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媒介社会视野下大学学风建设制度化建设范文

媒介社会视野下大学学风建设制度化建设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媒介社会视野下大学学风建设制度化建设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媒介社会视野下大学学风建设制度化建设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2016年开始新一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风”是不能绕开的议题。而在媒介社会,新媒体、新新媒体成为我们接触世界的主要窗口,原来隐藏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媒体挖掘、公开于其创造的公共空间之中,大学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无处遁形。若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会严重影响我国大学的声誉,减缓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因此,亟需有力、有效的方法推进大学学风建设。学风建设制度化是走出目前困境的优势选择。

一、学风建设制度化的提出

“学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风气,即风尚习气,是社会或某个组织、集体呈现出的整体爱好或习惯。学风建设就是要将这种“风气”不断充实,展现大学应有之貌。制度,一般认为是一种规则,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宏观等领域,是办事的规章和行为模式;是“任何一定圈子里的行为准则”,一种称之为惯例,另一种则是法律。制度化就是将具体的规章或规则体系加以落实、执行的过程。学者谭欣将伦理道德纳入制度化范畴,认为制度化就是将人们公认的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制度转变为“正式的”制度和法律,由此形成一种“刚性”约束。本文将学风建设制度化定义为:政府、大学层面的行为主体以一定的程序使学风建设形成规范的体系,通过相应的运作机制加以实施,将无形的、原本不具有强制约束力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等固定化、规则化和法制化,使其逐渐内化为所涉及人员的价值观和社会评价体系,并在人们的实际行为中得以体现的过程。其不仅涉及师生的学习态度和治学精神等教学过程和学术领域,也要将行政人员政风建设纳入其中。

二、当下我国国内大学学风建设现状分析

1、模仿、抄袭与治学能力缺位

2015年5月末,复旦大学“抄袭三部曲”引发轩然大波。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宣传片《ToMyLight》因与东京大学宣传片《Explorer》相似,被指“抄袭”;随后,复旦新宣传片“2015年校庆宣传片(完整版)”,其中传递校徽的画面被质疑复制慕尼黑工业大学宣传片《TypischTUM》;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复旦校庆标识“触动•岁月”经网友镜面对折、翻转处理,几乎与苹果TouchID标识重合。此次事件掀起公众对国内高等学府治学能力的质疑:大学创新力等于模仿加抄袭、管理者知识广度匮乏、治学精神涣散、治学能力差等不正之风已扩散到“中国顶尖级大学”,格外让人痛心疾首。

2、学术造假“声播海外”

据BBC中文网报道,2014年约8000名在美留学生被校方开除,在被开除的学生中学术不诚实占比22.98%,学术表现力差占比57.56%;2015年4月,美国学术出版机构BioMedCentral(BMC)撤销了43篇伪造同行评审的学术论文,其中41篇出自中国作者之手。向前追溯,2009年12月,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的研究员在07年发表于《晶体学学报》杂志上的70篇论文造假……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不仅在国内“叫嚣”不断,也早已“跨出国门”声播海外,使我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形象受损严重。

3、“27岁女博导”事件中的信任危机

2015年2月末3月初,27岁海归陆盈盈将于今年8月成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正式招收学生,成为热议话题。浙大的创新之举引来一片质疑,为平息这场风波,陆盈盈的头衔被改为“特聘研究员”。陆盈盈作为我国“千人计划”的一员,完成学业归国留校,其自身条件是符合浙大聘任资格的,但聘任过程中的制度设定和操作的规范化经不起检验,这使得浙大在面对质疑时“难以招架”。“27岁女博导”报道一出,网络一面倒的“暗箱操作”、“关系户”的质疑,更是反映出社会公众对大学的不信任。

4、大学“洗权”,直击制度效力

2015年新年伊始,湖南大学一次性接受17名外校研究生转入该校就读。某些学生“气候不适”、“饭菜太辣”、“油画过敏”的转学理由获得认可,令人匪夷所思;随后,这17名转校生“颇有来头的背景”被曝光,公众“豁然开朗”。大学“转学腐败”、“特权寻租”、“洗权”成为网络热词,湖南大学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学风建设关乎大学整体呈现的各个领域,大学“洗权”直接反映出教育制度上的漏洞,更反映出制度执行人员价值观和教学理念上的缺位。

三、大学学风建设制度化路径初探

1、明确推行主体,构建开放型制度体系

大学学风建设制度化着力于学风建设外部环境的改善和社会土壤净化,推行主体必须明确。首先,宏观层面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是主力主体,要制定具有全局性和普遍适用性的制度体系,建立“负面清单”,明确大学各类涉及人员不可以做的事情;设定“正面清单”,明确政府层面的制度推行主体应该和能够做的事情。对权限和责任进行明确划分,为学风建设提供“强制性”支持。其次,大学自身要在现有制度建设基础上加以扩展和完善,结合校情,细分责任。第三,学风建设制度体系应具有开放性,在“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的基础上明确制度修改的条件、方式和流程,以适应学风建设推进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避免僵化、阻碍大学创新和发展。

2、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制度执行效力

大学学风制度化的推进,首先要建立“政府+社会第三方+大学”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实施效力。大学是推进学风建设的直接主体,在制度内容还未成为共识和自觉行为规范时,“自律”难免有不足之处,这时就需要通过具有监督能力、完全独立性的,且不与大学有任何利益关系的公共机构、组织对大学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他律”弥补自律的不足。其次,“零容忍”学风不端行为不能仅停留在“书面”和“口头”上,必须按照制度规定,严结果,使学风不端者付出的代价大于获得的利益。

3、借助媒介,发挥全社会的力量

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某些原本只可能大学内部掌握的信息或“见不得光”的行为“浮出水面”,一定程度上,媒介使得“抄袭”、“腐败”等行为成本变高。大学学风建设制度化可以也应该充分借助媒介的力量。首先,学风建设推动主体要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传播正确、健康的学风观;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与公众形成对话,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建立专门网站、公众平台,为揭露、举报违反学风建设的人提供新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成立专门机构或有专门人员负责该项工作,上传下达,及时回应。再次,充分运用媒介的教化和感染功能,一方面树立正面形象和典范,另一方面增强对违反相关规定人员所要承担的后果的传播力度,让每个公民看到违反学风行为的下场,以实现心理劝服。当然,大学学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纠正其中的不合时宜之处,既需要上层的决心,直接行为者的自律,也需要来自社会及每个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商务印书馆,1997:345.

[2]张文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22.

作者:王星 单位:长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