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基于自主+合作的物理教学实践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的宗旨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标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注重自主学习。进入高中后,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自我意识得到提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教师为主导,借助问题、任务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对此,本文结合物理课教学实践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物理;自主;合作;教学实践
高中阶段,时间紧,学习任务重,不少教师都习惯了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兴趣并不高,他们更喜欢教师多给他们一些时间进行探究。学生学习物理并不应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实施“自主+合作”式教学,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
(一)提前布置自学任务,学生自学感知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后,不少学生总是默默地听其他同学说,自己很少参与。对该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他们课前很少预习,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参与交流,故而只能听同伴交流。同时,若课前没有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在课堂中对问题的讨论会较为片面,若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则较为积极。为此,教师要在课前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
(二)借助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导入必不可少。导入可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快速对新知形成感知,深入探究。在本课时中,导入设计如下。第一组:手推桌子、手推钢笔。第二组:脚踢足球,足球继续运动;手推玩具车,玩具车继续前行。师:通过实验,你们能获得什么结论?第一组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第二组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师:很好,同学们在实验中都主动参与了,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操作得到了结论,但第一组和第二组得到的结论是完全相反的,到底哪一组的结论才是正确的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结论。在教学中,以活动、实验等方式创设情景,借助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得更加主动。但需要注意,导入中无论是采用实验还是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时间都不宜过长,且要紧扣当前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过渡到探究环节。
(三)师生间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探究
师:用脚踢出的足球在草坪上滚动一段距离后停下的原因是什么?(或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生1:草坪的阻力。生2:足球自身的运动速度。师:踢出去的足球滚动后停止,滚动的距离是否总是相同?生:不相同。师:为什么?生:足球的速度不同,所受到的阻力也不相同。师:能具体说一说吗?师:若足球的运动速度快,受到的阻力小,那么,滑动的距离肯定要远。在该环节,借助足球在草坪上运动的案例,在互动中让学生明确足球之所以最终停下来,是受到了草坪的阻力、足球的运动速度等因素的影响。接下来就需要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合作展开实验,促进学生获得结论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生:可以利用不同的材料让小车在表面运动。师:若要在实验中更好地了解阻力对小车运动路程的影响,小车的速度应该怎么样?(演示小车从不同高度下滑的实验,引导学生知道要使速度相等)那如何才能让速度相等呢?(演示小车从相同斜面的同一高度下滑,当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速度相同)分组实验。第一组:在水平木板上铺上毛巾,让小车从a点开始运动,记录小车停留的最终位置。第二组:将小车放到瓦楞纸上,让小车从a点开始运动,记录小车停留的最终位置。第三组:让小车从光滑斜面上a点开始运动,记录小车停留的最终位置。思考:毛巾、瓦楞纸、光滑斜面对小车前进有什么影响?小车运动的距离长短说明了什么?学生合作实验并交流得到:物体所受阻力越小,运动的路程越长。此时,通过实验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知可谓是水到渠成,教师继续点拨。师:如果小车在绝对光滑,即没有阻力的情况下会怎样运动?(永不停歇)运动方向和速度会改变吗?(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今天,同学们所做的实验,伽利略、笛卡尔等科学家也曾做过,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物体原来是静止的,若不受力的作用会处于什么状态?(保持静止)牛顿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你们能完整地将牛顿第一定律表达出来吗?(生说)牛顿第一定律从几个方面解释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生:两个方面,即物体受力或不受力。物体若不受力,要么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要么保持静止状态;若受力,则力迫使物体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生:不能,在生活中不可能存在不受力的物体。师:看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当合力为零时,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生:合力为零和物体没有受力一样,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师:牛顿第一定律又叫什么定律?(惯性定律)你能说说惯性有什么特点?生1:任何物体都有惯性。生2:不管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有惯性。师:惯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你能否举例说明?生:和质量有关,比如一个人骑自行车比较容易,带一个人骑自行车就要困难一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借助活动、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结合学生的探究进行指导,让学生自己获得牛顿第一定律的结论,结合结论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
(五)提倡当堂检测,引导学生应用知识
通过探究,学生对基本概念形成了构建,但此时还不够深刻,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理解新知并尝试应用。一般针对概念、公式等可选用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练习,也可结合概念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填空或判断。
二、对“自主+合作”模式的反思
(一)课前预习是合作的基础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顺利展开合作,课前必须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预习。在课前预习中,要引导学生通读教材,了解相应拓的展资料,对基本概念进行提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对新知形成感知,也会产生疑问,课堂中能更好地展开交流活动。为更好地促进学生达成预期的预习目标,教师可采用学案的方式,明确需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二)发挥好教师的组织和主导作用
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可结合学案进行检查,给予学生反馈。在课堂中,一方面要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好探究活动,另一方面是要在探究中结合学生的讨论及时进行补充、归纳,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系统构建。
(三)精心设计探究问题
实施“自主+合作”模式容易从“满堂讲”走向“满堂问”的极端,问题过多,不仅不利于学生探究,还会影响学生的思考。在对高中物理课堂实践进行调查时发现,不少教师的课件花哨,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还未解决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又来了,学生只能疲于应付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甚至缺少思考的时间。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问题促进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在设计探究问题时,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在学生解决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问题,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四)练习要突出针对性
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故一定要选择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练习,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对基本概念、定义、公式等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圆周运动”为例。如图所示,小球在竖直放置的光滑圆形管道内做圆周运动,内侧壁半径为R,小球半径为r,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球通过最高点时的最小速度Vmin=姨g(r+R)B.小球运动到最低点Q时,处于失重状态C.小球在水平线ab以下的管道中运动时,外侧管壁对小球一定有作用力D.小球在水平线ab以上的管道中运动时,内侧管壁对小球一定有作用力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要准确解答本题关键要抓住小球在竖直光滑圆形管道内的运动情况,因小球在最高点的最小速度为0,且知道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管道下表面在小球运动时存在力的作用,当小球沿着管道上升到最高点时,速度为0,而选项A中表述为Vmin=姨g(r+R),故A错误;小球运动到管道最低点时,在合力的作用下,小球处于超重状态,即合力向上,加速度向上,故B错误;选项中表述外侧管壁对小球一定有作用力,此时,由外侧管壁对小球的作用力FN与球重力在背离圆心方向的分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外侧管壁一定对球有作用力,而内侧壁无作用力,故C正确;当小球在水平线ab以上管道运动时,由于沿半径方向的合力提供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可能外侧壁对小球有作用力,也可能内侧壁对小球有作用力,故D错误。学习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解答该问题,在解答该问题时,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选项说明理由,教师适时补充,促进学生对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理解和应用。在物理教学中,唯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以新的课程标准为导向,发挥好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融入物理学习过程,才能构建更加有效的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黄维恒.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行为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由维强.高中物理新授课“自主—互助”教学环节探索[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1(06).
[3]杨春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构建自主学习模式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1).
作者:袁丽丹 单位: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