等状况,确立起主体性德育观。

三、运用主体性德育观开展职校德育创新的现实策略

1.切实发挥好课堂教学在职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职校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渠道。特别是《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等德育课程教学是向学生传授或再现对其道德品质培养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的重要环节,许多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要靠教师讲授传递给学生,是道德知识传输的主要途径。在这个环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在道德认知上应达到的水平,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变化,使学生产生活跃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实践道德生活的欲望。而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也会有意无意的在其他各科教学中搜寻和验证这种情绪,因而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也要渗透德育内容,使德育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盐”与“汤”的关系得到实实在在的确立。同时,现行德育教材的编写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其指导职校生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决定了德育课的育人主阵地地位。这种地位不是虚的,需要在运作方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要更新德育课教学理念,把课程作为职校生的生活过程来把握,在积极进行课内教学方法、手段、评价模式等改革的同时,向其他科目和课外拓展,使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起来。

2.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创新职校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是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主体,但其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需要在教育者的引导帮助下才会不断增强和发展。只有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才会使其感受自信、充实和体验到完善自己的乐趣。唤醒学生的修德需要,不仅要靠创新的课堂教学,还要靠创设各种自我教育的情境,即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创新职校校园文化建设。这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独立人格和创造能力的良好德育途径和平台。通过对各种校内隐性、显性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对不同教育环节的衔接与贯穿,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中得到个性的张扬、合作意识的培养等。职业生涯设计就是这样一种良好形式。它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人实际,制订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展望,有助于职校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激励其对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目标的追求。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主体性在学生主体性轨道上的发挥。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全方位推进职业生涯设计活动的做法尤为值得借鉴。他们通过德育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方法辅导,班主任组织各班主体活动和社会实践,语文教师结合文化课教学辅导生涯设计写作,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能力训练介绍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计算机教师辅导学生运用现代化手段收集资料、制作规划设计这一立体操作形式开展生涯设计活动,并在全校组织评比与展示,丰富了职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3.抓住职业学校的社会开放性优势落实德育工作实践化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其社会开放性及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性、教育过程的实践性等都体现着它的特殊性。这些特征也成为职校落实德育工作实践化的优势。“订单”培养培训技能型紧缺人才,开展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实践实施分层教学、学分制、弹性学制,完善加强校内实训和企业实习环节等,在催发职校生主体意识同时,为职校德育工作实践化提供了前提。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了学生知的认识、情的陶冶、理的把握,但这些都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或初步的道德实践,教师的德育影响只有在学生与外部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才能内化为其品德并生成新的道德需要促进其个体继续发展。因而,加强有意识的德育实践活动是有助于学生增强实践社会主流道德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主要包括校园主题实践、实习实训实践、社会生活实践三类。校园主题实践指职校德育工作者有目的的创设主题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实践,可采取的方法有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磨砺训练、榜样模仿、角色扮演等;实习实训实践指在实习、实训、顶岗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印证和尝试履行相关岗位职业道德规范,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感悟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社会生活实践是师生共同实现主体性“双赢”的阶段,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及志愿者活动等。在社会大环境中,由于新事物层出不穷,受生活时空和个人因素制约,教师也不能完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道德问题,因而师生通过认真思考和相互交流,在自我判断与分析抉择中有助于实现促进双方的自我成长。职校德育学分制是很值得探索的一种将学生“知”与“行”有机结合的评价方式。

4.在主体性德育过程中推进职校德育工作者的角色重塑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主动地发展”,“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赋予职校教师的光荣职责。然而现实中狭隘的德育工作者界定观使德育工作重重的落在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和一部分管理者肩上,而对德育课教师上岗要求的不严格和对其接受继续教育的不重视,使职校德育工作者队伍不稳不专。新形势面前,一些教师忽视对德育新理念的学习,发现职校生打架、说谎、早恋、破坏就怒火满胸,而对职校生焦虑、自卑、孤独、沮丧等问题却不闻不问,所谓“遇到老问题发烦,遇上新问题发懵”。主体性德育观既要求职校在推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工作队伍,且通过组织对德育原理、品德发展心理学等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还要求增强全体教师实施德育工作的全员意识。从而以教师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不同学科、不同部位的教师看到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道德生长点。只有完成职校德育工作者的角色重塑,才会创新德育载体与形式,并与学生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伙伴关系,在对话、理解、欣赏、倾听、关怀、信任中,用人格的力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德育工作才会声色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